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4-07-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全国政协常委张基尧:

 

处理好水源地保护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丹江口水资源保护的关键是处理好水源地保护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议采取标本兼治、立足长远、扶持与限制相结合,调水区与受水区相协调,经济发展与水源地保护相统一的方式,补充规划,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增加投入,强化监督,持续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

 

一、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水质安全。丹江口水源地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理念,层层建立责任制,把保障水质目标纳入政绩考核,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水质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二、加大对丹江口水源地国家级生态文明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城乡关系、土地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所突破。

 

三、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并扩大生态补偿。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探索良性循环的补偿渠道,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提高转移支付补助,实行资金补偿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奖惩制度。

 

四、有力、有效推进对口协作。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快制定对口协作规划,受水区不仅注重对丹江口库区资金、项目的支持,更应加强思路、人才、生态农副产品市场的支持,共同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友好型产业。

 

五、健全水源区管理体制。建立水资源统筹规划、综合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理体制,抓紧制定《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条例》,建立水资源保护管理法规体系,探索完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源区管理制度。

 

六、加强水质安全监测。尽快建立并完善覆盖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的监测网络,开展入河排污口及省市交界断面监督性监测。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

 

构建国家层面的中线供水安保管理机制

 

我主要强调三点:

 

一、要从国家层面构建保障中线供水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中线工程涉及多个部委、省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从长远来看,必须按照流域管理的思路,从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入手,从国家层面构建保障中线供水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总理牵头,水利部负责联系,会同环保部、南水北调办、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以及陕西、湖北、河南等调水区省份,北京、天津、河北等受水省份,每半年召开一次,统筹协调水量分配、防污治污、生态补偿、后期工程管护、移民后续安排等问题。

 

二、以中线工程通水为契机,大力推进沿线省份加大节水力度。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个受水省份已经开始逐步推进阶梯水价,城市节水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仍存在城镇节水器普及率偏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过高、城镇污水处理回用率不足等问题。城市节水空间很大,必须多管齐下,加大城市节水力度。在农村,农业节水目前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农业节水大有可为,要大力推广节水节肥等节本增效技术;要加大对农业节水设施的补贴力度;加快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

 

三、高度重视、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现在移民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既要严格执行政策,又要满足移民的诉求和愿望。库区移民群众“搬得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真正“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一个长期过程,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为移民人口找到替代生计。要在工作中因地制宜,尽快探索出帮助移民稳定生活、恢复生产的规律,寻找和推进新的收入增长点。

 

全国政协常委王光谦:

 

启动后续工作规划 实现“四倍跃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日就是面临真正考验之时。全国人民、特别是受水区人民特别关注的事情就是是否能够喝到干净、安全、合格的饮用水。饮用到干净的南水首先取决于水源地的水质状况。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各级政府顾大局全力进行水源地的保护,维持了目前丹江口库区优质的水源条件。但是,至今摆在库区人民面前的一个难题还没有破解,就是如何在严格保持水源地水质优良的情况下,实现库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省的库区都处于相对不发达地区,人均GDP是全国的2/3左右。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速需要全国平均的1.5倍;达到北京目前的水平,还需要四倍增长。但是,由于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水质保护摆到第一位,不仅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进行,已经有的产业也得关停并转。怎么办?

 

去年11月,在南阳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园大会上,为了回答这个难题,我作了水源地必须走四倍跃进道路的发言。20年前,欧盟专家就出版了一本书叫《四倍跃进》。“四倍跃进”是什么意思?据欧盟专家探讨,人类是能够实现增长模式转变的,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能源和资源消耗降低一半,还能实现经济增长一倍的发展。降低一半、增加一倍,所以叫“四倍跃进”。今天的库区也面临着“四倍跃进”难题。

 

如何实现库区人民的“四倍跃进”?需要制定“南水北调后续工作规划”。借鉴2011年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制定出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库区人民正在探索社会经济转型之路。除了地方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在国家层面强有力的支持,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之日,及时启动《南水北调后续工作规划》。

 

全国政协常委胡四一:

 

建立健全丹江口库区水源保护长效机制

 

保护和利用好丹江口库区水资源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功的关键。为确保水源区水质安全,国务院批复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其中确定的2014年中线通水前的总体治理目标基本实现,但是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水源区局部污染依然严重,二是库区重大突发水污染隐患依然突出,三是库区水质保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我考虑,有关地区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十二五”规划》实施力度,完善库区及上游水质保护的体制机制,重点要建立健全库区水源保护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强化水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力度。要对重污染河流下大力气进行重点治理,对列入《“十二五”规划》的污水和垃圾处理、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项目,要尽快落实配套资金,抓紧组织实施。针对面源污染治理,要整合治理力量,统筹治理措施。

 

二、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水源区率先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强化水资源和水环境刚性约束。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防范和应急管理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水源区保护政策法规体系。贯彻落实《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明确水源区保护责任主体和职责,规范水源区保护工作。尽快划定丹江口水源地保护区,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严格执法。

 

四、进一步加大对库区及上游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大《“十二五”规划》实施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中央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方法,加大对水源区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对口支援。

 

全国政协委员杨忠岐:

 

建设丹江口水库水源涵养林

 

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和持续送好水”的目标,必须保证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和水量。除要治理库区和水源上游的污染源外,建设库区水源涵养林,也是提高水源保障能力、保护水源区水质安全的重要途径,对改善整个库区生态环境和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也有重要意义。

 

丹江口水库所在的丹江口市,具有良好的建设水源涵养林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建议国家支持丹江口市大力发展库区水源涵养林,上马水源涵养林工程,对工程建设项目给予扶持,提高丹江口水库蓄水、保水功能,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持续供水,造福受益区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建议如下:

 

一、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论证、批准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项目。

 

二、划定水源涵养林建设的范围。目前是先沿库区10公里以内建设,随着项目实施,再扩大范围,以迅速起到保护库区水源的功效。

 

三、除国家上马水源涵养林工程,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外,建议将水源涵养林的造林纳入退耕还林工程,给予补贴和支持;将库区现有的森林纳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给予天保工程同样的待遇。做到既保护现有森林,使其发挥生态保护效能,又积极营造新林分,最终形成集中连片的质量良好、水源涵养功能强的优质森林生态系统,确保库区水质和水量。

 

四、加大对水源区丹江口市生态补偿及水资源补助的力度。逐步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水资源和生态效益价值补偿。确定合理而科学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在水资源费的分配上给予丹江口市较高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马中平:

 

确保工程运行平稳水质稳定达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涉及陕西南部汉江、丹江流域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提供丹江口水库70%的水源。我感到,陕西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作为坚定的政治任务,全面推进水源区环境建设,在四个方面强化了工作力度:一是依法施治,加强目标责任考核;二是标本兼治,实施陕南循环发展战略;三是综合治理,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四是点面同治,加快汉丹江综合整治。

 

目前,陕西省在中线水源地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资金需求量大与当地财力紧张两对矛盾比较突出。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一、建立汉丹江水源保护长效机制。汉丹江水质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大对水源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在水质稳定达标的同时,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提高。

 

二、统筹规划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加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实施力度,对汉丹江流域纳入规划但未明确资金来源的工业点源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尾矿库治理等重点项目,予以资金扶持,加快建设进度。建议及早启动国家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编制,并将陕南沿汉江、丹江城镇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等纳入国家规划。

 

三、对陕南移民搬迁和汉丹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予以支持。建议国家在对陕南移民搬迁前三年专项支持40亿元的基础上,对后续移民继续给予专项补助。加大对汉丹江综合整治工程的投入力度,支持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孙丹萍:

 

中线工程关键在水质、核心在环保

 

当前调水在即,希望国家有关部委对丹江口库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尤其是对丹江口市生态建设所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从国家层面立法,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生态补偿办法》,设立库区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对丹江口市生态建设和水质保护专项补贴,直接拨付到市。

 

二、加大生态建设政策扶持力度。当前丹江口市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1646平方公里、石漠化山地70万亩、荒山15万亩,占全市面积52.7%;需要治理的工业点源污染23家;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超标。建议加大对丹江口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流域治理、污水垃圾处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生态移民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

 

三、增加对丹江口市的财政转移支付。中线工程调水后,丹江口市财政收入将减少,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出则要增加,建议增加对丹江口市的财政转移支付。

 

四、对丹江口市污水、垃圾处理运行费用给予补助。目前,一方面新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运行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处理效能的发挥。建议国家给予专项补助。

 

五、建议由汉江集团作为中线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对库区水源地实行统一管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在水质、核心在环保。将中线水源运行管理机构设置在丹江口市,并由丹江口大坝和水库的原管理主体汉江集团实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全面真实了解掌握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有利于监控库区水质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江泽慧:

 

在中线干渠两岸建设生态涵养带

 

为有效防控调水干渠沿线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工业、生活废污水点源污染的影响,确保一渠清水调北京,有必要像当年建设京九铁路生态带一样,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全程建设生态涵养带。具体建议是:

 

一、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将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涵养带工程列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研商,在生态比较脆弱地段的干渠两岸各规划出50米至100米的生态涵养带,乔灌草花有机结合,形成生态防护林带建设主体;在条件允许的地段,可考虑再建设100米之外至500米范围内的生态过渡区或缓冲区,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混农林业和城镇绿地,进一步把生态涵养带打造成沿线的生态走廊、生态屏障和风景优美的生态景观,确保干渠水质安全。通过制定统一规划,按行政区域加快实施。

 

二、建议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涵养带因地制宜建设生态调节湿地。建议由国家林业局牵头,加强规划和指导,在维护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按照自然河流水系和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兴建人工湿地群,每100多公里应建设一处小型湿地,以最大限度起到涵养水源并净化水质的作用。

 

三、建议加强科技支撑工作。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跨度大、地域广,自然条件复杂和沿线人类活动强度大,亟须加强设计、勘测、监测、科研工作。通过加强科技支撑,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全线生态涵养带建设的质量和功效,更好地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叶冬松:

 

把中线工程建成清水走廊、生态走廊

 

河南省为恪守“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承诺,狠抓规划的实施,狠抓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狠抓面源污染治理,狠抓核心水源区扶持政策落实,狠抓对口协作工作落实。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落实不到位,二是水质监测机构不健全,三是生态补偿力度不够,四是库区渔民生活困难。为此,我建议:

 

进一步落实有关规划。一是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配套实施办法,明确项目、经费,将规划落到实处;二是将治理与生态建设、建立水质保护长效机制统筹规划;三是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要求,尽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进一步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建议尽快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规划推进工作,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进度节点,加强督导和责任追究,确保直接影响水质安全的重点规划项目顺利完成。

 

进一步强化水质综合管理。一是加快渠首环境保护中心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水源区水质自动监测、预警和应急系统、应急队伍和应急机制;二是加强综合执法检查。

 

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水源区生态补偿力度;二是设立核心水源区水质保护基金;三是尽快出台库区网箱养鱼取缔后对渔民的补偿政策。

 

全国政协常委张桃林:

 

加强中线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主要表现为:养殖污染排放量大、占比高;农业化学投入品流失严重;农村生活源排放控制难度大。

 

二、已开展的污染防治工作及存在的问题。已开展的工作包括: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深入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仍存在的问题有: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支撑较弱,缺乏支撑整个流域层面的系统性集成性技术;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思路与对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相协同;坚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相统筹;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坚持体制机制与环保目标相顺应。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完善监测体系,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和预警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二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建设,在典型流域和重点区域,积极应用农业源产排污系数测算、农业清洁生产集成配套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等重大科研项目成果。三是突出抓好规模化畜禽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出台相关配套措施,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实施好污染防治工作。四是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实物补贴、价格减免等方式,引导农民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资料和清洁型农业生产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李原园:

 

建立水质保护长效机制要“治山治水治人”

 

 

要实现“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目标,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三个方面:

 

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从国家角度来说,要求水质保护好;从当地群众角度来说,要脱贫致富;从当地政府角度来说,要发展经济。关于保护的责任,南水北调条例里明确是地方政府负总责,但是相对来说,造成了多少经济损失、有多少成本还不是很清楚。

 

二、从目前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机制来看,治山治水这两项,已有一些投资和机制渠道安排,但是“治内脏、治长远”的,支出力度还不够。我们既要治山,又要治水,更要治人。在“治人”方面,还有个考核和责任机制的问题。

 

三、短期解决通水前和马上通水后达到供水目标的措施落实了,但有一些长远的措施还需要落实。为此,提几点建议:

 

一、结合“治山治水治人”理念和长远总体性的规划,建立水质保护长效机制。

 

二、解决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机制问题。对治污项目、生态补偿,要解决公共支出地方差距的问题。

 

三、关于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的监测、预警、评估、考核的平台和机制建设问题。目前环保部、水利部有,地方也有,但需要统一。

 

四、丹江的水源保护,反映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政策和行动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水源地的保护,政策应当协同跟进。

 

全国政协常委张震宇:

 

建立南水北调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

 

目前各方面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城乡生活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农业面源污染等情况。为此建议:

 

一、加快工业转型发展,构筑环境友好水源保护地。水源地各级政府应立足于水质保护这一刚性约束,主动调整工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二、加快推进农村垃圾、畜禽粪便、秸秆菌棒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把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经过分选粉碎、除臭解毒、发酵增效后资源化为高效有机肥。以植物保护剂替代农药生产。采用“固液分离、水质净化、水质稳定”的三段式污水处理法。

 

三、加强库区水污染防治,削减入库污染物排放量。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编制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建立纳污总量控制红线,分级落实。建立全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和入江污染物总量考核制度。

 

四、建立南水北调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机制,提升应急监管能力。建立和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制定一部跨流域调水的专门法规,确保突发性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应对有章可循。建立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或水利部)领导下,设南水北调中线流域领导小组。建立突发事件应对中多方部门协作和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制定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预案应明晰重大水污染事件始发地政府、流域领导机构、中央政府三方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全国政协常委印红:

 

保护中线水源地水质要做好“加减法”

 

 

保护中线水源地水质,既要在水污染的环境治理上做好减法,更要在水源涵养的生态保护培育上做好加法。

 

一、科学系统修编水源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保障水源涵养保护的空间。修编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维护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为底线,建立绿色发展为标准的土地利用的分类标准。建议建立自然生态保留用地类别,划定水源区专属生态用地;针对占规划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土地利用强度降低的地类调整等。

 

二、扎实抓好关键区位的生态建设,充分发挥现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国有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支持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的优先保护、有效管理。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支持渠道,建议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解决。其次要依法严禁开发。支持强化国有林场维护水源区水质保护的生态职责。

 

三、优化调整生态补偿政策,深化完善公平正义的生态建设治理秩序。生态补偿要补准主体。提高补偿定价、建立差别化的生态补偿定价机制。强化法治思维,政府与市场各就其位。

 

四、民主科学地界定水源区生态公共服务的中央、地方事权,同时匹配相应财权。具备科学性,尊重生态规律;不仅要讲清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科学道理,还要阐明公平正义导向的法理。民主决策,事权划分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与共识。明晰中央地方责任、明晰政府市场边界,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互补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李晓东:

 

在陕南建立国家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验区

 

陕南是丹江口库区上游水源涵养区,承载着南水北调中线进京水质生态安全使命,这一地区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与水源地源头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严重,流域污染负荷逐年增大。同时,工业污染行业特点明显,城镇生活污染处理率低,对进京水质造成污染威胁。二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经费严重不足。配套经费难以保障,水土流失治理经费严重不足。三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陕南三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由于生态补偿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群众对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积极性不高。

 

对此,建议:一是陕南经济发展需要重新定位。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陕西秦巴山区被列为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2013年3月,陕西省政府印发《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把陕南大部分区域规划为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议把陕南全部定位为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二是尽快出台支持陕南严格按主体功能区定位推进发展的具体政策。陕南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功能区实现生态环境休养生息落到实处。三是省部共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制度示范实验区。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建议国家环保部与陕西省共建陕南国家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示范实验区,探索国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落实体制、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刘炳江:

 

转变区域发展模式维护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

 

一、高度关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面临的环境风险。

 

一是中线水源地结构性问题突出。二是水源地总氮、总磷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城市河段黑臭问题仍未解决。三是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运行管理水平低。四是农业面源威胁水源地水质安全。大量未经农作物吸收的氮肥磷肥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也加剧了水体污染程度。五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进展缓慢,环境管理能力薄弱。中线区域基层环保部门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仪器设备缺失或老化等问题。

 

二、中线水源地保护的建议。

 

一是切实转变区域发展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国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开发管制要求,制定水源地产业布局调整方案。二是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尽快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对规模小、装备落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企业进行全面排查。三是全面加强污染治理,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率。引导生态种植、发展生态养殖。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四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中央财政支持政策。落实对口支援的各项政策,重点支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产业、生态旅游等类型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李长安:

 

设立水源地生态环保基金启动“引江补汉”工程

 

一、建议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从源头上保证水质安全。

 

按照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下发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中线工程通水后,作为核心水源地的湖北无权征收水资源费,费源与费收严重背离。水资源费由调入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受水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每年将分享数额巨大的水资源费收益。这样就会出现“水源地供水无费收、受水地用水又收费”的不合理局面。这样将大大影响水源地对水质保护的积极性。建议考虑将受水区收取的水资源费,按照一定比例返还于水资源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与受水地之间“因水结缘、水源流长”。建议在受水区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以横向转移支付形式给予水源地生态建设补偿,补偿额度以国家给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额度为标准,专项用于水源地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

 

二、建议尽快考虑“引江补汉”工程,从根本上保证水质水量永续。

 

建议国家尽快启动“引江补汉”工程。堵河是汉江的最大支流,是十堰南部的生命之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的核心保护区之一。将“引江补汉”与堵河治理结合起来,对水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浩:

 

建立丹江口库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一、完善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相关政策。一是设立环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基金。建议按0.2元/立方米的标准向受水地区征收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随经济发展不断增长。二是科学确定调水税费分配比例。建议国家依据水源区面积占比、移民规模和淹没面积占比等核心因素在湖北和河南之间科学分配,重点向湖北十堰地区倾斜。

 

二、完善核心水源区生态建设和保护长效机制。一是完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机制。二是加大环境治理扶持力度。三是完善水质安全监控体系。在丹江口库区上游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控制断面增设水质监测站点,使水质监测站点覆盖全流域所有重点支流。四是建立降低南水北调风险保障机制。

 

三、重点支持十堰市5条入库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十堰入库河流尚有5条不达标,国家有关部委从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四、尽快编制《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计划单列。比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办法,编制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

 

五、尽快论证实施“引江济汉”工程。为确保水源区生态安全,提升工程综合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汉江水资源调配能力,应尽快启动“引江济汉”神农溪调水工程研究论证工作,并尽早付诸实施。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陈天会:

 

用严格制度和有力举措保护好十堰的水环境

 

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通水时间逼近与规划项目实施滞后矛盾突出,规划项目投资与实际治理需求矛盾突出,水质保护优先与经济发展不够的矛盾突出,移民发展致富乏力与长期稳定的矛盾突出。我的建议是:

 

一、调整、优化规划项目实施时限。优先满足水质达标要求,将入河排污口整治、污水收集系统新建与改造、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尾水深度处理、西部垃圾处理场渗滤液提标改造、河道内源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等治理项目优先安排在今年、明年实施。

 

二、取消规划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尽早明确规划项目国家投资渠道。取消“十二五”规划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十三五”规划不再要求地方资金配套。对“十二五”规划中入河排污口整治、库周生态隔离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业点源治理、尾矿库治理等6类总投资12.7亿元的项目,尽早落实中央投资渠道和补助比例。

 

三、加大对水源区支持力度。对丹江口库区退耕还林工程实行计划单列并重点予以倾斜。确定中线水资源费征收主体,按调水量每立方水0.2元征收水资源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十堰生态补偿额度。尽快出台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建议国家支持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立项工作。

 

四、尽早实施“引江补汉工程”。

 

五、尽快建立统筹水源区与受水区、输水与用水、水源工程与干线工程统一协调的中线工程运营管理体制。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马荣才: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区

 

 

一、做强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绿色农产品试验示范基地,打造农产品品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畜禽、特种水产养殖和以食用菌、中草药为主的林下经济。

 

二、建设绿色农产品产业化集群。组织大型农业企业到水源区投资兴业,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培育绿色食品企业和企业集群,推进高附加值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农业产业企业。

 

三、推进环境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物农业,从政策、资金上支持推广应用;全面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实施粪污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水肥一体化;全面建立农业清洁生产制度;完善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广动植物共生、生态系统食物链、山区水土保持、山区立体开发、小流域综合开发、农林复合系统等生态农业模式。

 

四、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和创意农业。构建乡村旅游体系,重点打造生态乡村旅游、生态林场旅游、生态农(渔)家乐旅游,创建旅游强市、强县和名镇、名村。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央财政要扶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京津与水源区之间的农业信息交流、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农产品流通平台;在水源区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远程教育基地;加强农业标准化服务,开展绿色、有机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和认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化、农村金融、农村信贷等服务体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