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环境优化”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4-06-3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全国政协常委徐辉:

 

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我们调研当中感到了“四个难”。

 

第一是就业市场人才需求预测难。大学生培养有一个周期性,导致就业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之间很难匹配。经济形势和人才市场千变万化,大学生培养和高校教育改革怎么进行很好的配合?建议政府加强中长期人才市场预测,帮助高校办好自己的专业。

 

第二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建议给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现在对大学的专业设置、专业调整的约束还是比较多的。很多学校的专业雷同,大学的个性不能显示出来。

 

第三是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难。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突出。很多大学生在大城市学习、生活之后建立了熟悉的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再加上城市生活的优势和良好就业前景,导致他们不愿离开已经熟悉的城市环境。从长远看,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是一项必要举措。

 

第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难。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从办学理念看,创业型大学少;从大学内部看,创业教育指导少;从已参与创业的学生看,成长型、科技型创业的人少。义乌工商学院可以说是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其经验可以概括为:校方有一种敢闯敢干的创业教育理念;学校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战型”教学方案;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当地有一种积极的创新文化和宽松的创新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马德秀:

 

放飞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梦想

 

2014年,将有727万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从实地调研看,毕业生创业效果显著:一是释放新的人才红利显著,二是促进就业倍增效应显著,三是示范效应显著。当然,我国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也有一定差距。调研中各方反映最突出的难点是“资金”、“场所”和“政策”。

 

关于资金问题,一是创业基金种类偏少,二是申请困难,三是获取风险投资难。关于场所问题,一是孵化场所总量少,二是孵化园区散而远,三是孵化基地缺少政府支持,难以承担公益职能。关于政策问题,一方面,政策散在各部门,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强;另一方面,政策“软”、执行难、落地更难。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多措并举解决资金问题。一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激励和扶持毕业生创业;二是激活小额担保贷款,减少审批程序,倡导由省级财政担保公司予以担保,用活小额担保贷款;三是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积极吸收市场资金进入,扶持和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

 

第二,多方统筹解决场所问题。建议政府与高校、社会共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样、更充足的场地。一是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二是高校除大学科技园外,在校内设立形式多样的“创业苗圃”,为创业实践提供场地保障;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租金补贴等方式,引导更多合适的商铺、闲置厂房等向毕业生创业者开放。

 

第三,大力推进政策衔接和落地。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理顺部门间政策接口,避免政策重复或冲突;二是以创业者为中心,不断优化政策;三是通过政策导向,营造“推崇创新、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全国政协常委曹卫星:

 

“政策+服务”营造就业创业良好环境

 

江苏建有全国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也面临严峻形势。就业方面,主要存在“人多、岗少、不匹配”三方面的问题;创业方面,主要存在“资金少、渠道少、指导少”三方面的问题。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服务保障,营造大学生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协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率。

 

一是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采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另一方面,履行政府职责,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使空缺岗位和新开发岗位更多用于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别是用于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

 

二是加快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建议将大学毕业生创业纳入人才引进、全民创业的总体规划,健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发挥规划和政策促进创业的综合效应。培养引进优秀专兼职师资,推进创业教育进课堂、创业培训进校园,将创业教育和培训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分担和退出机制,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的创新载体,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全面专业的商务支持。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三是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引导高校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加大应用型、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面向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反馈与引导机制,所有高校都应发布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年度报告,倒逼人才培养优化结构、提升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薛卫民:

 

让企业充分吸收高校生就业创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源泉,已成为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支持自主创业的重要载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五点建议:

 

一、建议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颁奖和财政专项资金奖励;给企业新聘用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费补贴;对新聘用一定数量毕业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税收减免。

 

二、建议制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就业优惠政策。协助办理落户手续,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对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将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服务对象。

 

三、建议降低高校毕业生小额贷款门槛。整合政府、高校、金融、企业等各类就业创业基金,设立政府担保基金,为通过评审的创业项目提供信用担保,让高校毕业生获得创业启动资金。

 

四、建议给予新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高校毕业生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销售额较低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新增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企业研发投入。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五、建议设立创新育成中心。依托部分高校设立育成中心,通过其专家团队对科技型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对获得入驻的项目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享受租税优惠和经费补助,政府根据育成中心项目情况给予经费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刘建平:

 

内外联动营造大学生良好创业生态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与扶持政策。为深入推动工作落实,建议高校内外联动,社会资源配合协同,打造大学与周边互动的创业生态圈。

 

一、从省市层面,加强大学与外部环境协同。

 

一方面,建议学校周边设立创业实践基地或者孵化中心。

 

另一方面,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后,当地政府应给予创业大学生公司注册、资金筹措、场地使用等提供便利条件,提高政府获取高校技术资源的效率。

 

二、在学校层面,以创业教育和服务为载体,加强大学自身内部联动。

 

一方面,学校要把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加快创业学学科建设,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或设立创业学双学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开放学校实验室,为创业项目和团队提供支持。对课内教育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和团队,吸纳进“创业人才库”,重点挖掘和培育一批实体创业团队。

 

另一方面,把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天使投资人、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创业导师团。支持创业类社团建设,鼓励形式多样的创业竞赛、创业沙龙、创业项目路演。对参与或完成创业项目的学生授予课外教育学分,对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和在实体创业中取得突出业绩的学生,在奖学金、推荐攻读免试研究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项目指导教师加大激励力度。

 

全国政协常委刘晓庄:

 

开辟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的新天地

 

大学生创业就业路在何方?农村蕴藏着让大学生人生出彩的巨大机遇。然而,当前农村基层人才短缺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并存,令人忧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基层亟须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才俊。要畅通目前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创业就业的渠道,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并逐步予以解决。

 

一是“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重点解决生活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工作难度大等“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在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缴纳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对一些农村亟须的专业人才发放专项支农津贴,让大学生“愿下去”、“扎下根”,在农村基层感觉到体面、尊严和幸福。

 

二是“干不好、用不上”的问题。国家应加快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在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的教育培训,对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分类推进、精细实施,切实把农村急需、懂农业生产、懂市场经营理念的人才选送到农村基层。同时,加大对农村基层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以项目带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使他们在农村“用得上”、“干得好”。

 

三是“流不动、上不来”的问题。限于现实条件,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横向交流、上下交流都有困难。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基层大学生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学习培训、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让农村基层成为吸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乐土”和“高地”,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长才干”、“有奔头”。

 

全国政协常委吴晶:

 

互联网应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平台

 

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非常关心的话题。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有着天然的契合和亲近感。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投入到网络创业就业的时代大潮当中。然而,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一是公共服务滞后,大学生网络创业未与社保体系有效接轨;二是政策支撑不足,大学生网络就业创业很难享受到诸如贷款、创业补助、社保补贴等优惠;三是法规保障欠缺,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合同、在线支付、产品流通等相关法规不完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政策梳理,构筑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支撑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支持体系。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注重集中梳理,将现行的鼓励创业就业政策和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向网络创业就业领域拓展延伸,特别是对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就业的,还应提供诸如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优惠、社保补贴或资金补助等。

 

二、着眼现实关切,强化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引导服务。适时降低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参保门槛,增强他们在社保制度之间转换接续的弹性;推动大学生网上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支持地方各界通过项目帮扶、资金帮扶和信息帮扶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全程服务;允许大学生在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用房等场所进行网上创业。

 

三、做好法规跟进,保障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秩序规范。加大网络创业就业领域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干预体系建设,优化网络经营环境;推进大学生“网络就业创业护航行动”,打击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垄断行为、商业欺诈行为;做好电子认证、信息安全等工作,为全国更多学子网络创业就业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全国政协常委张来斌:

 

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一个学生关系一个家庭。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取向看,多数学生仍倾向于找一个比较安稳的工作,对择业就业的认识较为模糊,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西部、中小城市、中小微企业就业。

 

我结合石油大学的实践,就学生就业观教育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是重视职业规划。需要从新生一进校就开展就业教育,坚持以就业课程为载体,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为就业打好基础。

 

二是发挥榜样作用。石油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领导、技术专家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他们的现身说法对学生很有示范意义。学校通过企业家讲坛、阳光讲坛等平台,邀请优秀校友到校为同学们作报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投身石油事业的热情。

 

三是加强实践体验。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一线体验:一种是开展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让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另一种是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奔赴油田厂矿一线进行见习和实践活动。不少学生也正是在实习实践中了解企业而最终选择了相应企业。

 

四是增强文化认同。石油行业作为艰苦行业,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也是我们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投身石油事业的一大法宝。每年学校邀请数十家企业老总参加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为获奖学生颁奖,鼓励他们奋发学习。同时我们还通过设立“企业育才厅”、举办石油文化论坛等方式,增进学生对石油文化的认同,坚定他们到西部到基层到石油一线建功立业的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

 

让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实习机会

 

作为民办教育的一员,我从企业角度提几点意见。

 

一、大学生创业应该鼓励,但不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办法。

 

二、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占很大比例,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有密切关系。应进一步鼓励企业发展,尤其要鼓励智力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三、大学教育本身应进行改革,很多大学专业要不和现实不对口,要不就是专业性不强;大学生敬业教育也不够,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和自身素质这三个方面要加强。

 

四、应该鼓励社会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并且给予支持。鼓励各类机构更多地给予大学生接触工作的机会,让他们先上岗,再择业。这样既避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充分就业的潜在社会风险,也让他们先走上岗位历练,促进未来职业成长。政府则可以制定财税措施和标准,对那些积极实施实习计划的企事业单位及机构法人,给予财税优惠。

 

全国政协委员尚绍华:

 

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消除就业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女性的平等生存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考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施水平。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专题调研显示,女大学生就业尤为困难。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男生优先”的潜规则在招聘中经常可见:“男女都合适的岗位尽量用男的,男女同等条件的绝对要男的,男不如女的条件下也会要男的”。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低于男生,劳动权益受到损害。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之间发生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女性劳动力的生育及其他劳动保护机制弱化。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就会面临结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用人单位必须为其付出直接或间接成本。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预期劳动生产率低,发展潜力不足,聘用女大学生不划算。

 

为此,建议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大社会宣传,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同时继续丰富和完善一系列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一、将就业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并增强延续性,将工作重点放在用人单位。以切实可行的经济补贴政策和奖励政策,良性引导用人单位聘用女大学生。

 

二、全面推进和完善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制度,对女性就业较为集中的行业和部门以及女性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核定工资和福利成本、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合理消化女性用工成本。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四、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之在专业方向、职业规划、能力结构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

 

五、加强女大学生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心理适应以及应聘能力建设的专门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郭稳才:

 

对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迫在眉睫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更难。高校困难毕业生一般家境贫寒,人脉关系弱,他们中不少人虽有创业梦想,但往往顾虑比别人更多。据全国总工会统计,近两年来,城镇困难职工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一直徘徊在1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农村困难户的高校毕业生。

 

目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刺阶段,加大对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迫在眉睫。

 

一、要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要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堵住凭关系用人的后门,打破看不见的门槛,消除就业中的腐败现象,切实做到就业信息公开、过程公平、结果公正,让所有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寒门子弟享受公平就业的阳光。

 

二、充分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2009年以来,全国各级工会开展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共帮助39.91万名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组织协调社会各个方面,明确各自责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扶持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合力。

 

三、完善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中,小额贷款、场地安排、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要更多地照顾到高校困难毕业生,把他们作为扶持的重点对象,使他们能创业、敢创业、创成业。

 

四、帮助高校困难毕业生树立合理的就业预期。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正确估量自己,理性对待就业,从实际出发选择岗位,也不妨先就业再择业,提高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高玉葆:

 

在创业中就业 在就业中创业

 

加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和培训,既能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又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定位不够准确。一些高校把创业教育当做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缺乏长远规划;有关部门组织短期创业培训时,急于出成果、较少引导学生将自主创业纳入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建议更新教育观念。通过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提升全社会的认识,树立创业和就业同样重要的观念;让学生学会创造,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能创业”的人才,激励他们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

 

二、体系不够健全。未将培训内容融合到高校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中,一般停留在办班、搞活动等表面环节;未明确综合协调管理部门,教育、人事、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都在抓,又没有抓到底。建议建立有效机制,从社会需求出发,形成目标明确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制定中长期规划;要整合分散在教育、科技等部门或组织中的政策、资金、平台等资源要素,实现有效对接;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合作,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三、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大学生创业面临资本少、风险承受能力弱等问题,并且缺少对大学生创业关注和帮扶的社会氛围。比如,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基金,存在政策性扶持与商业化运作的矛盾,且涉及部门多、审批周期长、程序复杂。经营范围、融资渠道等创业起步的关键问题上也缺乏具体优惠政策。建议强化政策保障,根据创业的不同阶段提供政策支持,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由相关企业设立或政府购买的创业项目;向确定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工商、税务等一站式服务;简化创业手续,减免收费。

 

全国政协委员万捷:

 

发挥企业作用 降低创业成本

 

创业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企业家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但为社会创造财富,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对于企业家精神的认同,并在全社会倡导企业家精神。

 

一、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世界各国政府不仅在自身政策制定上鼓励大学生创业,还联合各大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大学生创业。在美国、加拿大,高校会推荐优秀的大学生到知名企业实习,政府给予接收实习的企业补贴,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企业,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创业体验。例如,美国硅谷的中学生成立创业俱乐部,鼓励学生既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为国效力,还能获得经济收益。英国政府贸工部下设小企业服务中心,该中心与高校联合成立“大学生创业委员会”,负责开展创业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对创业技能的培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企业推广、创业咨询等服务。

 

二、在操作层面,充分发挥企业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过去,政府直接支持大学生创业,并设立创业园、孵化园等基础设施。建议政府、企业、社会共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环境。企业可以帮助创业团队解决办公基础设施、行政管理等基础性问题,让大学生创业团队专心做业务或技术研发。企业提出项目需求,请大学生创业团队研发。对于创业团队产出的好项目,企业可以收购,实现企业与创业团队的“双赢”。这样既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又能减轻政府的压力。政府则直接向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资金支持,让企业参与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行动中,有效降低了创业团队的创业成本,推动了创业成果的有效转化。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石定果:

 

全面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的优化,我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制度环境的优化。比如现在600所大学转成高等职业技能教育,怎么吸引学生,必须有配套措施,如激励性措施。同时,还要有一套评估机制。僵化的评估机制指挥下,会出现学校专业趋同、课程趋同等问题。所以制度环境的优化,还需要很多细化的评估规则。

 

二、政策环境的优化。创业需要政策。比如工科毕业生,社会的需求是很刚性的,但是在教学阶段,他们缺少实践性训练,现在的企业并不像以前那样欢迎学生实习,因为他们要讲效益。我建议在政策方面,对国企要有一些规定,对民企要有鼓励措施。因为学生缺少实践环节,上岗胜任就很难,很多工科学生缺乏动手能力、设计创意。建议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政策,工科学生可以将他们的学习所得纳入评估总体系,比如将来的职称评定。

 

三、文化环境的优化,也是人文环境的优化。媒体不能只讲成功学。目前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观念、舆论方面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其理性认识自己,了解对社会负有的责任。同时,健全的文化环境也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国政协委员郭大成:

 

推进大学生就业报到证制度改革

 

首先是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我们学校有一些经验。我建议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活动作为高校重要工作加以宣传和强化,也鼓励教师带着学生去创业。要想学生创新,学生会创业,教师本身也要会创业。

 

还有一个问题,是就业报到证制度。目前的“就业报到证”代替沿用了几十年的“派遣证”,但原有的工龄计算、档案接收等手续的凭证等功能仍然存在。就业报到证所背负的这些功能,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就业体制、日益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不相匹配。另外,就业报到证仍然是“干部”和“工人”身份认定的分水岭,对没有报到证的劳动者来说有失公平。而且干部身份制度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许多私营企业因无法解决户口、档案等问题而使毕业生“避而远之”。

 

对此建议:

 

一方面,统筹考虑报到证制度和就业政策调整、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衔接和配套,在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省市层面结合实际出台细则,逐步取消就业报到证在计划经济分配制度下附加的一些功能,使之成为单纯的“报到凭证”。

 

另一方面,完善就业制度,逐步取代就业报到证的附加功能。可以将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作为接收毕业生、转接人事档案、迁移户口的依据,大学毕业证可以作为毕业生身份证明。通过完善就业有关制度,可以要求人才中心、职介部门不得以档案袋中没有报到证为由拒收毕业生档案。

 

全国政协常委李和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降低创业就业难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社会观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是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下面着重就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建议。

 

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校办学的“趋同化”,学校缺乏特色,学科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还亟待加强;创业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还存在师资紧缺、课程体系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影响了大学毕业生顺利创业就业。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减少对高校办学的直接干预,运用资金、政策、评价等杠杆,鼓励和引导高校实行差异化办学,突出特色学科,强化优势领域,形成自身特色。二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的需求,调整和优化高校的学科专业,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四是完善评价体系。在高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能力、教师绩效、毕业生质量等各方面的评价体系中,完善创业就业方面的指标体系。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秘书长张德旺:

 

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创业环境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经过近八年的探索和创新,在两个方面实施了积极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探索一条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1.推动大学生创业可为。创业基金会核心业务是鼓励支持有梦想、有激情、有准备、有能力的“四有”大学生勇于创业。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校人才培育开辟新路径。

 

2.探索运营机制市场化。探索“公益+市场”的业务布局和发展模式。

 

3.创新管理体制社会化。已设立复旦、上海交大等16个分会及5个专项基金;连续七届全球创业周活动影响覆盖人数累计超过1100万人次;创业基金会本身就是创业的过程,从成立始就提出不需要事业编制。

 

4.打造服务模式专业化。我们根据创业服务的不同核心职能,组建创业力评鉴中心、项目资助管理中心、创业力传播中心。

 

由此可见,我们走的是一条“公益基础+市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构建专注科技金融服务链的创业服务新业态布局

 

1.布局业态。构建科技金融服务链为目标的创业服务新业态,在投资、金融、服务、园区四大业务上功能布局,以集约化服务提升创业服务新业态的能级。

 

2.专注早期。接力集团早期投资中,民营资本超过50%,投资了近80个早期项目,其中80%以上为早期科技型企业。

 

3.拓展功能。年初我们发起设立“市场化天使投资母基金”,已投资一些优秀天使投资子基金,下半年我们将受托管理上海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拓展与大学创业项目的后续融资的社会资本平台功能。

 

创业基金会是个公益组织,立足公益,服务社会是宗旨,但不是“输血”模式,而需“造血”机制。期望政府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委托社会化的专业机构来组织实施。

 

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郑功成: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公平制度环境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相关制度供给欠缺。我国大学生数量虽在快速增长,但与发达国家受高等教育者占劳动力总量30%以上相比,仍相差甚远。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找令人满意的岗位难,因每年真正未就业的毕业生是少数,但满意度在持续下降,问题的实质不在人多、岗位少,而是有质量的就业空间不足。原因有:产业结构落后,无法释放适合大学生工作的足够岗位;教育结构失调,影响毕业生供求有效匹配;制度环境欠缺,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空间。当前,产业结构正在优化,就业岗位增长呈现良好势头,教育结构也将在职教上发力。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及与之相关的制度安排,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构建普惠、公平制度环境的着力点。1.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尽快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构建机会公平、权益平等的养老保险制度。让大学生无论在哪里就业,均能被同一种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2.健全、完善补充保险与职业福利政策,促进大学生福利机会公平;3.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为已就业并有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安全预期;4.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托幼事业、义务教育及其他社会融合政策,它与户籍相关,但又不能只与户籍挂钩,关键是要平等赋权;5.对创业的大学生要在社会保障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三、值得高度重视的其他措施:将第三产业作为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领域,加快发展;鼓励教科文卫社等事业单位增加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优化高教结构,消解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尝试弹性学制,将夏季集中就业的压力分散到全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