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末年,群雄称霸。张飞率军在四川省遂宁市涪江岸边大战刘璋,生擒刘璋的大将军李奇,攻占川中,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后人把张飞率军摆渡过江的遗址称为过军渡。过军渡位于遂宁市区下游约8km处的龙凤镇境内,这个沉淀了千年英雄传奇的小小渡口在1800年以后再一次走到了时代的前沿,一座集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过军渡水利枢纽横空出世,托起了遂宁人打造“川中明珠———巴蜀第三城”的世纪梦想!
遂宁城市化发展遇瓶颈
素有川中明珠之称的遂宁位于涪江干流河畔。2002年时,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28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42万人,加上正在加快建设的河东新区、创新工业园区、西山片区,城区人口在几年后将达到60万人。高速扩张的城市规模引发了能源、交通、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明星电力公司供电区内拉闸停电现象日趋严重,市民深受缺水缺电之苦。同时,由于已建的龙凤、小白塔电站在遂宁城区上游黄莲沱处将涪江来水通过26.69公里引水渠分流发电,导致黄莲沱以下遂宁城区河段干流流量锐减,涪江在枯水期几乎断流。涪江经过城区的河床裸露、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两岸居民苦不堪言。
如何解决遂宁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这个难题,遂宁农工党人在认真地思索与不懈地探索。
科学论证一号提案诞生
2002年初,农工党遂宁市委召集党内水利、环境、工程、国土、卫生等领域专家就如何解决这一影响遂宁42万城区人口生产生活的问题多次讨论研究,认为在城区下游修建一座大坝将涪江水拦起来,即可形成城市湖泊,这样既可改善遂宁生态、提升城市形象及品位,又可发电通航。
在哪修,怎么修?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农工党市委成立了水利工程调研小组,小组由党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市委会主委亲任组长。调研组先后十余次以遂宁城区涪江段为中心,沿着上下游徒步查看两岸地形地貌及水文变化情况,并入户与两岸居民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10万余字的调研资料;调研组还到档案馆查阅了涪江近几十年的水文资料及气候环境资料,复印抄写资料达两万余字。
经过10个月的调研论证,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发电、防洪、航运及城市旅游等因素的情况下,调研组在众多方案中最终将选址锁定在了位于距遂宁市下游约8km处的龙凤镇境内的过军渡。调研组一致认为兴建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对改善遂宁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区防洪标准、发展生态旅游、增加电力供应、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2003年3月召开的遂宁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农工党遂宁市委领衔,联合遂宁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代表人士,正式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兴建过军渡水利枢纽(电站)工程,改善遂宁生态环境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对兴建过军渡水利枢纽(电站)工程的可行性作了科学的论证,并提出8条建议。
该提案得到了市委、人大及政府的高度关注,被列为“一号提案”,并在政协大会上率先发言,引起了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及媒体的高度关注。《四川日报》、《四川政协报》相继作了深入报道。市委书记在大会上立即批示办理,市长当晚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并迅速落实。2004年,市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决议,批准市政府组织实施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很快,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于2004年9月28日开工建设。该工程,历经三年,总投资近10亿元,于2007年11月28日竣工。
超前谋划保护库区环境
就在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时,遂宁农工党人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工程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水域面积达14.8平方公里的城市湖泊,如何解决库区内的污染问题,保护好库区环境,确保库区水质达到饮用标准,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当时的库区环境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库区周围14家重点污染源排放的工业废水,每年近千万吨。市城区、创新工业园区、开发区及附近乡镇近50万人的生活废水,每年近千万吨直排库区。
污染问题若不加以高度重视、妥善解决,那将是影响市城区生态环境的一大长期隐患。同时,如果在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下闸蓄水后再来治理的话,成本和难度都将极大增加。在工程施工的同时就提前解决库区污染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将是最好的办法。
农工党市委在认真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于2005年3月又提出了《关于加强过军渡工程库区环境保护的建议》,该提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在修建水利工程的同时,便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关停了区域内污染企业,并对企业布局作了重新调整;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变涪江直排为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取缔区域内网箱养鱼,规范农药使用。事实证明,这一系列举措在库区建成后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很好地保护了库区环境。
成效彰显城市放异彩
2007年底,过军渡下闸蓄水,在遂宁城市中心形成一个7800万立方米蓄水量、14.8平方公里的“城市湖泊”,其面积比两个西湖还大。圣莲岛、圣平岛和圣鹭岛等数个河心岛屿如绿色翡翠一字排开。
建成后的“城市湖泊”相当于一台超大型“空调”,极大地改善了遂宁市城区的生态环境,调节了城市气温,夏天降温,冬天升温,减少灰尘,净化大气。同时,市民人均可增加水资源储备200立方米以上,从根本上改善了遂宁的人居环境,大大提升了遂宁的城市形象。遂宁人结合本土的观音文化,将这个巨大的城市湖泊命名为观音湖。
省领导到遂宁视察充分肯定了遂宁的城市生态与景观的巨大变化。2010年11月11日,时任省委书记刘奇葆等省级领导行走在观音湖畔的五彩缤纷路和湿地公园时,称赞这种规划建设具有生态感,保留了生态江岸的风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常说生态不能破坏,破坏了不能复原、不能建设,但是今天看了却发现生态是可以建设的。”“在一片荒滩上建立了这么美丽的湿地公园,这就是绿色经济。”
过军渡的修建、观音湖的形成,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10张国家级名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遂宁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军渡的龙头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它对遂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过军渡工程解决了城区市民的缺电缺水困难,同时,使遂宁城区的防洪标准由当时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并可控可防百年一遇洪水。
2004年2月,《关于兴建过军渡水利枢纽(电站)工程,改善遂宁生态环境的建议》的提案被遂宁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2007年7月,《关于兴建过军渡水利枢纽(电站)工程,改善遂宁生态环境的建议》的提案被农工党中央编入《同心同德谋发展———中国农工民主党新时期参政议政案例选》。
(农工党遂宁市委胡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