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李毅中:
落实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 研究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国务院去年十月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取得了进展。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需要关注研究。
一、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艰巨繁重,原因之一是认识不尽统一。
如行业不同,过剩的性质也有差异。有些是绝对过剩,如钢铁、水泥;有些是结构性过剩,如造船;有些是成长中过剩,如风电设备制造等。因此要分业施策。建议有关部门要建立产能利用率的统计评价办法和监测制度。
二、化解产能过剩遇到不少难点,实施中出现一些新问题。
近年化解产能过剩遇到新难题,如因为沟通不够,一些银行对过剩行业全面抽贷、停贷等“一刀切”办法,影响了应予支持的技术改造、资源整合等治理手段的落实。过剩行业不是不投资,是要搞技术改造、调整结构。
原来远郊的生产企业随着城市扩张,逐渐被城区、居民区包围,成为环境保护和社区安全的隐患。一些城市结合工业园区的构建,利用级差地租筹资搬迁,已有成功经验。但是要注意一是淘汰落后、化解过剩,该淘汰退出的就不要再转移搬迁;二是必须搬迁重建的一定要按照减量或等量置换原则,坚决防止量的扩张。
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丰富工作思路和措施。
多晶硅、光伏产业近年来的调整变化为防止战略性新兴产业盲目投资积累了经验。首先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其次是要培育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再次是政府要把注意力放到把握市场信息,制定标准、政策、规划上。
通过资源税、环保税费改革,使一些项目的成本回归内化,以减少项目超额利润对投资人的冲动。改进分税制,淡化地方上项目的愿望等,从根本上消除盲目投资的动因。
全国政协委员秦博勇:
关于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有关问题及建议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河北省委、省政府全力打好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攻坚战。
一、综合产能及结构情况
对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主要任务集中在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三个行业。
二、化解过剩产能的主要举措
强化监管,坚决管住新增产能;多措并举,强力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标准,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统筹谋划,以压减产能推进产业升级。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按照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及国家关于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部署,任务十分艰巨,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支撑不足、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失业职工安置任务繁重、社会稳定工作压力大。
四、对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建议
结合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希望国家从四个方面给予支持。
完善法律法规,为化解过剩产能提供法制保障。建议国家抓紧相关立法工作,从环保、土地、节能、标准等方面,制定、修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律和经济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推动。
支持河北省产业调整,促进优化升级。建议国家制定产能过剩行业“等量置换”、“减量置换”实施办法,支持我省产业转移和布局调整项目建设。
给予资金补贴,缓解化解过剩产能压力。设立国家化解过剩产能专项资金,缓解化解过剩产能给地方带来的财政压力,适当弥补企业损失,支持安置失业职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和整合重组。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建议有关部委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在产业布局调整上,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布局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北京相关产业转移到河北,以及在河北省沿海地区建设重大工业和循环经济项目上给予更大政策支持,在压减传统产业的同时,新产业、新项目能够及时跟进
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
钢铁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措施及建议
钢铁行业是当前产能过剩的行业之一,近年来武钢的发展也遇到极大困难,虽然企业竭尽全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绩效还是显著下降,遇到了一些困难。
目前,企业成本压力巨大,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库存上升,人工成本、资源成本和各方面价格上涨惊人。加上市场不正当、不公平的竞争进一步加大了生产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企业高额的环保投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环保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投入是必须承担的,但相对一些环保投入很少,而且环保运行率比较低的企业,我们的产品成本显著增加,导致产品价格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企业承担的历史负担较重,每个月要承担内退人员工资、早期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等。现在钢价严重低落的情况下,这些负担显得尤为沉重。其他方面的困难,如资金周转、缴款不及时等,都使企业各方面运行成本增高。
为此,从企业的角度提一些建议:
第一,建议国家对钢铁行业坚持不批项目,不批土地,坚决停止新建新增钢铁产能的项目。另外,加快清理未经审批的违规项目和节能环保不过关的项目。出台具体政策措施,促进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和管控能力。
第二,目前国资委对央企主业和非主业的发展实行备案制和审核制,建议国资委进一步下放投资管理权限,对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能够由企业自行管理投资。
第三,建议从信贷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在加强信贷监管的同时,对资信良好的大型企业给予更多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贷款成本,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财税政策的资金扶持力度,对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恢复执行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的整体税负。
全国政协委员孙兆学:
关于加快化解电解铝产能的政策建议
电解铝是我国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之一,严重的过剩导致了铝价持续下跌。
化解电解铝产能过剩必须发挥好中央、地方、企业三个层面的积极性,最终落脚点要放到企业身上。
从企业角度看,中铝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关停、提升、盘活、处置”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化改革,淘汰退出落后产能,加快整合重组、转型升级,使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从政府层面看,要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淘汰退出落后产能,提供政策支持。
一、配套淘汰落后、深化改革的政策。
人员分流安置。重点解决好化解产能期间,人员分流安置成本。
资产处置。允许冲减净资产;对资产处置对损益的影响在企业当期经营业绩考核中予以剔除;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补充国有资本金,支持转型升级。
债务处理。对退出企业所欠银行债务停息挂账;对所欠债务允许企业延期还贷;实行债转股,或由企业承诺在经营业绩好转时回购股权。
土地开发。对产能退出的厂区土地使用给予政策支持。
“三供一业”。对涉及产能退出企业,享受国家“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试点城市政策。
二、调动和发挥地方化解产能过剩的积极性。
中央对因产能退出造成的税收损失,给予地方财政返还或补贴;对地方接收分离企业办社会和人员分流安置,给予财政专项补贴。将化解产能过剩的目标和任务列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三、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转移产能。
对合规电解铝优化产业链的项目,国家给予供电优化政策支持。对符合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组项目,给予简化审批、市场融资和资金扶持等,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向资源能源富集地区实施产能置换,“走出去”向海外转移产能。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拓展下游应用,向价值链高端升级,提升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
防范产能过剩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过几次严重产能过剩。怎样才能避免周而复始的严重产能过剩?需要用改革的思路,寻找防范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的五大行业,基本上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也是国家从严控制、严格审批的行业。为什么仍然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除了正常市场拉动因素外,政府监管失效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
那么,怎样避免政府监管失效?怎样规避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行业组织具有三重功能:约束政府行为,行业一致对外,行业内部自律。行业组织约束政府行为,并协助政府管理市场秩序,实现行业自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真正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约束政府行为,规避投资冲动,将有利于防范产能过剩。
而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仍带有明显半官方色彩,没有做到独立、自办、自管、自律。“简政放权,一放就乱”的根源就在于行业组织未能接权并真正发挥作用。
为此,建议加快行业组织建设,简政放权使其具备监管行业的职责和能力。政府可以将国家宏观调控的产业准入预审权交给行业组织。对于行业组织认为不宜盲目投资的项目,政府部门审批时需做出充分论证,可以召开听证会等形式,让决策透明化。尽量避免政府监管失效和盲目投资冲动,使防范产能过剩形成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张建国:
支持化解产能过剩商业银行责无旁贷
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是商业银行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践行社会责任的坚定选择。
第一,当前银行业在化解产能过剩当中面临的新情况。
去年中央作出了对过剩产能实施“四个一批”的决定以后,有关部委立即公布了两批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目录。监管机构也形成了一连串政策措施:一是对产能过剩行业加强信贷管理。二是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兼并重组、转型转产等的信贷支持。三是支持产能向境外转移,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支持力度。
第二,化解产能过剩遇到的新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大量低水平但是对当地GDP贡献还比较大的在建或扩建项目,加剧了产能过剩项目,对于银行信贷资金需求形成很大压力。
二是个别地方在压缩过剩产能工作中方法比较简单,银行债券往往被忽视,也不排除个别企业借助淘汰过剩产能来逃避银行债务。
三是银行自身的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压降收贷,很难把握或者是把握不当,容易造成一部分正常经营的企业资金链形成人为紧张。另一方面对部分本应支持的好企业好项目,也因为“产能过剩”的概念不敢贷款。
四是涉及到产能过剩行业重组及转移产能,尤其是向境外转移产能的政策有待进一步明晰。
五是在压降的过程当中金融风险显现。
第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各地政府应严控过剩行业低端产能的新建项目的审批。同时在压缩过剩产能的过程当中避免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维护银行合法债权。
二是对于我国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优势,且关乎到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产业,应该将部分产能转化为战略性储备。
三是监管政策应该更明确地支持商业银行为产业升级发放项目和重组贷款。为淘汰落后产能,有关方面对银行自主核销坏账、贷款分类、资产考核等方面,也应该适度放宽政策。
四是银行业自身在压降的过程当中要最大限度兼顾地方企业和银行的三者利益,针对产能过剩的不同行业实施不同的信贷政策,做到“有保有压”。
全国政协委员袁亚非:
从商业企业角度化解产能过剩的几点建议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二三产业密切联系。从商业角度出发的一些思考,对工业领域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有所裨益。
一、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转移和化解国内过剩产能。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也是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国很多制造业还是以出口加工为主,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外部需求疲软或者外国企业阻断渠道,就容易出现产能过剩。要注重掌握国际渠道、品牌、技术,把产能过剩泡沫“挤”到国外。同时,我们通过资本的力量买下国外的优秀企业,既能掌握国际渠道、品牌、先进技术,还能掌握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
所以,我建议政府不仅要鼓励传统制造业“走出去”,向海外转移一批过剩产能;更应该鼓励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大宗商品流通性企业“走出去”,掌握海外流通渠道、市场,逐步把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民企机制灵活优势,推动产能过剩企业转型升级。
民营企业家对市场的嗅觉灵敏,只要投了钱,就会努力避免出现产能过剩。因此,鼓励和支持民企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是非常有利的。但关键要处理好民企和国企的关系,真正发挥出民企灵活机制的作用。
我建议,对于大多数行业,政府应该允许民营资本控股,并针对一般竞争性行业领域制定鼓励民企控股的政策和办法;对于某些不适合民营资本控股的行业,在保证国有资本第一大股东地位的前提下,也应该放开对民营资本持股比例的限制,以市场机制为核心,推动产能过剩企业顺利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朱共山:
关于解决光伏产能过剩的意见和建议
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光伏产业是全球能源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我国也十分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并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是,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光伏产业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快速,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产业体系,光伏电池制造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光伏电池制造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二、光伏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光伏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国内市场开发严重滞后,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市场过分依赖出口,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欧美等国对我国光伏出口产品实行“双反”等原因,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前些年地方政府为追求GDP盲目上了一些落后项目,形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光伏发展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中面临“并网难、结算难、融资难”,以及财政补贴机制不完善,行业管理比较薄弱。
三、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一)制定产业政策导向,扶优汰劣。大力扶持优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并购重组光伏产业做强做大。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和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企业。
(二)完善光伏发电鼓励政策。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快下放电网并入项目审批权限并简化手续。放宽地面电站用地审批范围等。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国家政策性银行执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支持技术先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制造企业做优做强。
(四)大力鼓励光伏产品出口,以及光伏企业到境外投资合作。
全国政协常委张震宇:
河南省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多年来,河南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产能规模不断扩大。为防范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河南在全国率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河南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已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任务。
一、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缺乏法律支撑。目前一些过剩产能的技术、质量、消耗、排放指标等并不落后,所以企业存在较大抵触情绪,地方政府主要用行政手段推动这项工作,缺乏足够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面临保就业压力。去产能必然伴随着企业关闭破产和大量结构性失业,而且下岗失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问题。在就业底线思维的当下,地方政府化解过剩产能的压力很大。
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河南人口多、底子薄的省情决定了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化解过剩产能的力度、幅度和各方承受力,有可能影响河南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工作繁重复杂。由于目前河南常规性、易淘汰的落后产能已基本淘汰,今后要继续提高标准,更需要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平衡各方资源。
二、对策建议
加快建立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着力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各级政府慎用产业政策,减少审批管理,管住投资冲动,形成以市场化手段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加快建立过剩产能监测监控体系。建议加强中央与地方互动,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建立过剩产能信息预警机制,完善产业监测统计制度,对重点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进行动态监控。
加快完善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议加强化解过剩产能的系统性立法研究,确保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快研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引导性、激励性政策。
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郭文圣:
缓解产能过剩促进民企更好发展
对于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应该理性思考,慎重对待。中央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协调、企业主动调整,这四个方面因素缺一不可。为此建议:
首先,对民营企业区别对待。不能由于煤炭行业成为产能过剩行业,就在政策审批、银行融资等政策上“一刀切”。对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强,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要给予支持,加以保护。
第二,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建议加强对煤炭市场的规范管理,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导致煤炭企业竞争的不公平。
第三,建议健全完善淘汰机制。建议站在产业高度,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建立健全淘汰机制,做好富余人员安置和负债资产处置等工作。同时,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控制新增产能,抑制产能扩张的冲动。
第四,引导煤炭企业主动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努力推动民企与国企的合资合作,通过参股换股等形式,实现互利共赢。二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可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
总之,缓解产能过剩,引导民企抱团协作,实现集群化、创新型发展,着力在资本融合上动脑筋下功夫,促进民企转型升级,为经济建设再作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胡可一:
关于加快造船产业结构调整化解造船产能过剩的建议
造船产业产能过剩的风险由来已久。去年下半年以来,航运市场逐步走出低谷,新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各项政策逐步落实,国内船东竞相下单;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促进船舶行业转型升级;船舶行业融资环境开始改善,船舶行业产业集中度提高明显,这些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产能过剩的现象有所缓解,但实际上是产能整体过剩向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转移,船企仍然没有达到可维持良性运营的水平。如果产能过剩问题得不到缓解、造船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必将会影响到我国造船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此建议:
一、应从造船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作为出发点,调整政策鼓励造船企业技术创新、开发高技术复杂船型和参与海洋工程项目的建造,引导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多元化发展;
二、鼓励造船企业加强科研和创新,特别是对节能环保型、高技术复杂型船舶的研发,根据自身现有的设施条件,选准突破口,在某一领域做精做专,向高端产能转移,避免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三、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在调控手段上要步调一致,停止审批一切造船、海洋工程和重型机械钢结构项目;对已经审批但未开工建设的新、扩建项目严格实行开工再申报制;限制外资对造船和海洋工程企业的投入;
四、对现有造船产能进行合理评估,特别是名义产能、潜在产能和土地资源的占用等等;同步采取措施控制修船业、船舶配套业、海工制造业的产能过剩;
五、抓住机遇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造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压减一批造船工艺落后、能耗污染大的低端产能,提高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高端产能利用率。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
我国体制性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及其化解对策建议
产能过剩的实质是投资过度。我国的产能过剩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政府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过度干预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主要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因此,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在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恢复正确的比价关系与价格形成机制,使企业面对真实成本与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引出淘汰落后产能、消减过剩产能的结果。当下重中之重的任务,在于消除政府干预价格的诸多体制性土壤,减少行政干预、大力推动要素市场化的“攻坚克难”的配套改革、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和财税制度、使国家产业政策及其实施机制科学化、合理化。
建议以改革为核心抓住以下对策要领:
一、理清多种手段协调配合化解产能过剩的大思路。坚持在全面改革中结合制度建设打造经济手段为主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市场公平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发挥决定性资源配置作用。
二、在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建设的方面,应紧紧抓住现时煤炭市场价格低平、“自然并轨”的有利时间窗口,推出煤炭资源税从量变从价以及“从煤到电”的配套改革事项,使我国基础能源的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摆脱严重扭曲和僵化状态,形成全产业链、消费链各市场主体和消费大众“内生地”依经济利益考虑而千方百计节能降耗。
三、在必要的行政甄别前提下实行“关停并转”和依法规执行“准入”标准以卡掉不可准入对象的操作中,注重目标群的合理规模,尽可能防范和减少“设租寻租”的弹性空间。
四、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尽快推出新的考核指标体系。
五、加强和动态优化我国资源、能源开发的顶层规划,进而提升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合理性,对接其合理的“引导型”实现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刘明康:
关于压缩过剩产能的几点建议
在压缩过剩产能的同时,必须首先自上而下,以法规和专项政策的形式(使用负面清单)明确标准和对象,确保相关行业领域中,不再有新的项目投入和新的产能扩建。这种明确可以避免一边压缩、一边膨胀,同时可以大大提高行政复议和专项执法的一致性。
同时,在压缩产能时,应集中精力向两个大方向推进:第一个是兼并重组,第二个是清盘破产。
重点是放在兼并重组上,同时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通过放宽外商和民营企业投资条件和限制,合并国内外投资监管平台,简化兼并收购过剩产能重点企业的审批程序,调动民间、国际的力量,促进其转型、技术升级和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其在全球价值产业链上的位置。为此,应将兼并重组过剩产能的重点企业工作列入鼓励类,改审批制为备案制。
二、在金融上要采取多项措施来支持这项工作:要按商业原则,有条件地鼓励债务重组;允许境内外兼并收购过剩产能行业的投资人所募集的外资可以以QFII的形式专项结汇;允许外资兼并收购基金在国内试点募集资金(QDLP),也就是说将在上海已经试点的做法迅速推广到全国,用于压缩过剩产能、促进转型,可以限制用途;对压缩过剩产能后产生的升级换代转型企业加强流动资金的支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帮助企业的兼并重组和退出。
三、在税项和会计处理上实行符合国际惯例的相关鼓励做法。
四、压缩过剩产能除了在中央部委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认识要有所提高,要根据中央指导精神,主动适时地引进民资、外资来对现有过剩产能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五、这类兼并收购需要更好地把握和执行《反垄断法》。
六、认真做好职工的安置和再培训工作,努力实现社会稳定。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蒋明麟:
加快推进化解水泥平板玻璃产能过剩工作的政策建议
在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下,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2013年和今年1季度行业运行情况看,两个行业都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展现了良好发展势头,但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风险,必须认真对待、对症施策,保持两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能过剩问题其本身是市场对行业发展反映出的问题,最终要靠市场机制去调整解决。政府的职责就是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制定相关的宏观规划、监管法规和技术标准,积极引导,严格监管,不断完善市场透明、公正、法制的竞争环境,实现各种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让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
对于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严控增量,坚决遏制新增产能。警惕并防止产能严重过剩—遏制—好转—严重过剩重复循环现象的再次发生。关键是遏制新增产能的非理性的增长。
二、研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新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要根据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变化,落后产能的内涵也要相应变化。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各方力量,用能耗、资源消耗、产品质量和排放水平等标准,确定我国当前落后产能淘汰的标准和范围。
三、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水泥综合利用废渣采取差别化优惠退税政策。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直接对外投资。正确理解“转移一批”的政策内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水泥和平板玻璃企业直接对外以多种方式投资兴业,把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欲望“转移”出去,创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五、坚决纠正在企业兼并重组中出现的某些错误做法。目前从全国看,企业兼并重组单就在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整合一批”的作用尚不明显,反而因企业兼并重组后对规模的扩张需求和对被兼并企业的改扩建,使得企业的产能进一步扩张。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加以纠正。
全国政协委员舒心:
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点
目前,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逐步放开,让市场来自行调节,优胜劣汰;二是企业内部要下真功夫,在过剩产能转化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要让市场来自行调节产能过剩问题。当前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市场开放不够和投资者对市场预测、调研不够导致的结果。从目前看,全国炼油能力暂时过剩,但是如果从现在起不再扩能,5年后全国炼油能力就不再过剩。因为,每年我国新增2000多万辆汽车,等于每年要新增一个2000多万吨的炼厂,而我们是不可能每年新增一个的。
而且从目前我国炼油能力看,炼油能力过剩,只过剩在山东,华中地区只有一个350万吨地方炼厂,重庆、贵州、四川等地几乎没有炼油能力。当地成品油主要来源于中石化、中石油和山东、陕西地方炼厂长途配送。希望国家逐步放开原油和原料油的配额,让各类企业在公平市场环境下自由发展。政府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严格把关,并加强风险提示,加强市场透明度,通过市场主导的优胜劣汰,让工业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企业内部要下真功夫。据我看来,当前许多石化企业产能过剩,都是完善产业链的结果,是与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伴生的。就拿金澳科技来说,大家在没有原料保障的情况下,先要达到规模、保生存,同时发展保环保、保质量。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产品转型,上一些装置消化“油头”的过剩产能,将生产转向“化尾”,切实做到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我们在两院院士们的帮助下,研究炼油半成品向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转化,通过消化源头的过剩产能来实现“油头化身高化尾”,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升级。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徐乐江:
关于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情况与建议
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后,钢铁协会通过调研发现,随着《指导意见》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各地方政府部门、钢铁企业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问题的认识和行动上,发生根本变化,但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钢铁企业目前面临的形势主要是市场需求增幅回落、钢材价格持续低迷、企业资金面紧张等困难;企业普遍表示不会再扩张产能;钢铁企业开始重视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将解决环境治理和改善品种质量;行业生产经营有向好迹象,但钢铁产量无序释放而市场消费回落将压制已有向好迹象的扩大。
二、进一步做好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建议
加快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坚决落实《指导意见》,遏制新增产能无序扩张;完善行业规范准入和规范管理常态化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与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推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推进钢铁行业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深化钢铁企业改革,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及增强企业活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决策和风险防范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构建市场化、高效运营的钢铁企业体制机制。
发挥节能环保的关键作用,实现钢铁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鼓励钢铁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改造投入力度,鼓励钢铁企业把建设钢铁工业生态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企业重要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大钢铁行业改革开放力度,发挥国际市场作用化解产能过剩。建议促进铁矿、钢材等价格指数与现货、期货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发展,逐步放开国外钢铁企业、投资者参与国内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中国钢铁业对外合作力度,鼓励钢铁产能海外转移。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
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2013年,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石油和化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重点专业协会、地方协会、规划院以及重点骨干企业,对炼油、氯碱、电石、纯碱等10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现状、历史成因、市场供需矛盾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全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
从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上分析,目前除原油、天然气、乙烯等少数资源类产品和高端产品缺乏外,传统石油化工产品产能几乎全部过剩。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行业开工率大幅下降,企业盈利能力显著下滑,有的行业甚至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二、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政府部门要有所作为。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强化安全、节能、环保、土地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执行节能、安全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
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市场机制要有所作为。要认真清理各地给予落后产能的各项优惠政策,严格按照能耗、排放、安全生产的标准,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对安全、环保、能耗、节水不达标的企业和装置限期整改,对整改仍不达标的企业要按照市场规律果断予以淘汰。
三是大力促进转型升级,企业自身要有所作为。要努力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同科研院校进行协同创新,努力突破一批制约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制高点技术和高端产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示范企业,行业协会要有所作为。石化联合会今年年底计划培育8~10家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典型示范企业。用典型示范企业引领全行业尽快走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困境,开创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