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讲堂

委员讲堂之朱海安、王黎明:大力推动华文教育事业发展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4-03-06    来源:人民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您正在关注的是人民网强国论坛视频访谈。今天我们演播室邀请到了两位来参加此次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列席代表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聊一聊关于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相关方面的话题。在今天访谈开始之前让我们欢迎一下这两位嘉宾。坐在我身边这位是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校长助理、孔子学院院长王黎明。 [19:13]

 

[嘉宾王黎明]:网友们大家好。 [19:13]

 

[主持人]:欢迎王院长。接下来这位是比利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朱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海安。 [19:14]

 

[嘉宾朱海安]:大家好。 [19:14]

 

[主持人]:欢迎朱会长的到来。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谈话。聊一聊海外华文教育相关方面的话题。首先想问一下二位,对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总体现状是如何看的?接受华文教育是怎样的一个人群? [19:14]

 

[嘉宾王黎明]:海外华文教育其实说起来应该叫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在海外的一个推广。这个群体其实包括了海外居住国的居民,还有华裔后代,可能所有对于中国文化和语言感兴趣的人群都是属于我们的对象。 [19:15]

 

[主持人]:听说您这次参加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您也有一些建议,能不能和网友分享一下。 [19:15]

 

[嘉宾王黎明]:我的一个基本的感觉就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迅速增强,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以及增强我们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的能力,已经提到一个战略高度来看了。试想一个经济巨人在崛起,你身边的人,也就是国际社会,它不懂你的语言,还有着文化隔膜,它也难解读你的梦,这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威胁”,要消除这种所谓的“威胁”或者叫“威胁论”的话,我们就要推广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让大家能够解读你的梦。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民族复兴之梦能够真正实现,否则,它不懂你,反过来它很可能会制约你的经济发展。我认为这是从战略高度来考量这么一个海外的华文教育或者叫中国文化推广的这么一个工作。 [19:17]

 

[嘉宾王黎明]:其实我觉得目前在海外华人里面的华文教育,那是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的群体,可能有6000多万海外的同胞,他们叫华裔新生代,他们是生长在国外,但是如果说这些人将来不懂中文,也留不住他的中国文化之根的话,那是失去了一个很宝贵的资源。比如要增强中国软实力,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另外,这些人将来也是可以构架中外理解之桥的一个生力军,我们要充分能够让这样一个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能够真正地懂得中国语言,理解中国文化,为我们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当中起到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 [19:17]

 

[主持人]:从总体上来讲,接受华文教育的人群还是非常多的,一直都在国外、海外很受热捧,是这样一个情况吗? [19:17]

 

[嘉宾王黎明]:这样的人群一直存在,只是说由于我们的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国的门户开放,越来越多的人都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感兴趣了,也就是说,所谓的现在叫世界上的汉语热。这是一个事实。 [19:18]

 

[主持人]:我们知道,像文化部、汉办下的孔子学院都可以说是在国外有一些培养,在华文教育方面做出非常多的贡献。感觉机构特别多,您觉得会很乱吗?会有这样的现象吗? [19:18]

 

[嘉宾王黎明]: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其实根据我在第一线作为孔子学院院长八年来的经验或者是体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实中国语言和文化在海外的推广,大概有这样三个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个是国家汉办,一个是国务院侨办,第三个是文化部。汉办主要是通过孔子学院的平台来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但主要实际上是在海外推广汉语。侨办是支持和扶持海外一些华文学校来教华人新生代、华人后裔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文化部又是另外一个概念了,文化部是通过海外建立文化中心来传播中国文化。现在可能有14个文化中心在海外已经在运营了,据说是到2020年还要建到50个文化中心,但孔子学院其实在整个这几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也好,不同的方面也好,它是一支新兴的后起之秀。短短十年它已经发展到了450多家孔子学院,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600多家孔子课堂,所以孔院实际上是一个生力军,当然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同时从第一线的工作来看,也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我觉得,在第一线工作的话,它的人群并不是划分的那么清晰、那么截然不同。比如,如果说孔子学院可以为所在国、居住国的外国人、中小学生提供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资源、服务和教学,那我为什么不能够提供给华裔新生代的教学呢?同时,海外的华人华侨,据我了解也有一些吸收了一些外国人的孩子在学习,从人群上来说已经是一个混合体。现在之所以大家这种合作,或者交融不是太多,主要还是体制问题。我觉得,如果说能够把中国在海外的华文和中国文化的推广工作能够协调、统一、归口管理,可能会更有效,从资源配置上来说,资源共享可能会更有效。我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如果说我们现在以汉办为基础,兼并侨办的华文教育的职能和文化部的文化中心的职能,然后成立一个中国语言和文化国际推广办公室,由它来归口管理、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这样其实我觉得可能会让整个在海外的华文推广和中国文化的推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9:22]

 

[主持人]:像孔子学院,您刚才也说它成长速度非常快,也得益于它有一个统一管理的机制,共同来推进,能够促进它这样一个成长。可能现在市场上,海外的市场上这种散户也挺多的,像华文教育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您的建议可能会有利于它们共同成长,来发展海外华文的教育。 [19:22]

 

[嘉宾王黎明]:我觉得是这样的。往往中国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找一个归口管理的部门,往往这个归口管理的部门之间,相互也可能是各司其政的,也就是说“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做什么”,这种情况其实会带来一个有限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造成不应有的一些浪费,所以我觉得归口管理、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做好未来我们在实现中国梦这个过程当中的中国文化和语言传播,我觉得是非常重要。 [19:23]

 

[主持人]:进行一个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 [19:23]

 

[嘉宾王黎明]:将来我们可能新的增长点也好,还是赢在什么?赢在体制上。如果体制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19:24]

 

[主持人]:谢谢王院长精彩的回答。我们知道朱会长也是旅居海外30多年的时间了,您能不能分享一下您的看法? [19:24]

 

[嘉宾朱海安]:我本身就是从11岁就离开祖国了,我在国内读过四年小学。我们刚来比利时的时候,我们必须适应当地的语言,就是前三年,咱们出国的华侨都是一样,努力学好当地语言,掌握当地的语法,融入当地社会。汉语的好处就是全世界这么多国家,每个国家华侨华人的分配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地方比较集中,有的地方比较散。比如比利时和美国比,就差很大了。海外华文教育涉及到一个实践的问题,侨一代也好,侨二代也好,侨三代也好,他们平时在当地学习当地的课文,要掌握当地的知识,他们只能在休息的空档期去学习,比如礼拜三下午,比如礼拜六,比如礼拜天。当然这个时间也比较松散,另一方面,教学老师的质量问题,这个老师教学必须在礼拜三下午有空,或者必须在周末有空,他们才能咨询这个问题,这些问题我本身也经历过。我小的时候,礼拜三下午去学习,因为这个顾虑到长期性的问题,以前都是局部性的,后来在一九九几年的时候,比利时老父亲也是创校人之一,创建了布鲁塞尔中文学校,那时候欧洲包括美国很多地方,学校一般都是有侨团的背景,他们出资出钱扶持一个学校,那时因为改革开放刚开始,国内没有资金资助我们这些,华侨为了我们华侨第二代,自己出钱出力办了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学校,为了解决咱们这些海外华侨华人在外地,在海外没有把咱们祖国的语言给忘记了。这一点,我是经历过。我们开始从两个班、四个班、八个班,到现在渐渐地发展到几百个人,以前一座学校,后来发展两座学校,现在总共在我们比利时小的有七家,大的有九家,有部分是我们国内资助的,部分还是我们侨团资助的,因为侨团提供资金,提供房子,这是海外大部分的现状。 [19:26]

 

[嘉宾朱海安]:这次咱们国内要推广海外华人教育,国内也投了大笔资金,我们比利时各个学校也得到了国内的资金,国内侨办海外成立各地的学校图书馆,我们也是比利时之一,比利时大使馆廖大使特别支持我们在比利时办学校。当然这个也不是长久之计,专门靠国内给你资助也不行,一方面顾及到钱的问题,还有钱怎么给你也是一个问题,怎么把这个钱弄过来,政府说你住在我的国家,你们的钱直接进入,这是什么程式,这是一个内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想解决,前天在讨论上我也提出来了,我们要推广海外华侨教育,汉办下的孔子学院,他们已经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对象就是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对象招生就是外国人,一般我们华人第一代基本上没有,就是外国人,他们投入的资金相当大。这个资金是每年国家汉办拨出来的,我们给使领馆提供,包括咱们内部提供,你花这么大资金,当然我不反对,你毕竟教出来的都是老外,我们这个侨一代也好,侨二代、侨三代,改革开放30年,咱们华侨对国内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咱们做各方面的回国投资、爱国,地震、各种自然灾害,我们华侨都是站在第一线的,以我的开发,咱们国家要资助海外华人教育,第一对象应该是我们华侨,但是国家的战略可能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但是不管怎么样,双轨制,一方面是经过外方的,一方面是经过我们华侨。我给华侨办海外基金会提过这个事情,我说第一要解决师资问题,就是老师的问题,第二,要解决机制问题,第三,交际的问题,现在不缺钱,钱弄不好很麻烦,因为这个钱是国内来的,海外对这个资金来源控制得比较严,这方面咱们也值得注意。我现在有两个儿子了,星期二、星期三也上中文学校,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咱们都说推广汉语,推广华侨母语问题,第一,作为当父母的,首先先跟子女讲汉语,这是第一老师,而且每天能说的,他得听得到的,我们不能都希望政府、国内什么机构给我们提供大量资金,但是最直接的、最廉价的而且最容易懂的这一步忘了。我说谁在所在国和子女用汉语交流的,我们总共35位,后来举手的只有6个人。我们提出让政府给什么东西,要反过来检讨一下自己怎么做。华文教育也是习主席提出中国梦的一部分。什么叫中国梦呢?最简单的理解,我就说,咱们每个炎黄子孙做好本份,做好你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你的梦就成功了。咱们华文教育这条路很长,我希望咱们国内各单位、各个部门互相协商,拿出一个总结,怎么去海外推广华文教育。但是教育有层次的问题,有些地方已经层次很高了,有的地方层次很低,应该是因地而实,这个事情也是问题。难度不小,方向是对的。希望咱们拿出一个好的办法,这是我们海外团也特别为这个事情讨论了,我们提供各种方法,也包括孔子学院的意见,也把我们普通草根的侨民的意见,希望国家侨办总体一个思路,再配合细腻的分工,完成这个伟大的事情。 [19:32]

 

[主持人]:意思是对内对外要均衡发展,比如孔子学院专门收的是外国人,但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学校机构是针对我们华侨的。这样的是双脚一起走,协调发展。 [19:33]

 

[嘉宾朱海安]:本身就是这么走。孔子学院前几年推出海外软实力的一种方法。设想很好,但是海外引起人家的警惕,你花这么多钱来办孔子学院,不让侨一代、侨二代进来,都让我们外国人进来,你的目的是什么。有人以前问我这个话,他说你们为什么每年拿这么多钱资助孔子学院去办这个事情。你们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我说,我们都是和谐的,友善的国家,我们想推广孔夫子的思想,我们想推广咱们国内的理念,现在国家也强大了,也希望和海外多交流,包括培养你们懂汉语的,咱们互相交流,各方面更了解了,就不会产生摩擦,就不会产生对立,构想是很好的。把这些东西理清了,不要出了钱出了力,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我们在推广以前最好把这个利和弊,把我们的目的都要讲清楚,很多老外根本不清楚,有些人是清楚了,但是他是右派的,明知道这些事情,他不想知道,就拿这个事找茬,我们也见过。世界大,国家多,民族不一样,我们要推广汉语,方向是对,但是还是一步一步走,不要太快,一方面为了汉语扎根的问题,第二,别让人家引起警惕。 [19:33]

 

[主持人]:谢谢朱会长的建议,您刚才也提到在比利时现在有两家孔子学院,您评价一下比利时的华文教育的情况是怎样的?是除了接受中文教育之外,是不是还会接触一些中国的文化方面的学习? [19:34]

 

[嘉宾朱海安]:孔子学校专门教的是咱们汉办基础学院,我们基本上二代的比利时本身的这些华侨根本没有进入孔子学院,一般不进去的。大使馆也属于文化司管,不是属于我们侨办管的。我们知道孔子学院本身很少,老外问我们孔子学院怎么样,有时候我们也根本不知道它内部的行规。今天咱们这个嘉宾是孔子学院的专家,是董事长,可能会给我们上一课。别说老外,我们海外华侨都不知道孔子学院干什么。难免更多老外会引起更多的疑问,引起更大的后果。 [19:34]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再把问题继续请教王院长,刚才我们探讨的这些。 [19:38]

 

[嘉宾王黎明]:刚刚朱先生讲得很好,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们华人社区或者我们的华侨的后代,我们为什么不能享受中国政府在国外推广汉语,不能惠及他们,甚至有的还不知道。其实我也这么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对华裔新生代的语言和文化的教育,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事情。因为这些人都是还有着一颗中国心,这些孩子可能强迫他去进行补习甚至周末学习汉语,也挺难为他们的,因为他从礼拜一到礼拜五都有正常的学习任务,就像我们国内讲的,周末时家长逼着孩子去补习班一样的。回过头来考虑破解这个海外华文教育的难题,因为这已经是由来已久了,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其实是一个有很长时间了,教师、教材、资金和校舍的短缺,这其实由于在全球据说可能得有上万所华文学校,遍布在190多个国家,这样大的一个群体,还是回过头来我们从体制上来说,就是说我认为我们应该还是要学习其他一些国家对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比如说英国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他们这些学院实际上都是归口管理、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的政府机构,而我们这里就变成了三驾马车了。我认为,这个是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从体制上彻底改变这样的一个现状。 [19:38]

 

[嘉宾王黎明]:第二,我觉得,从根本上解决华裔新生代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问题,其实我们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我这八年来,在竭尽全力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要把我们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纳入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这样就不是逼迫孩子们周末上补习班了,而是在他的教学大纲里面就规定了,甚至高考就有这样的科目,当然这个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下来我觉得我已经很满意我们做到今天为止,我们从它的过渡年开始,到了初中,已经引入了中国语言和文化作为一门课,引入它的教学大纲,将来不久可能就会看到它的高考科目里面有中国语言和文化。这实际上是从根本上解决海外华裔新生代的华文教育的问题。 [19:40]

 

[嘉宾王黎明]:至于在那些不成熟的地区和国家,该怎么办?我觉得孔子学院应该和华校合作,我可以在不同的中学建立孔子课堂,为什么华校不能和我们合作变成孔子学院下设的孔子课堂,我也不一定改变你原来的所谓的管理体制,甚至你的名称,我们在国外中学、小学建立孔子课堂,我也没有把名称改掉,但是它也是我们的孔子课堂。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由孔子学院和海外现存的华校进行合作,作为下设的孔子课堂。当然这个里面实际上还是回到一个体制问题,应该说在我们孔子学院定位上,或者我的职能上,并没有这种要求,因为这是侨办管的。我不能越位。这个事情我觉得应该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来解决的一个问题。 [19:40]

 

[主持人]:就像您刚才所说的,能不能理解为这个课程是一个必修的课程,或者是一个选修的。 [19:41]

 

[嘉宾王黎明]:进入它的主流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它就变成了礼拜一到礼拜五的正常的上课时间,可以接受正规的教育。这就是我们讲的孔子学院总的来说,尽管短短的十年,其实它已经有这样分布非常广,而且专业化很强,也很接地气,我这么说吧,孔子学院是我们建国65周年以来,今年是建国65周年,唯一的一个机构能够深入草根,这个草根主要指的是所在国的居民的草根,这个草根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已经进入了人家的中小学,比如像我们孔子学院就和50多个爱尔兰的中学,不光是在都柏林,而是整个国家,50多个中学,我派老师去教中国语言和文化,而这些孩子学到的中文,了解了一些中国文化的故事,回家就跟父母要说,跟爷爷奶奶要说,这个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也就是说进入了草根。你回过头来想想这65年来,哪一个机构在国外的推广汉语也好,中国文化也好,或者是在国外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能够深入到这样的草根阶层,所以我觉得,这种草根阶层也要进入华人社区的草根。 [19:42]

 

[主持人]:谢谢王院长提出这个非常美好的设想。我们刚才一直在提孔子学院,您也说孔子学院的成长是非常快的。怎么样是一个迅速的发展?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数据显示说,从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国首尔成立,截止到2013年9月份用了不到10年时间全球已经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别分布在177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中国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接下来想请二位谈一下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开始得到世界认可的一个表现吗?这些数据背后代表了些什么? [19:43]

 

[嘉宾王黎明]:这个问题也是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因为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才十年的历史,十年在人类历史或者在长河里面是很短暂的一个阶段。孔子学院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迅速,我还是强调赢在它的体制上,为什么叫赢在它的体制上呢?因为我们孔子学院的这种建立,绝大多数都是中外合建,也就是说,中国的一所大学和国外的一所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而且每一所孔子学院其实都是国外的大学来要求建立的,并不是说我们强求人家,你必须得给我建立孔子学院,没有这种事情,国外的大学完全是一种自由的,而且不会考虑到中国政府想做什么,它是首先考虑到我想要什么。这种倒不一定是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好象国外的需求在增长,应该说还是回到我们中国的经济的发展、门户的开放,让全球,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过程当中,就是说,他们看到了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而且很快可能就变成了第一大经济体。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市场。你不跟他打交道,可能吗?不可能。中国去年已经是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了。也就是说大家都看到了,你必须要和中国去打交道,尤其是在未来的比如说十年、二十年,中国在全球的经济的影响力是已经毋庸置疑了。要和中国打交道,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隔膜,你必须要理解中国人。我刚才讲汉语热在兴起,汉语热在兴起就有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有了,国外就会来申请,我估计现在在总部,孔子学院总部,还排了一长队的国外大学想建孔子学院,还在等着排队呢。作为孔子学院,刚刚朱先生也提到了,孔子学院好象也有些不同的声音,其实你回过头来想想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会有一个过程被人们接受,其实海外的一些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这是由于西方人的理念、教育的理念,他的思维方式带来的。任何一个新的东西,他不是马上说,你一说中国梦,所有人、十几亿人都说中国梦了,他是说你有一个孔子学院,我第一个想法,我在质疑你,我质疑你这个孔子学院是什么,干什么的,我首先要否定你,然后我再来考虑。但是这十年来,我觉得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已经基本上证明了被绝大多数人接受了这样一个理念。因为它毕竟是一个中外合作的机构,而并不是一个完全由中国政府外派的机构,如果是外派的话,人家一个讲究自由、独立的大学,或者是中小学,它凭什么要把你请进去。正是因为我们不是这样一个性质,所以你才有可能深入到各个大学、中学和小学。 [19:46]

 

[主持人]:孔子学院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必然性,除了这个体制之外,我们再放眼全球,因为毕竟现在是一个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所以它的成长有一定的必然性在这里面。 [19:46]

 

[嘉宾王黎明]:我的另外一个考虑,它不光是经济或者实际的考虑,因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语言是唯一一个还存在的四大象形文字,还有这么多人讲,还活着。这是不同于其他所有的语言的。中国语言本身的美和内在的逻辑,那也会吸引很多人,只有你到学的时候,学的过程当中你去体验它,慢慢他就喜欢上,就有兴趣了,这其实也是另外一个原因。 [19:47]

 

[主持人]:中国文化、汉语汉字有它自己独到的魅力在这里。朱会长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分享。 [19:53]

 

[嘉宾朱海安]:我觉得国家推广孔子学院包括海外接纳孔子学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咱们国家发展强大了,咱们也需要走出去。海外也想把你引进来。这个过程,大家一拍即合。咱们以后也需要,比如所在国的那些老外,他们学会汉语以后,加上本身的专业,他可以被他国所用,也可以被本国所用。我现在在国内办这些外语班,也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以后去国外闯天下,为外国公司做事情,孔子学院的理念可能也是一样,我在海外,让你海外这些老外,有专业水平的,再来培养学汉语,学汉语以后,这谁用?谁有本事谁用。理念是一样的,我们走出去,他走进来。孔子学院发展以后,咱们还要适应当地华侨的情况,我的意思还是回到原点,还是接纳海外华侨这一块接进去,怎么接怎么办咱们商量,方向还是对的。孔子学院培养了很多老外专业人士加汉语的副业,有可能十年、二十年后,比如比利时国语、荷兰语、法语,第四种语言可以选择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到某一天,比利时也好,欧洲也好,美国也好,真正到那个时候,需要你的汉语成为他的国家的战略语言了,那时候再去培养汉语教师就太迟了,现在已经在里面了,包括国内的,包括比利时的,他们都看到了,包括美国也看到了,为什么接纳孔子学院,他们都看到共同点,因为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国家的强大,到最后语言一定是通向世界的。到时候总不能盖房子一样,盖房子的时候再拿砖,要把砖烧好才能盖房子,道理是一样的。这是我的个人意见。国家可能有这个构想,构想很好。但是为了避免海外这些华侨的心理上不平衡,咱们也需要孔子学院把我们华文学校沟通,甚至可以互派,包括我们比利时中文学校,我们现在已经接纳老外了,老外已经进入我们华侨华人子女的学校去读书,不多,有3%、5%,我们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也欢迎他们来读。为什么孔子学院不能反过来接纳我们呢?孔子学院,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大了,本科都比较专业了,他们是培训的方式,正业加副业,现在华人华裔这一块,小的6、7岁,大的17、18岁,本身本国的语言、本国的专业都还没学好,同时进行,搞到最后中不中、西不西,浪费人才。咱们国家推广战略也是需要考虑的。虽然是说合并,但是怎么并,楼梯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只是感官上说,我们华侨华人为了国内改革开放,各种方面都要投入人力、物力这么大,反而帮老外的忙,我们感想都有,但是我们实在想一想,还是有目标不一致,层次不一致,感官各方面都不一致,他们是我已经学好了本科再去学一门副业,华侨这一块,你必须先学好本地的语言,先学好本地的专业,再加汉语,这是副业,目标是一样,方向是不一样的。他是从左往右,我们是从右往左,有一大半难处,以后怎么办呢?我也没法给你答复,我们今天把这些难题、问题讲出来,各个领域都经历过这个事情。我想国侨办、汉办、文化部,他们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他们也不是不知道这个事情,他们怎么走,这个钱怎么用出去,需要多少钱,他们都不知道,他们也是未知数。海外国侨办裘主任说,海外请60个华文中心,依我的概念,华文中心不包括汉语教育了,我们比利时现在可能年底要成立一个比利时中国文化中心,包括教汉语,也包括教武功、舞蹈,中国国内传统的艺术,包括我们侨团各种活动一起办,一,我们统合了整个华人华侨的活动,二,经费方面节省了,三,这个地方占用率就提高了,别浪费了。比如礼拜一搞舞蹈,第二天搞武术,第三天搞汉文教育,第四天搞击剑的,整个中心会完全可以用上了。比如我们侨团买了房子,学校一个礼拜只用一天的,要维持它的开支、暖气、维修、保护,是大量的资金投入。咱们比利时大使馆推广华侨华人文化中心,这是很好的构想,可能比别的国家早走一步,它就是为了统合我们所有的资源,为了解决各方面的难题,包括侨团,包括侨联,包括我们这些华侨的子女。也有可能以后咱们使领馆的各种活动,邀请欧盟或者邀请各个国家参加的,在同一个地方搞了。是一个亮点。以后大家知道那个地方,这个构想很好,我们侨界一直支持搞这个事情。而且基本上国内已经批准了,可能明年就要实行,现在在找地方。 [19:55]

 

[主持人]:根据您刚才在前面讲的意思,对内对外的资源整合还要趁早,现在依然还是一个问题,至于如何解决,我们期待以后的形势如何发展。 [19:55]

 

[嘉宾朱海安]:难题都摆在前面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过30年的摸索,包括政治、经济,我们海外学校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套用一句政治的话,就是到了深水区了,要啃硬骨头的时候了。怎么啃,怎么消化,看你牙齿硬不硬,那是靠你的智慧和能力。 [19:56]

 

[主持人]:谢谢朱会长这么形象的比喻。孔子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教育理念,就是因材施教,想问一下王院长,在今天看来这个理念是否还是适用的,因为您刚才也说,一开始孔子学院建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持赞同的态度,肯定会有人去质疑,您为什么开这个孔子学院。既然因材施教也是属于孔子一个非常经典的,非常为人所知的理念,孔子学院接纳的是外国人,他们会对咱们孔子学院的理念进行一种质疑吗?如何说服他们,让他们接受这样的一种思想? [19:56]

 

[嘉宾王黎明]:孔圣人当年提出因材施教,其实这个理念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甚至无论人类发展到哪个阶段,因材施教都是毋庸置疑的,这在中国也好,在海外也好,都是被普遍接受的这么一个观点,在海外也有很多教育家谈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其实实际上这让我想起了在海外,如果仅仅说是华文,或者推广汉语,那肯定是不够的,实际上这个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应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核心价值观其实才是文化的精髓。这些核心价值观其实就包括了我们儒家思想的一些东西,包括因材施教。如果说语言,我们讲只是一个工具,实际上你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文化和这个价值观给传播出去。这个就包括我们讲的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问题。其实我想,韩愈在《师说》里面有这样讲到,他说师者,实际就是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什么是授业呢?推广语言就是授业。什么是传道呢?传播中国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中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之道,这就是传这个道。解谁的惑呢?解世人之惑,包括外国人对你的不理解,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同时你又在崛起,的确,我们要想实现所谓中国民族复兴伟大之梦,我们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还要解惑。 [19:57]

 

[主持人]:您是孔子学院的院长,对于师资水平的问题您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19:58]

 

[嘉宾王黎明]:师资水平我们也是在逐步地改善,十年来的努力,孔子学院付出了很多,我们每一次开会,不管是大会也好,还是小会也好,片会也好,还是全世界的全球大会也好,都是在讨论教师教材,比如教师的培训,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的本土化,其实这方面我们已经花了很大的力气,我们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目前孔院的这些无论是外派老师,还是志愿者,都是素质非常高的了,而且专业化水平都非常高的,包括我们每一个海外的志愿者老师,基本上都是专门学习或者是达到了本科,尤其是硕士,汉语推广,国际推广这样的硕士,每年像我们孔院都要接纳十多个这样的老师,应该说都是非常能适应到海外,在中小学,教授汉语,他们年龄的关系、经历,应该是非常好的师资安排。在教师的本土化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在爱尔兰要把中国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高考科目,你要大批的本土老师,他们能够教中国的汉语和文化,其实这个路还比较长,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59]

 

[主持人]:您对培养复合型人才,也就是复合型教师,您有什么样的建议?比如又精通国内的文化又精通国外的文化。 [19:59]

 

[嘉宾王黎明]:说到精通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至少无论是在国内培养的,将来从事海外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的,比如他是学英语的,那应该到英语国家,有一段工作经历和实习,现在我们这种志愿者教师的安排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你要是学西班牙语,应该到西班牙国家生活。只有这样融入当地的社会,你才可能变成一个所谓的双语或者叫复合型的教师或者人才。 [20:00]

 

[主持人]: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 我们下面再来关注另一个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国侨办主任裘援平表示国侨办将在全球范围内大约60个侨胞人数十万以上的聚居地建立“华助中心”,这个中心的成立会产生对华文教育有哪些影响? [20:00]

 

[嘉宾朱海安]:刚才也提到这个问题,裘主任在海外成立60个侨胞人数十万以上的华助中心,超过十万以上,几个大国家是没问题的,包括伦敦、巴黎、纽约,我们比利时也是小的国家,也不能说按照这十万人来算,欧洲人超过十万的华人的没有几个,可能非洲比较多,非洲超过十万的可能很多,华侨华人的新移民很多。这个也不能按人数定,你要按普遍现象,比如比利时3万华侨,荷兰6万,卢森堡1万,我们加起来可能就十万了,卢比鲁就可以成为一个教育中心,因为国家小,但是战略重要,对教育方面挺注重的,按十万的话,几个国家就分光了,欧洲就没几个了。推广这个机构,必须平衡五大洲,比如美国可以高一点,20万,英国可以十万,比利时可以三万。它的文化中心,教育影响,我想影响很大的。跟我们比利时的理念一样,统合所有教育的理念,统合以后,为了解决各方面的难题,包括我们华文教育,包括我们侨团的,包括出来表演的,出来演出的,还有出来访问的,还有领事保护的,比如国民到海外旅游,护照丢了,钱包抢了,现在我们比利时有保护司,是华侨发起的自己解决问题,成立我华人中心,可能不会归纳各方面的公民。就把一个所有的,能解决的全部挪到一起搞,咱们挪到一起以后可以慢慢一起消化,一起改进,一起改良,大家贡献相当好,但是咱们分配,怎么给,怎么执行。我也希望这个成立以后,在咱们五大洲都遍地开花,可能60个,可能后来120个,和孔子学院一样,刚开始一个,九年时间一千多了,这个发展比咱们经济还要快。60个侨胞,我想有600个就可以了,我们还是一直支持的。希望把这个事情办好。 [20:05]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再来关注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梦的话题,这个话题从去年开始特别流行,朱会长是旅居国外30多年了,王院长有20多年的时间,中国梦这样一个话题在您二位看来,在您二位身上一定觉得特别特别,因为对祖国母亲的深情,感情是不一样的,想问一下您二位对中国梦如何理解?您的中国梦是什么? [20:05]

 

[嘉宾王黎明]:中国梦我的理解可能相对于美国梦,美国梦是一个个人成功之梦,中国梦其实是一个民族复兴之梦,而且也就是一个集体的梦,是大家的梦,也就是我要去分享这一个大的中国梦。我作为一个一线的院的院长,我个人的梦是什么?那当然也是民族复兴之梦的一部分。从我这个位置来考虑,我要让更多的爱尔兰人能够了解中国,读得懂中国梦,能解读中国梦,在中外之间能架起一座理解之桥,这就是我的梦。 [20:05]

 

[嘉宾朱海安]:我对中国梦的理解,就是世界走向大同。有一天我回国了,祖国说,孩子,你回来了。有一天我回到比利时说,儿子,你回来了。我的梦就是世界大同,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家人,所谓地球村。这就是我的理解。 [20:06]

 

[主持人]:听了二位的表述,特别感动,也感谢二位在国外对中国华文教育所做的贡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和参与。我们下期再见! [20:0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