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建言“建筑产业化”发言摘登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4-03-25    来源:人民政协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赖明:

 

全国政协常委

 

建筑(包括量大面广的住宅)产业化是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来建造、使用和管理建筑,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建筑业的深刻变革。建筑产业化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变城镇化建设模式、全面提升建筑品质,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建筑产业化的重要性有:一、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友好。可减少用水量60%以上、木材近80%、材料浪费20%以上、建造垃圾约80%、建造综合能耗70%以上;二、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设计、施工、建材等50多个关联产业、近2000种产品技术创新;三、提升建筑品质。使建筑隔音、隔热、保温、抗震、耐火、防水等性能改善,提升安全性、健康性和耐久性;四、有利于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用工减少50%左右,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实现减员增效;五、有利于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显著降低用工需求,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强大活力;六、有利于高质量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可改善高品质需求与落后生产方式之间矛盾,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控制成本。

 

对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一、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筑产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目前我国建筑产业化的标准大多停留在企业标准,无法在市场推广,应尽快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二、重视技术体系集成。健全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构部件产品以及产业化建筑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设立建筑产业化科技专项,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快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三、强化产业链培养。支持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产业化发展布局,完善产业链,使构部件产品生产与建筑建造相配套、使用与工程技术相配套,以保障建筑质量;四、完善政策与法规体系。通过财政支持激励建筑产业化技术创新。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或优惠。土地出让时,将建筑产业化相关要求纳入评价条件。对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容积率奖励;五、大力推广应用。加大产业化建筑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试点示范。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市场力量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建议加大建筑产业化基地建设规模和推广力度,扩大示范试点覆盖面。在绿色建筑推广中加强对建筑产业化的要求。

 

●仇保兴:

 

全国政协委员

 

关于建筑产业化,我认为装配式住宅这个名称更为贴切。因为装配式住宅涵盖了产业化、工业化、工厂化内容。

 

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外装配式住宅的成就;二是国外装配式住宅的技术发展趋势;三是我国装配式住宅发展的思考。

 

国外装配式住宅的成就,起因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达国家装配式住宅分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重点解决的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满足大批量、快速建造。二是发展阶段,重点解决提高住宅质量和性价比,在质量和多样性方面进步较快,效益明显提高。三是成熟期,转向了低碳化、绿色发展,成了绿色建筑主力军,而且材料可回收利用。

 

从三个阶段来看,每个国家都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日本率先在工厂生产出抗震性能较好的装配式住宅。美国注重低层建筑,低层装配式住宅美国的体系非常完善。法国推行的装配式建筑讲究美观、人性化,而且模数化方面处理得很好。瑞典是装配式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之一,60%以上的住宅都是装配式建筑,丹麦的装配式住宅的比例也很高。

 

目前国外装配式住宅的技术发展趋势是:一、从闭锁体系向开放体系转变,原来的闭锁体系强调标准设计、快速施工,但结构性方面非常有限,也没有推广模数化;二、从湿体系向干体系转变。装配模块运到工地,但是接口必须要现浇混凝土,湿体系的典型国家是法国。瑞典推行的是干体系,干体系就是螺丝螺帽的结合,其缺点是抗震性能较差,没有湿体系好;三、从只强调结构的装配式,向结构装配式和内装系统化、集成化发展;四、信息化的应用;五、结构设计是多模式的,一是填充式,二是结构式,三是模块式,目前模块式发展相对比较快。

 

促进我国的装配式住宅发展,首先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其次,需要加强建筑监管体系和激励体系建设。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潜力非常大,节能效果很好,而且对克服PM2.5空气污染方面可发挥很大的作用。我国还要建大量的建筑,但依靠大量劳动力已不再可行,建筑质量无法保证,成本也在上升。所以,我国现在发展装配式住宅正当其时。

 

●孔庆平:

 

全国政协委员

 

建筑产业化进程的核心是施工建造环节。纵览国内外建筑工业化的历史实践,重点都集中在缩短工程周期、保证工程质量、促进节能环保、降低用工需求这些施工建造环节的改善目标上。因为施工建造环节的工业化革新,往往会有力地推动产业上下游的相应变革,形成联动,从而改变和完善整个产业链。

 

关于我国建筑产业化的建议:

 

一、加快建立促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建筑产业化的先行条件,从香港经验看,在推行建筑产业化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因为有政府在公屋建设领域强制推行工业化方式,商品房则由政府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引导开发商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才有力地推动了香港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我国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滞后于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发展,没有统一优惠政策和强制措施。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一定成果,但从全国层面看,建筑产业化的技术标准严重缺失。因此,住建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建立促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标准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住宅部品技术体系,推动设计、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

 

二、通过系统性支持政策引导市场和鼓励企业。

 

建筑产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由于产业链缺失,供应商未能形成规模效应,预制构件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存在成本高企的问题。我国应该借鉴香港经验,制定一系列鼓励性和优惠政策,加快建筑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在保障房建设中系统推广标准化的预制产品应用,迅速支持上游工业化构件产品供应商的规模化发展,以降低市场整体成本;另一方面,也要系统总结内地试点城市的产业化推广政策和成果,推动开发商、建筑商积极主动采用工业化预制构件和绿色建筑开发元素。

 

●陈昌生:

 

全国政协委员

 

关于住宅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一、住宅产业化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我国于1994年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此前在20世纪50-70年代有两次建设的高潮,已经初步形成了住宅工业化体系,但最后并没有像西方和日本实现住宅产业化。这与当时的经济、技术、管理、材料等方面水平落后有关,最重要的是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住宅的商品化,原有的工业化住宅体系逐渐退出了建筑市场。原建设部于1996年提出《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1999年提出《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在多个城市进行试点,为住宅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对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状况评估。1.住宅产业化所需的市场和技术条件已完备。2.住宅产业的科技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设计和研发力度不够,新技术新材料的转化还滞后。3.住宅工业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4.住宅企业间缺乏有效的社会化协作,技术门槛低,中小企业多,产业的集中度过低。5.住宅产业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有距离。住宅产业还没有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住宅产业化应该关注的问题。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产业从业人员合力推进住宅产业健康发展,尽快制定和住宅产业化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法规,同时也要对现行标准、规范进行修订,以适应住宅产业化

 

发展大趋势。加快推行小城镇控制性规划。建立国家级和民间的试验和检测中心,在建筑产品推广使用前,做充分的试验。住宅产业化应该多元化、分层次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材、建筑构件、模块。推行精装修住宅,菜单式精装,产品可追溯,可减少二次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可列入住宅产业化体系。在住宅建设中,推行配套雨水回收系统,加大中水系统的覆盖面。要建立以设计、研发、建筑产品生产、安装、施工、精装修、组织管理一条龙式的大型综合型企业;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交钥匙工程。建议国家出资,根据地方的气候特点和文化背景,编制丰富多元的新农村民居建筑通用图集。

 

●黄艳:

 

全国政协委员

 

住宅工业化或者产业化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原因包括:

 

低成本的劳动力。传统住宅建设模式适应低成本和低技术技能劳动力,企业没有转变住宅生产方式的动力。1980年以来,我国住宅供给机制实现全面市场化,政府有计划的住宅建设统筹越来越少。传统住宅建设模式迎合了住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对原有住宅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较大冲击。分散的建造模式,开发商投资、施工企业建房,内装公司装修,物业维护,没有任何一方为业主提供全责服务。而缺乏整体和持续性推动,也使我国失去了宝贵的产业生产水平提升机会。

 

但是最大原因还是主观的,住宅工业化没有被作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问题对待,我国大规模住房建设工作中所包含的民生、城镇化、产业提升转型、资源环境等问题等被当做一项项单独的工作。

 

目前把住宅产业化作为国家战略推动的基础和动力是什么?

 

首先是资源和环境严重矛盾倒逼。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比重达28%。同时,建筑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而欧盟国家达到50%。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在倒逼,低廉劳动力红利时期已经结束。建筑工人需求量暴增,但却后继乏人。还有对住宅质量和寿命要求提高的倒逼。目前,造房方式解决不好管道、防水这些内涵质量问题。同时,制造业发展基础已经具备支撑能力,一些制造业企业已经逐步关注和进入住宅产业化领域。

 

对此,我建议:一是要把以建筑工业化实现建筑行业、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以推动。政府可给予开发商一定优惠政策,建立承建商表现评分系统等。在推动方式上,制定全面系统的推进政策,全产业链推动住宅产业化;二是建立和完善住宅产业化标准体系,包括工业化建筑标准化、模数化,构造连接方法的标准化和部品集成化等,满足建筑主体统一要求;三是在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强力推行工业化住宅。转型一些有基础的央企,重点承担政策性用房建设和技术应用与推广任务。

 

●缪昌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推进工业化建筑只有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推进,才能得到发展。而一旦国家战略定下来,相应的措施都要跟上并且持续下去。另外,我们在计算建筑成本的时候,要考虑长远利益,一味降低成本,会使得很多方面受到限制和影响,所以,国家也要从政策上引导,给予补偿。

 

同时,我们要加大工业化建筑的创新力度,重视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从专业角度说,如果在模块方面考虑不完全,会带来致命性伤害,所以要系统性考虑,建造好之后是不是跟新规范、新标准一致。要摒弃建筑工业化就是装配式建筑的旧观念,应将工业化建筑构件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组合使用,工业化建筑重点在具有隔热保温、隔音优异功能的内外墙体、楼面板、楼梯、阳台、整体卫生间及厨房等组合件的工业化生产上。要参考学习国外一些城市的地下管道网线建设。

 

另外,我们国家的规范滞后。现在全部是国家建研院在制定,但国家建研院改制成企业后,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要做规范,住建部划拨经费也不足,给技术发展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建筑钢筋的规范,我国目前大概是一平方米550公斤,但美国的规范已经到了1000多公斤每平方米。我们一般的体育场设计,大概都在一平方米100-200公斤,但美国有一个体育场,是30公斤,这是什么概念?这些问题要研究、要立项,但我们住建部没有经费,就要去科技部,但传统建筑又很难在科技部立项。规范滞后,影响了建筑行业科技进步,尽管其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设计人员也只能束缚于此。

 

有了规范之后,还要有标准,还要有途径,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推进,而不是星星点点去做,那样做下来,没有生命力,也会失败。

 

●田在玮:

 

全国政协委员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升级,住宅产业化问题提得恰是时候。1999年,原建设部曾经发文,从规划到节地、节水、节材,包括集约化、工厂化,就建筑产业化做了详尽的规定,但最后都没有真正落实。怎么才能把住宅产业化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政府对住宅产业化企业政策倾斜。现在社会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呼声很高,而住宅业从建筑、生产到使用占能耗的49.5%,浪费严重,推行住宅产业化正当其时,需要好好研究。最根本的问题是把成本算出来,而且不能只算理论成本。企业考虑的是整个成本,只有存在利润,开发商才有积极性。比如,楼宇玻璃等很多节能建筑材料,成本很高,如果把这些都投入了,利润太低,开发商就没有积极性。所以,推行住宅产业化,政府要有政策倾斜,要有财政补助、税收减免,那么构件厂、工厂化都会应运而生。

 

第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推广产业标准化。现在一些开发高端商品房的房地产企业已做到集约化、规模化,也可以规模建造中档住宅了。他们在规模化建造时,设计师会根据业内和企业内规范制定一个设计标准,并可复制到任何一个城市,由此可节省设计费上亿元,这样就有动力。其他企业达不到这个程度,就没有积极性。目前,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住宅产业化程度非常低,国家应在保障性住宅建设方面推广工厂化、模数化、标准化。

 

第三,建立统一的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现在我国建筑产业标准不一,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国家应牵头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制定标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任何一个企业和部门都难以做好。

 

●茅永红:

 

全国政协常委

 

我国房产市场形成才10多年,建筑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从业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加快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有四个着力点,要努力打造建筑产业发展链、价值链、技术链和政策链,并实现建筑产业发展链、价值链、技术链、政策链的协同和融合。

 

一是要着力打造建筑产业发展链。建筑产业化要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覆盖建筑产业全部过程、各个流程和每个环节。从建筑产业链的形成途径看,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扶持、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利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打造、延伸和扩展建筑产业发展链,打造传统建筑行业的升级版,促进我国房地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二是要着力打造建筑产业价值链。打造建筑产业价值链,就是要努力实现社会多方共赢,要让市场成为建筑产业化的主体。产业化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好处:有利于建筑行业整合优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有利于平衡和降低房价,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品质;有利于探索和实施建筑产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价值和经济利益。

 

三是要着力打造建筑产业技术链。技术创新支撑的产业化,将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革命,形成稳定、高效的产业技术链。要根据建筑业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世界上现有的先进适用技术,发挥现代科技对建筑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建筑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四是要着力打造建筑产业政策链。建筑产业政策涉及建筑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必须有助于打造建筑产业链、产业价值链和产业技术链。国家一定要有建筑产业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加快制定建筑产业政策,形成建筑产业政策体系,严格执行建筑标准,严格履行建筑程序,严格规范建筑行为,严格监管建筑市场。

 

●王美华:

 

全国政协委员

 

住宅产业化不仅可改善住宅整体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促进清洁生产,最终实现节能减排。但是,我国的住宅产业化推进进程与预期目标和社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各实施主体动力不足。对房产开发商,尽管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由于产业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上下游配套不足、技术工人缺乏,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对于建筑构配件生产单位,大量非标产品需要投入模具、设备,人工用量大,生产成本高;建筑构配件产品按照17%增收增值税,税收压力大。对于总承包建筑企业,目前预制率低,节点处理复杂,对现场操作工人技能要求高,增加的施工费用没有相关定额取费相配套。对于设计单位,由于建筑构配件生产单位力量薄弱,大量工作需要设计单位完成;二是实施效果监管不严。推进产业化阶段各个层面提出的目标相对宏观,可考核性不强;三是科研开发集中度不够。缺乏针对性的顶层设计,产学研用脱节,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高;针对高预制率产业化住宅结构体系的理论等系统研究不够。

 

为此建议: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实施主体积极性。鼓励开发企业建设装配式住宅,研究制定激励措施。培育建筑构配件生产企业等实施主体。设置建筑构配件企业专项培育基金,进行税收优惠等。同时鼓励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鼓励开发、设计、施工等相关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大型住宅产业集团或联盟。

 

二是要加强行政监管,提高各责任主体自觉性。细化产业化进程实施方案;明确和落实各级管理职能;加强监管,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考核原则,派专项检查组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结果作为考核工作实效的依据。

 

三是加大重点领域科研开发,提高住宅产业化应用水平。建立开放式国家住宅产业化科研平台;做好重点领域科研开发的顶层设计;推进产业化住宅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和制订,加快形成包括标准户型设计图集,生产、施工和验收标准等。

 

●孙太利:

 

全国政协委员

 

建筑产业化是一个大方向,是发展之要,是民生的一件大事。

 

而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目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传统建筑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现象。规划和设计滞后于发展,造成建和拆重复问题,这是最大的浪费。二是尽管已经推广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新工艺,但因涉及利益驱动的问题,当前还没有落地。三是配套措施滞后,尤其是在城镇化建设当中,二次污染严重,重复建设严重。四是我们对建筑质量缺少忧患意识,有原材料以次充好等现象,比如用海沙没有通过冲洗代替河沙,这样造成建筑物强度低,黏性较差,但建起来以后,却难以发现问题。另外,目前的建筑设计规划应该是70年或者上百年的规划,但可能用到30年、40年的时候,房子就夭折了。原因就是原材料存在伪劣现象,而且存在行业保护。比如,人造板的甲醛问题,我们国家标准是1.5mg/L,国外一般标准是0.7mg/L。甲醛释放限量标准与“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与我国人居环境要求、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建议制定顶层规划、通过抓安全、抓质量、抓规划执行、抓科学施工,将每一个项目打造成百年建筑。

 

首先要制定好规划设计,而且制定好的规划设计不能变。建材的链条也不能出现问题。应该把建设程序规范化,要有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建筑产业应该加快转型升级,以科技为支撑,优化产品结构、优化组织结构,使绿色理念贯穿建筑产业的设计阶段、建材生产、建造阶段、建筑物运营与使用阶段的整个周期,对建筑产业进行全产业链的优化,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在我们建造商品房,也鼓励成品交易,不要再二次装修,二次装修带来很大污染。最后,还要注重加强监管,培养相关人才。

 

●秦升益:

 

全国政协委员

 

如何解决住宅产业化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要立足于创新。

 

在创新方面,大家都提了诸多好建议,而我想说的是,建议大家重视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及其创新成果推广。据我所知,目前,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在住宅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自主创新成果,问题是如何把这些成果有效地推广应用。

 

我们仁创科技集团在住宅产业化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实践。具体做法是,通过自主创新把沙漠里的风积沙加工成一系列绿色建材,如墙体的内外墙挂板、柔性石材等部件及构件,用来系统集成组合装配成生态绿色建筑,并已经成功应用于多栋楼房示范工程,效果较好,不仅防震防火,而且冬暖夏凉。

 

对此我谈两点认识。一是,住宅产业化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设计、施工与产品相互脱节,设计人员不了解创新产品,而创新产品生产企业又不具备设计资质而无法设计,施工是严格依据设计进行,如果设计上不去,有再好的创新产品,也无法得到示范应用,更谈不上推广了。这正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创新成果推广不畅的原因所在。因此,建议政府在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做相应体制机制创新,允许工程承担主体从事“设计——施工——产品”一体化运作。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成功案例:今年北京市海淀区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区委、区政府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将国家自主创新展示中心“万立方米雨洪利用示范工程”,交由仁创科技集团从设计到施工到采用自主创新产品一条龙负责,这样既保证了创新产品的有效示范应用,又保证了工程质量与工期,同时还避免了常见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该工程仅今年8月11日的一场雨中就收集雨水3500立方米,达到设计目标,并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如果政府将这种做法推而广之,相信住宅产业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

 

二是,整合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与央企开展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以及取得的创新成果,让这些创新成果得以迅速推向市场,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解决我国目前住宅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毛大庆: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一、推进住宅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成本。住宅产业化的成本要高于传统建筑方式,目前PC外墙成本增量大约是380元/平方米的水平。从日本的经验看,这个差距可能会随应用规模的扩大而略有缩小,但不会消失。

 

第二个问题关于标准。如目前关于住宅产业化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认证体系,给后期配套政策落实带来困难。有些部分虽有标准,但不统一,如装修部件标准,有关的投诉纠纷频繁出现。

 

二、政策建议:

 

1.中央要出台政策推进住宅产业化。目前沈阳、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住宅产业化发展,但仅凭地方之力难以推动这项工作。一是,住宅产业化实现规模效应需要有辐射半径,单一城市无法满足需要。二是,环境改善效应需要大范围区域配合才能体现。某些城市对此认识不足。三是,有些政策地方难以协调,如标准、税收等。

 

2.用地规划方面。参考香港经验及北京、上海市已出台政策,对立项的产业化住宅项目,给予3%-5%的容积率面积奖励。此举大约能够弥补成本增量的20%-40%。

 

3.税费及财政补贴方面。一是,建议对住宅产业化工厂,考虑有些小企业不能提供增值税进项发票,建议适用较低的增值税税率,如11%;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适当提高房地产开发成本加计扣除比例;二是,建议扩大绿色建筑财政补贴范围,参考上海市已出台政策,对装配率达到15%以上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每平方米60元,对装配率达到25%以上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每平方米100元,大约能弥补成本增量的15%-20%。

 

4.住宅建设及管理方面。由于住宅产业化改变建筑投资支出节奏,大幅增加前期投入,建议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可适度降低工程进度要求。在已实施预售监管的城市针对此类项目可免予监管或简化监管要求。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避免误伤。如因实施全装修、产业化和绿色技术导致的成本增加,建议从房价上涨考核中剔除出去。

 

5.住宅设计建筑标准方面。标准制定对推广住宅产业化至关重要。在统一标准出台前,为便于立项、规划、审批、验收及审计各环节的认定和操作,建议先确定以下几项指标为产业化住宅项目的认定标准,包括PC率、全装修和装配式内隔墙的应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