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2015号


案    由:关于城市地下问题不容忽视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能源局,环境保护部办理
提 案 人:叶惠丽
主 题 词:城市,市政管理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如果把城市道路比喻为一座城市的骨架,那么隐藏于地底的城市地下管线就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经”。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密如蛛网的城市地下管线,承载着各种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使城市昼夜不停、井然有序地运转,可以说城市地下管线已经成为城市的“生命线”,更是被称为“城市良心”的标准考量。然而我国城市30年来的快速发展,一座座现代化都市鳞次栉比的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地下问题”的频发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建设发展的顽疾,无论是北京的大雨还是青岛输油管线爆炸,都凸显出一个紧迫的事实,中国城市地下问题不容忽视。
    一、存在问题
    一是地下管网的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缺陷,地下管线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效率低下。三是权属不清,管理混乱;四是地下管线商品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五是地下管线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建设中盲目施工,频繁重复开挖,“马路拉链”,“开肠破肚”现象不断;六是事故屡屡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还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发展进程。
    二、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增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的前瞻性。说到底,地下管网问题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增长大过一切、重化工业先行、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和协调性、环评无法在规划中前置、“先上车后买票式”补救等原因所致。城市化快速推进后,城市地上建筑物密度和承载力在短期内急剧上升,而地下管网系统的密度和利用强度也在同比例上升。这种变化往往与城市产业的先行布局、后续规划有冲突,先工业化后城市化的中国,必然会出现这种冲突。为此建议,增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利用环评制约、管理部门协调等手段,在预留和保护地下管网各自生存空间的前提下,构建起地下管网平等相处、长期共存的生态系统。同时要加大地下管线建设的投资力度。政府应将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放在同等的重要位置,将其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当中,加大地下管网的投入力度,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使用。
    第二、逐步形成城市地下管线统一管理机制。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实际上是对地下空间资源的一种管理,是一项政府行为,加强管线规划、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等环节管理,逐步形成城市地下管线统一管理机制。各城市应成立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指导委员会,加强协调职能,将各类管线规划、建设与城市道路建设的时序相协调,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协调管线建设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形成以一个主管部门(规划、建设或市政)为核心,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合管理模式。管线工程规划的一书两证,建设过程的施工许可、破路许可、工程验收及违法建设查处的各个环节,各职能部门都应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第三、建立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从而解决由于情况不明造成的人为管线损坏的现象。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首先要明确界定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是城市公共基础信息之一,明确有一家单位来统一建设所有的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各专业管线管理单位负有向数据库提供、报送信息的义务,而且要承担信息准确性的责任。对于不及时报送信息而造成后续事故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要明确不按规定提供、报送、档案信息资料的处罚措施。
    第四、加强各类管线标准规范的协调和修订工作。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标准规范是各类管线管理的指导法则,要彻底改变当前管线标准制定部门化的现状,加强各类管线国家标准的制定,避免管线建设行业左右国家标准的不合理现象。
    
来源:中国政协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