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213号


案    由:关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应重视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教育部办理
提 案 人:杨学义
主 题 词:文化宣传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西方国家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总体上仍处于弱势地位,还未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传播中,如何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的理解,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一个宽松、和平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问题也走到了台前,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实施主体缺乏有机合作,尚未形成合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对外文化演艺、展览以及国际汉语传播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但作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是单一部门、单一行业所能为之事,需要各层面创新力量的多元参与。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依然保持着条块分割、行业管理的基本格局,导致不同主体之间对外传播设计缺少协调配合,从而也造成了我国对外传播项目针对性不足、重复浪费等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
    二是实施主体均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实施策略及传播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施主体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都处于起步阶段,与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的对外传播机构相比,实力普遍比较弱小,传播渠道狭窄,产品过于边缘化,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版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汉语国际传播等方面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全球战略发展报告,也没有一个客观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全球中国文化传播评估体系。
    三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亟待构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最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解释当代中国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但又不能自说自话,要运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但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研究与实践脱节,还未找到符合对象国法律要求和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形成一套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语体系。
    四是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高端国际化人才缺乏。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大量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高端国际化实践人才,特别是在各类国际组织中,我国能胜任这方面工作的人才很少,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客观原因,也有我们自身在对外文化传播观念、体制机制方面的主观原因。就体制机制而言,从国家层面看,文化传播分属多个部委,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中国文化“走出去”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战略规划;就具体实施层面看,各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协同,相关部委、高校、出版、传媒、研究机构等相互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壁垒,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国文化习俗和文化传播表达方式研究、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共同参与协同创新的模式和机制,协同创新也存在着政策方面的制约。
    如何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纳入国家整体战略,与政治、经济的全球利益相结合,如何实现国内学术研究与国外研究的有效互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不仅亟需创新理念,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具体建议如下:
    1.发挥政府主导协同的高端引领作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层面的一项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全局设计、总体协调,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应建立国家层面的统领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形成合力。应建立政府协调、高端引领的组织机构,构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促进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产业的全方位战略协同,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践模式,为我国国家利益的全球实现提供学术、文化与价值的支撑。
    2.发挥高等学校协同主力军作用。在具体实施运作中,应采取政府推动,以民间为主体多方力量参与的方式进行。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能够更好的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体现尊重文化差异、克服语言障碍和意识形态隔阂,提升文化亲和力和感染力,可以在协同创新,探索新型体制机制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高校要积极总结和借鉴世界主要国家文化传播的有效经验,与其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积极开展合作,打破现有学科壁垒,突破现有人才培养体制,创建高校、部委、研究机构、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新机制,探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效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已在此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3.建立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效果评价体系。要更加关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际效益问题,协同各实施主体,建立全球中国文化传播评估效果评价与质量监控机制。全面总结以往一系列对外文化传播实践所取得的成果、经验和教训,并通过对实际传播效果的掌握,切实了解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廓清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目标人群与市场定位,开拓对外文化传播渠道,完善对外传播的动态实施组织系统,做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与及时优化。
    4.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建立和强化协同机制,是一次创新,需要大胆尝试,不断更新观念,汇聚各方资源和政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建立具有学术创新力和实践创造力的高端人才队伍,成立“中外合作、中方主导”的国际组织、机构,采取更为灵活高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更利于发挥我方主导权和主动权的人才聘用、薪酬待遇、条件保障和项目运作的管理制度。在宏观指导、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充分给予政策配套与扶持,充分释放协同创新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体制机制协同创新正当其时,建立中国标准、中国规范,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才有核心竞争力。用能让世界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机制体制协同将是形成中国品牌、淬炼中国话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政协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