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2135号


案    由:关于继续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公安部办理
提 案 人:何立峰,荣建勋,张宁,韩必省,袁希钢,侯欣一,刘昌俊,饶子和,王书平,冯骥才,张元龙,孟广禄,赵秀君,潘庆林,张雪岩,左晔,徐勇,陈清霞,刘长喜,张彦森,赵玫,刘建平,孙惠玲,张克,刘文伟,孙丰源,李勇,张凤宝,邱立成,张俊芳,王爱俭,曹小红,罗家均,孙太利,沈中阳,刘凯华,苑春鸣,邢元敏,高玉葆,郭景平,田惠光,袁直,张勉之,李瑛,连良桂,黎昌晋,何悦,李占通,叶惠丽,王执礼,沈奎林,吴仁彪,刘朝霞,庞学光,许京军
主 题 词:改革
提案形式:个人联名
内    容:
    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国家20多个中央部委,全力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先后出台了支持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土地管理改革、涉外经济发展、财税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滨海新区全面推进开发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显著的成绩,正在成为全国最具潜力、最有活力、最为开放的现代化新区之一。但在继续推进中遇到制约因素,需要重视解决。
    一、制约滨海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功能性项目和开放政策不足,服务辐射和门户作用有待加强;二是高端产业基础还不太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需要继续聚集优势产业;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总量规模较小,服务能力不足,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够强;四是环境容量约束凸显,节能减排难度加大;五是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尚需提高等。
    二、继续支持滨海新区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建议
    继续推动天津滨海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支持新区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率先突破,有利于实现国家对新区的功能定位,有利于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有利于用足用好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1.支持新区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和创新。支持新区发挥海港、空港、物流园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优势,建立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高端产业聚集、法制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综合改革创新区。加快投资、贸易、金融、监管等领域制度创新,营造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探索促进海关、检验检疫、外管和海事等单位职能整合的办法,形成协同统一的新型监管主体,打造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升级版。健全对外贸易促进机制,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保税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通过平台提升贸易量,增强国际定价权。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密航线航班,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巩固和提升天津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
    2.支持新区率先突破审批制度改革。支持新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新模式的审批制度改革,组建滨海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审批权限统一划转到审批局,通过修订《滨海新区条例》等方式赋予审批局法律主体地位,大幅减少合并审批事项,标准化审批流程,完善监督机制,彻底改变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传统模式,以服务对象办事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理念创新、功能集成、服务优质、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与公共服务体系。
    3.支持新区建设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支持新区加快于家堡金融区建设,突出载体功能,借助用好首都资源,主动对接首都金融机构和商务机构,吸引其在商务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在区内设立金融机构,支持在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支持跨国公司设立财务中心和全球性资金管理中心,开展跨境业务。支持引进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货币经纪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4.支持新区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支持新区采用税收、财政等手段,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建立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监管制度,形成内部合理的薪酬体系及外部可比的薪酬水平。健全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系,鼓励技术入股和知识产权入股,适度放宽科技成果占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鼓励技术和管理人才享有经营剩余,鼓励企业根据人才贡献和经营状况为人才提供企业年金。
    5.支持新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支持新区逐步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类别划分,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实行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健全奖励性落户制度,完善对滨海新区建设发展具有突出贡献和特殊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奖励性落户政策。强化户籍制度的居民信息登记和社会管理功能,探索逐步平衡附着于户籍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差别。
    6.支持新区加快生态环保体制改革。支持新区加快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完善滨海新区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办法,建立碳配额管理、注册登记、监测报告核查和市场监管等要素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全面启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建立排放约束和减排激励机制。
    
来源:中国政协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