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319号


案    由: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办理
提 案 人:曹小红
主 题 词:教育,文化宣传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人们的观念形态及其创造物上面的反映。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这个民族,而不是另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继承和扬弃,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理念和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宗教等理论和思想方面,还是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实践方面,中华传统文化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二、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家园。“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其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深远意义。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多变性、开放性对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对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在未成年人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自觉、自愿、自豪地学习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构筑核心价值、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三、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问题
    国家和社会一直很重视未成年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科书、改编成动画片、编辑成绘图本,向未成年人定期开放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这些举措对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个体访谈,我们发现现阶段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现归纳如下:
    1、家庭对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有的是家长工作繁忙,无暇交流;有的是望子成才心切,忙于引导孩子学习各种才艺,无暇顾及。此外,部分家长本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缺位,给未成年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学校在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中避重就轻
    现阶段,学校开设的语文课、历史课是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学校授课内容往往局限于古诗词文学、历朝历代简史,主要是为考试服务,学生真正能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十分有限。在这样的模式下,多数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不是博大精深,而是晦涩古板,要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就更难了。
    3、社会在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中缺位
    首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不明显,引不起国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兴趣。在一些人的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缘于顽固的“传统”。事实上,传统文化不是“迂”“腐”的代名词,并不逊于外来文化,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
    其次是文化载体(书刊、动漫、游戏等)的表现形式不够通俗易懂。当儿童教育工作者试图通过漫画或动画片向孩子传授传统文化时,发现孩子们并不容易接受这样的形式。语言苦涩难懂、故事呆板枯燥是国内一些儿童读物及影像作品的重要缺憾。用孩子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认识字、不知道什么意思、不好笑、不刺激。
    再次是一些公益设施,如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种纪念馆等,由于经费和维护原因,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力度不大,从而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充分渠道。
    四、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1、重视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全社会要为宣传和普及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这里我们可以参照台湾的一些做法。在台湾,从传统节庆到寻根祭祖,中华文化的深深印记并未因“去中国化”而被抹杀。中华文化得以在台湾生根发芽,其中一部分要归功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个运动通过倡导“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政策,按照传统伦理道德对人们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提出基本要求,从而奠定了台湾中华文化的根基。如今,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的精神,在台湾人的身上看得到,道德伦理、长幼有序,从台湾人的行为中找得出。可见,我们不一定非得有什么“口号”,在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关键在于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引起全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共识。
    2、重视母亲教育,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亲和力。母亲是未成年人的第一启蒙老师,母亲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建议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适龄女性,定期开展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参与性强、亲和度高的活动,增强她们对传统文化多方位的感性认识,激发她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建议学校增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弥补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学校可视自身的经费和教学实际,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增强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或增设业余兴趣班,培养未成年人的传统文化兴趣;或与相关高校或学术机构联合,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戏曲欣赏、中华礼仪等活动,深化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国家可制定政策,设定标准,在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古人遗址中选择设立一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5、重视传统节日的传承,改变传统节日“吃喝节”、“人情节”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它们的文化内涵,挖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提倡积极健康的传统民俗,同时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传统节日更加适应现代生活,成为向未成年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6、尝试在高校开设儿童文学专业,兼修中文和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借鉴国外儿童文学作家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观察细致入微、严谨、贴近儿童、理解与尊重儿童的特质,对中国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名著进行再创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中国童话”这一体现了我们民族自己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的儿童文学形式,对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安徒生”“格林”或“哈利·波特”长大的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引导。
    
来源:中国政协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