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161号


案    由: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统筹文化布局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文化部会同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理
提 案 人:刘家强
主 题 词:城镇化,文化建设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城镇化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问题。据中国社科院城市蓝皮书表明,中国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体,更是文化的共同体,而文化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灵魂。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用人文理念引领城市建设,以文化繁荣推动城镇化进程,做好传承、发展城市文明这篇大文章,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以下分析和建议。
    一、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缺失现状
    (一)城镇建设“同质化”,城市出现景观“克隆”。
    有的地方由于大规模拆迁旧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人文景观、历史名人故居遭到建设性毁坏。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小城市一个样、东西南北一个样,面貌风格超级趋同的情况,整个城市没有灵性、没有特色、没有吸引力。据有关统计,全国80%以上的县市已经兴建城市广场,有的号称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在全国总共661个大中小城市中,有1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模式和步调基本一致,从欧式建筑一条街到大型草地广场,从林立的高楼大厦到笔直宽阔的马路,城市出现普遍的景观“克隆”现象。
    (二)城镇内部呈现“二元结构”。
    2011年全国外出进城农民工达1.6亿,我国农民工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国家未来发展和党执政基础的一个群体。随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拥向城镇,这些人虽然在城镇就业和生活,但农民身份没有改变,不能享受城市的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和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没有享受到同城待遇。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缓慢,许多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身份上转变为了城市居民,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没有真正实现市民化。农民工的文化服务没有经费保障,农民工文化生活缺乏制度关怀,农民工文化生活十分饥渴。
    (三)基层文化队伍无法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
    中宣部、中组部等六部委(中宣[2010]14号文)规定“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至少应有1至2个编制,比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编制”。但据我们调查,基层文化专干编制的政策落实不力,还有相当数量的乡镇文化站无专门人员,无机构编制,无基本工作经费保障,难以为城乡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及免费服务。长期以来乡镇综合文化站实行“行政隶属乡镇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处于“一方不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境地或真空状态,且没有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凡进必考”、“奖勤罚懒”的激劢机制。
    二、对城镇化进程中统筹文化布局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注重城镇文化的传承。
    建议国家立法特别保护城镇原有文物古迹、民宅、地方戏剧、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之乡等文化遗产,将城市的文化内涵物化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保护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街区,注意维护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血脉相连的山水风光和传统历史文化,保留先人留给我们的山水、街道、房屋、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只有保留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才能保留这个城市的精神世界。
    (二)加强城镇文化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基本文化需求。
    城市的多样化、独特性是让特色城市恢复活力的最重要动力。工业文明追求标准化,导致城市建设千城一面,而文化创意可以有效地恢复城市的最本色。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兴办民办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站)等文化设施。建设一批文娱、体育、博览等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设施,新建住宅小区应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发挥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互补性,在空间摆布上尽量形成聚集、照应、连带关系,打造辐射力强的文化一条街、文化中心区等城市文化核心区。建议国家采取政府购买、资本资助、补贴等方式,向城镇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社会群体提供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在大型企业、工业园区、工矿区等农民工生产生活密集区参照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农民工文化中心,保障农民工与市民享有平等的文化权利。
    (三)激发基层创造活力,建设一支稳定的文化队伍。
    改变乡镇对文化专干的使用管理办法。如四川省已在全省成功推行了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经费“县管站用”机制,以此为突破口,试行文化站人财物“县乡共管,以县为主”模式,即由县财政全额发放工资和额定的奖金福利,从而建立起“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实现“管人、管钱、管事”三者相统一。建议将四川的这种经验做法在全国进行推广。各级政府、国家要不断激发志愿机制在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中的作用,把有限的资本化公共财政资源与无限的非资本化志愿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发展合力。国家要出台财税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形成多形式、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国家还要出台政策,吸引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建立文化经纪人制度,发展巩固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来源:中国政协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