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让科学发展“美丽”起来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2-11-2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科学发展”与“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的热门词汇,同样也是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常委、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与单纯的讨论发展模式或者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他们的着眼点放在了如何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具有“艺术性”。
  吴江常委认为,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振奋人心,但比较起之前主要经济数据的翻番,现在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总量更大的经济体,未来的“这一翻”可能更费劲。“过去我们的翻番,某种意义上是依靠环境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实现的,而之后的这一翻就要更加讲求发展的质量,形象地说就是要翻得更‘美’些,更艺术些。”
  “万里长城在有实用性的年代里历经炮火摧残,可谓千疮百孔;在丧失实用功能的时代里,才体现出了巍峨雄浑的美。这就说明要兼得实用性与美是不容易的。”吴江认为在处理发展实用性与‘美’的关系上需要高超的执政智慧,可以从艺术当中汲取美的理念加以借鉴。“艺术往往能够为发展带来许多启迪和思路,比如美国在发展空天一体化战略时,就时常借鉴好莱坞大片当中的许多科学幻想,从中提炼出了许多兼具‘美感’和实用性的设计理念。”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创造型人才?”叶小钢常委同样认为艺术对于科学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具有意义,他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跨度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于科研人员尤为重要,而这些都必须通过美育来实现。凡是有过重大创新的科学家,往往都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爱因斯坦是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牛顿擅长写诗,李政道精通美术、京剧,杨振宁对绘画、音乐鉴赏力极高……”叶小钢建议,未来几年我国要通过大力发展艺术审美教育,弥补传统教育的短板,提升人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发展之美同样体现在文本言语之中。“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执政理念首先就应当转变文风、作风。”张耕委员认为,十八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场记者见面会发表的讲话,都体现出党在文风、作风上力求改变的努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