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岁的新仁乡化屋村村民杨梅向记者讲述在民建帮扶下自家生活的改变。说到激动处,她流下了眼泪。
为落实中共中央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在统一战线实施“同心”行动的意见》,报道中国民主建国会为帮扶黔西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4月19日至25日,由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团结报、中国县域经济报等媒体组成“同心?中央媒体黔西行”采访组,赴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进行集中采访。
几天里,记者们早出晚归,足迹遍布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群益村,协和乡地庙村、杨柳村等村寨和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等地,体验黔西的巨大变化,感受黔西在民建帮扶下展现的别样魅力。
亲眼见证收获和感动
石漠化严重、过度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当地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曾是毕节地区挥之不去的困扰。1988年,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在毕节试验区大力开展智力支边扶贫。2004年,民建中央将黔西定为重点帮扶县,从那时起,民建就不断地为这块土地倾注智慧与汗水。据统计,至今民建中央在黔西县援助项目125个,捐赠物资及帮扶资金3362万余元,协调资金近3000万元,带动各类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帮助落实招商引资资金72.8亿元。黔西县农村贫困人口从2004年末的14.88万人减少到2011年末的7.06万人,共减少贫困人口7.82万人。
8年来,来自民建的帮扶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采访期间,记者们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收获和感动。
化屋巨变是八年帮扶的缩影
几天的考察中,给记者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新仁乡化屋村。化屋村是黔西县最贫困的苗族村落之一,村中至今保存着一间无人居住的茅草屋,它的破旧与简陋,载着昔日贫困生活的记忆, 也反衬出今天的富足与安康。
4月20日上午,采访组来到化屋村。化屋村群山环抱,依山傍水。一进村,清新空气迎面而来,大片的油菜花绚丽绽放,花海一望无际,金黄斑斓;郁郁葱葱的樱桃林中,枝头结满了樱桃,红的如宝,青的像翠。村中,一排排具有浓郁苗家风情的新居尤为引人瞩目,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美得犹如世外桃源。村南就是清澈透明的东风湖。轻舟拨开薄雾,飘荡在如诗如画的东风湖上,两岸峰壁险峻,犹如徐徐展开的巨幅画卷……
从2004年开始,民建中央将黔西作为重点帮扶县后,拉开了化屋嬗变的序幕:依托化屋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引进近3000万元资金,建成了化屋码头、舞台、广场、宾馆、接待中心,实施了化屋公路沿线及码头绿化工程;联系民建会员企业家和爱德基金会捐资援助,实施了枇杷种植、樱桃种植、生姜种植、篁竹草种植示范、滚动养殖以及石漠化治理配套产业发展等农牧科技帮扶项目;捐资100万元改造175户特色民居,实施近万平方米的户间便道和院坝石板硬化铺设……一个个项目,一处处变化,无不饱含着民建的亲切关怀,无不饱含着民建的真情援助。
当天,记者们参观了化屋码头、化屋风情园、化屋度假酒店、化屋观景台,了解民建援建的百亩樱桃和葡萄等经果林的种植情况。40岁的化屋村村民杨秋高正在自家果园劳动,他告诉记者,2009年,在民建的帮扶下,他种了60株玛瑙红樱桃。今年第二次挂果了,长势喜人,预计年收入可达9000元。“日子越过越好,全靠民建中央的帮助,太感谢了!”。
2004年以来,化屋村的旅游业从零开始,一步步发展壮大。如今,化屋苗寨已经成为省级著名景区“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008年,该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亚太农村社区发展促进会命名为“中国旅游特色村”。 2011年,该村接待游客达 2.4万人,旅游收入达150万元,全村农民年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800元增长至2425元。
滚动养猪,推动养殖业发展
在新仁乡群益村,记者们沿着村中崭新的混凝土联户路,到“滚动养猪”受益户家中走访。这条路是民建中央捐资15万元修建的,今年2月刚刚竣工。
村民杨德发和妻子吴元凤带领记者们参观了他们家的猪舍,猪舍干净整齐,10个猪圈里,猪仔们正在活蹦乱跳地抢食。吴元凤告诉记者,猪舍是2008年搭建的,民建中央给每个猪圈补贴1000元。
2008年8月,民建中央捐资120万元,在新仁乡实施生猪滚动养殖示范项目。所谓滚动养殖,饲养能繁母猪的受益户,每头母猪第一次产仔满60日后,要无偿交出两头猪仔,由乡政府另安排给其他农户饲养;饲养商品猪的受益户,生猪出栏后,乡政府以每头850元的价格回收后对外出售,再另购仔猪给其他农户,以此滚动发展。吴元凤掐着手指头算账说:“仅是卖生猪,一年就能纯收入3万元呢。”生态农业示范园带动农民致富
22日,采访组来到协和乡。和风轻送,大片的烟田碧波荡漾,在涌动着希望的绿色;黑莓地里,嫩绿的黑莓将根系深深扎入土壤,迎着灿烂的阳光,为即将到来的旺长期积蓄着力量。
协和乡党委书记史开斌介绍说,水和路一直是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瓶颈。以前地庙村院墙等村民组不通路,每年旱季缺水严重。民建协调资金37.5万元,为村里修建了1680米混凝土路,还援建了30口“思源?同心水窖”,不仅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还能帮助农作物渡过旱时,“一口水窖能管300亩地的烤烟苗”。在民建组织及会员企业的帮扶下,村里今年办起了高粱种植合作社、花木基地,出现了蔬菜种植大户、烤烟种植大户,传统农业散、小、乱的格局逐步被打破,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正逐步推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和谐的基础逐步夯实。
在协和乡地庙村烤烟种植大户林桥明和老伴陈绍芬家的烤烟苗圃旁,夫妇俩告诉记者,以前由于缺水,家里只能种十几亩的烤烟;如今有了民建援建的水窖,他们一下子将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七十亩。受他们的影响,附近村民的烤烟地也增加了240亩。
在协和乡杨柳村海坝苗寨,一名苗族妇女正在打理高粱苗圃。她告诉记者,她叫周学芬,今年50多岁。这两年,尽管连续遭遇干旱,但是在民建会员企业的帮助下,她家种的高粱收入不减反增。如今,家里新建了住房,新添了家具、电器。苗族同胞历来能歌善舞,她即兴编唱了一首苗族山歌:“毕节黔西好地方,杨柳海坝新农村;民建领导来帮助,幸福生活万年春。”
据悉,继在新仁乡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农民致富之后,民建中央与民建贵州省委共同在黔西县协和乡实施“同心?思源”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其中,民建会员企业、贵州赖永初酒业有限公司与该乡签订了10000亩红缨子高粱种植基地的合作协议;民建会员企业、贵州北极熊实业有限公司与该乡签订了5000亩黑莓和5000亩茶叶种植基地合作协议;民建会员企业、贵州恒霸药业有限公司与该乡签订了1000亩中药材种植合作协议。据估算,村民每种一亩高粱、黑莓或中药材,分别每亩每年最低可增收1200元、1000元和1300元。目前,仅在地庙村,就有50多户农民参与黑莓种植,共种植黑莓300多亩。
民建会员企业扎根黔西
采访组一行还走进了黔西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来到黔西通威饲料有限公司、贵州毕节黔蒜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黔西子木实业有限公司等民建会员企业,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举行座谈,深入了解民建搭建平台、促民建会员企业与黔西发展对接的相关情况,感受民建会员企业扎根黔西,扶贫“造血”的奉献精神。
记者来到黔西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时,公司办公大楼的三楼正举行养殖技术培训,30多名农民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公司定期举办的养殖技术免费培训班,旨在提高农户养猪水平,增加养殖效益。“通威饲料”是第一家进驻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的企业,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是民建中央常委。该公司通过建立和推广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模式,实现从种苗到养殖、屠宰、加工、销售、餐桌的全程跟踪体系,以发展生猪产业,打造生猪品牌,最终带动黔西乃至毕节形成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公司从去年7月开始盈利,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贵州毕节黔蒜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民建贵州省委会员赵刚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参加了成都的抗震救援工作,当时他萌发了一个念头,就是到最艰苦的地方,通过投资一个项目来带动老百姓致富。有一次,他偶然坐车路过有名的“白蒜之乡”、毕节地区的杨家湾时,想到大蒜是具有很高营养价值与医疗价值的调味品,但食用后产生的口腔异味,让人难以接受。如何既保持大蒜的营养价值及风味,又能去除它的臭味呢?后来,在中科院的食品研究所所长王旭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他投资成立了贵州毕节黔蒜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研发大蒜调味品。公司最初选址于杨家湾,后于 2011年9月7日搬迁到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目前,注入新的资金后,该公司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总投资6300万、10000吨/年脱臭蒜粒基料生产线项目已经通过立项。赵刚表示,作为民建的一员,应当具有奉献精神,应多为国家和民众分忧解难。因此,无论困难多大,他都要千方百计把企业办成功,办成示范企业,为推动黔西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黔西子木实业有限公司魔芋精粉提炼生产车间,只见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已全部完工,可谓“万事俱备,只欠魔芋”了。该公司董事长、民建会员、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李相才告诉记者,2007年6月,他参加了民建上海举办的“贵州省黔西县招商引资介绍会”后,第一次产生了到黔西投资扶贫的念头。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当地的情况后,他发现当地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魔芋生长,于是决定投资3000万元在黔西建魔芋精粉加工厂。黔西有五六十万亩的限制土地,如果用来种玉米,每亩年收入约700元左右;如果用来种魔芋,每亩的年收入可达3000元。该公司正在与政府合作,计划到2015年,把黔西的魔芋种植发展到10万亩。今年11月,1000多吨的首批魔芋原料将会运抵该公司,届时,安装调试完毕的机器就可隆隆运转了。李相才表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民建的优良传统,他将把企业做大做强,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同心”思想。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黔西县县长杨汉华表示,从2004年以来,民建高度关注黔西的发展,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无私援助。尤为宝贵的是,民建对黔西的帮扶和援助,不仅给黔西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物资,更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气息、新作风,激励着黔西各族人民奋勇拼搏,加快发展。(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