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讲堂

委员讲堂之王钦敏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2-04-11    来源:人民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委员讲堂节目,今天现场请到了致公党的副主席王钦敏主席,以及几位归国创业的成功人士,各位好。王主席,请您先谈一谈在国内创业和在海外创业有什么不同呢?[13:49]

 

[王钦敏]:海外创业,主要是华小华人,这些留学生回来,在外面创业,相对来说现在国内的制度、支持政策正在一步一步的完善。但是华侨华人有一个落叶归根的感情,都想国内的环境如果能够适合他们创业的话,他们是非常愿意回来,现在可能关键是我们这些氛围的打造。致公党主要跟这几年出去留学的、高新技术人才,这几年有一些调研工作,跟他们有一些交往。觉得我们国内的氛围是相当好,可以这样说。但是来了以后,他们也有一部分可能不是很安心,是由于我们还没有进一步的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是有一点好,我觉得跟回来的心态也有关系。如果在国外,一个技术人员在国外创业,首先要贷款,要租房子,要发工资,做老板,这些都很贵。但是回来,他可能就不一样了,成本相对低,这是一个好的环境。比如说你回来,因为我自己做粒子的话,先到高校,弄两间教室搞一个研究所,房租不要钱,水电不要钱,教师们很愿意跟我配合,各方面拿的项目,自己可以掌握,可以花,我觉得环境非常的好。我们给海外也有宣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创业,如果抱着像硅谷繁荣时期、上升时期那种模式,回来搞一个创业板,回来弄一点钱,就叫创业。现在国外已经没有这个环境了。现在我们要宣传好,不然的话,可能回来有人接触了一些海归,有人有抱怨情绪,但是舆论导向很重要,还是有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要进一步的完善。[13:49]

 

[主持人]:今天现场请来几位从海外归国创业的企业家,请这几位企业家自我介绍一下。[13:49]

 

[李华]:我叫李华,是美国福建公所主席,自80年代到美国去的,早期在中国从事有关工作,后来到国外去创业。从我个人本人的话,我在美国呆了将近20年左右,后来我就回来了。在20年中间,我感受到我们这批人到美国那边并不容易,发展有很多波折,由于我们刚刚出去的时候,对美国的法律、法规并不了解,所以我们也吃了很多亏,也走了很多挫折。后期,我们到中国,我从事房地产行业和贸易行业,我现在讲的这一块,主要是说我们现在这一代人和二代人来说,都有回来创业的意愿,尤其是我们福建人,现在在美国大概有100多万,这是据不完全统计。他们都有回来创业这种想法。第一代人,像我这代人,到美国创业完之后,我也从事过很多的行业,其中包括餐饮业、贸易、房地产,在美国做。也是通过很艰难走过来的,然后我们成功了,就回到中国来进行投资。现在第二代人和第一代人,特别是第二代人,我们在国外都受到了教育,他们在各个行业里面都已经有所成就了,所以他们想回来进行投资。现在中国投资这块,有几个方面,我想可能要和中国政府建言一下,他们面临的。第一,他们回来完以后,他们要在这里结婚,可能要把孩子带回来,子女的教育也是一个问题。[13:49]

 

[杨玉民]:我叫杨玉民,来自瑞士,我是1980年到瑞士去念书,后来歪打正着,就闯入了瑞士最有名的钟表行业,从1985年成立了自己第一间瑞士手表制造业,和几个瑞士朋友合作以后,一直到今天,在瑞士钟表行业里头已经工作了差不多27年,当了25年的小老板。在瑞士的话,刚开始去的时候,由于国家不是那么强大,所以作为一个华人,在方方面面也是受到当地的歧视,但是由于自己的努力,作为一个唯一的华人,在瑞士钟表行业里头能够打出自己的天地来,今天我也觉得很自豪。我在瑞士从事钟表行业的第一华人,我也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从2009年,我想能够把瑞士做手表高精技术,就是能够带到中国来,带动一批中国的企业,因为我觉得通过改革开放这30年来,中国的企业现在也具备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条件。但是,由于和国外还有一些差距,还有一些沟通,所以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小企业和通过平台、媒体的平台,能够跟其他中国的制表业能够合作起来,把瑞士的这些好的技术、好的东西,大家互相交流交流,能够把我们中国的钟表业振兴起来。因为大家现在一谈到瑞士,都谈到瑞士的手表。实际上有些东西也并不是很神秘,但是我想,如果大家齐心合力,那天我去政协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条幅,是毛泽东主席在建国的时候给政协写的,就是“团结能够战胜一切”,所以,我们钟表行业如果大家能团结起来,中瑞合作的话,我们也能够把中国的手表推向世界。[13:50]

 

[主持人]: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13:50]

 

[杨玉民]:希望媒体的呼吁,真正的和中国的几家企业能够好好的开展合作。把这一天早早的实现。[13:50]

 

[胡小军]:我叫胡小军,来自美国的芝加哥,我是大芝加哥地区华侨华人联合会的主席,我从事的主业主要是餐饮业、房地产和银行,我最早是1993年去美国的,我从事创业,当时我到美国的时候,创业是很艰难的,而且当时市场的氛围,因为我是学这个专业的,所以我到美国以后,因为美国中餐馆,基本是美国中餐,因为中餐在海外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我本人学这个专业以后,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我认为烹饪是科学、是艺术、是文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当时的餐饮业现状并不好,不是因为中餐没有魅力、没有市场,而是我们宣传不好。认识到这个以后,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宣传餐饮业,我在美国电视台讲中餐,讲了两年,然后我第一个餐馆,我成立了小军美食集团,在我旗下的餐馆有老四川品牌有四家,有老北京、老上海、老友聚和老湖南,我每一个店的构思都是以“老”字头,希望做正宗的中餐,在美国做弘扬真正的中餐的饮食文化。因为我常年致力于中餐饮食文化推广以后,所以引起了媒体极大的兴趣,所有的美国主流媒体,包括CBS哥伦比亚广播电台、ABC美国广播电台。[13:51]

 

[主持人]:可以看得出来您弘扬中国的美食文化做了不少工作,希望在您的推动下,我们的美食文化可以走向世界。[13:51]

 

[胡小军]:这是我的一个心愿。正因为我对推广美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最近我被芝加哥评为芝加哥一百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唯一一个华人,亚洲人,这是我的一个心愿。[13:51]

 

[曹和平]:大家好,我是来自匈牙利的一位华侨曹和平,我的公司名称叫Skala投资企业集团公司,我们公司在匈牙利当地和中欧地区的一家投资公司,主要从事商业地产这方面。通过20多年国外的奔波和发展,在国外涌入了当地的主流社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得到了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目前我担任匈牙利国家残疾人奥委会的荣誉主席和国家工商联合会亚洲分会的会长。在国外尽管发展不容易,但是一旦取得成功以后,我们的根都在中国,我们总想把国外取得的经济成就。[13:51]

 

[主持人]:你还是选择回国继续创业。[13:52]

 

[曹和平]:对。和我们所学到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加投资一起带回中国来,为祖国做一些事情。比如现在国家农业,全世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粮食安全,它有时候比战略资源、石油、钢铁都还重要。我下一步打算在中国准备要搞一个现代化的、有科技含量的、立体循环的绿色农业,一个大型的公司,我想投资这方面。[13:52]

 

[主持人]:各位的这些美好愿景都需要王主席的支持。[13:52]

 

[曹和平]:像我们美好的愿景,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希望大家生活越来越好。[13:52]

 

[主持人]:王主席,刚才几位都提到了,希望他们回国后,国内有一些政策或者环境可以支持他们,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现在回国的话,国内为他们提供了哪些服务或者支持吗?[13:52]

 

[王钦敏]:国内的支持,最重要的还是目前国内的环境,现在我们经济总量大,内需拉动,以前出口,人民币在汇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出口是有刺激作用。现在人民币升值,对华人华侨进来做一点进口的,或者国内特别需要的技术方面,因为现在在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到时候了,因为前面的发展,我们也面临这方面的挑战,外需已经走下坡了,国内是一个很好的氛围。从整个国家的战略这方面来看,经济结构调整非常的重要。所以,非常需要外面的,一是高科技的当然需要,同时,各方面的这些人,方方面面的,特别是华人华侨中间有国际经验,经济全球化,国际经验的人多互动,还有企业走出去。你们进来,或者企业走出去,你们更知道外面的水土。现在前面讲了我们回国创业,水土不服,现在已经出现我们出去的人,走出去的人水土不服。所以,总体来讲,目前主要是对高科技人员的优惠,比如千人计划,各个省也在做。对引智,改革开放第一波引资为主,现在是引智,现在资金各方面,大家都知道以前很骄傲的一些地区和一些国家,现在大家都眼睛看着中国的钱,现在很需要这些经验,有国际经验的,国家特别重视这方面。[13:53]

 

[王钦敏]:但是,在引进这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刚才也讲到了回来了,一是普遍感到,根据我们接触,普遍感到不方便的,就是华侨华人来来去去签证非常麻烦,这方面的签证非常的麻烦。还有回来最大的问题,像四五十岁的这些人,既有经验,又有技术,又有文化,两边都知道,这种人,四五十岁。但是他回来创业,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子女的问题,因为我也在国外15年,我当年由于回来,回来后,小孩子上大学马上有问题,因为在上中学,回来的时候年龄正好是上中学,回来的话肯定考不上大学,所以等他考完大学才回来。或者有的人回来,一半在那边,两边,心安定不下来,这个氛围倒是顶重要的。还有现在医疗问题、服务问题,特别是华侨,他也是中国公民,他在外面主要是拿到绿卡,永久居住证,但他是中国公民。所以在这方面一直呼吁相关部门,我们不承认双重国籍,我们可以效仿有很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还有印度,有特别身份证,华侨华人特别身份证,这次大会上我们还要作建议,给一个特别身份证,回来后可以办很多的手续,就是国民待遇这种,氛围对他们来说很重要。[13:53]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主要是大环境的氛围,我知道致公党一直在帮助海外华人回国创业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能否具体谈一下致公党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呢?[13:54]

 

[王钦敏]:这方面互动比较多,因为这些党员俗称叫侨党,归国华侨、华人华侨,华侨和侨眷这样的组织。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海归很多,所以有天然的联系。其中涉海、涉侨的成员,我们成员中80%是涉海涉侨的,所以我们联系密切,特别是对高科技的归国的华人华侨,我们联系得比较密切。根据我们的了解,对这些海归,华人华侨回国创业,有各种不同的,目前的政策还是比较粗犷的,大的东西,比较宏观的,细化还不够。回来的人,有各种不同的人,有一种人在拿到博士学位,学校从校门调校门,一直到校门,就出来了。回来,如果一下子就鼓励他创业,我个人觉得不是很适合。因为他在外面并不知道真正的融入社会,不知道外面的产业结构、管理体制、国际之间的一些规则,他们并不是很了解。这些人应该来说,我觉得政策应该分类,对这种人,鼓励他们到高校研究所去,或者到大企业里面去,给他们搭一个桥梁,政策已经到了细分的时候了。还有一种人,他已经有很丰富的经验,就像刚才说做钟表,他已经融入到人家的公司里面,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他有经验,有成熟产品了,他回来缺什么?一是跟相关同行进入这个行业里面得到同等的待遇,还有沟通、联络,把他的经验跟人家结合。还有投融资,他有经验,有产品,但是它做产业要做大,必须要有投融资,投融资没有办法做到,对这部分人重点是解决投融资的问题。还有在行业里面的一些作用,创造一个氛围,让他多露露面,给大家展示一下产品,国际化比较难。[13:56]

 

[王钦敏]:还有一波人回来创业,他在外面做的可能是各种各样自己的行业,做完以后,他进来一份资本,回来想看看投资做什么。现在最好的行业投资就是房地产,所以大家都投房地产。但是现在发展趋势应该引导他们搞高科技,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让他们投进去,这就需要很细化的政策。这个细化政策,我刚才说了,对有经验的人、有资本的人,这应该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里面缺什么呢?中间有一个断层,断在什么地方呢?断在投融资体系我们没有建立起来。投融资体系的关键点和节点在什么地方?成果的评价体系没有。所以,银行要投入,他要知道我投的钱,你要搞资本投入,投入的钱,风险有多大,没有第三方的评估,行业这方面的产品没有一个评价体系。国家如果把这个氛围做好了,下面就水到渠成,不是说这里抓一个人,那里抓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面上就更厉害,因为很多东西,要有氛围,国家在战略上、在面上,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氛围打造,像苹果三起三落,不是说它特别好,特别好当时为什么丢下去,它跟这个氛围有关系,跟他的认识、跟他的决策、跟他的经验、跟他对这个产业行业的认识,特别是跟文化底蕴都有关系。苹果机一拿到,看起来文化好,舒服,拿在手里就舒服,一看就舒服,眼睛看了就舒服。所以,这是国家需要做的。怎么样搞一个成果,特别是高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没有。评价体系没有,现在有钱的人找不到项目投资,有技术的人,不能够说服人家要投我。现在关键问题在这里,现在已经到这种时候了,不是光人来了。人来了,如果环境没有,比如引进来了人,给了他一块钱,但是他回来了,他的子女没有办法解决,他的就医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有时候觉得我是华侨,华侨也是中国公民,侨嘛,侨居在外面,但得不到同等待遇,他就跑了。所以,要有氛围打造。所以我们说水土不服,水土不服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刚才说了,回来的人关联,用国外那套模式带回来,中国又适合我的环境,那是不可能的,也要说明清楚。第二,我们尽量使弄的环境使他们水土服,现在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引人进来,我们需要什么人,国家层次上需要什么人,地方上需要什么人,什么是国家层次上需要做的,国家在这方面节点在什么地方,如果能做的话,光投融资体系做了,就是一个体系,各个行业都有一些评估要培养起来。这些培养出来,科技成果转化也是这样,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也是要有评估,没有评估,现在资本没法投入,不敢投入。银行,知识产前质押。管理体制的银行,搞银行投入的人,他对这个项目是终身负责,你退休了,出了问题,是要追究责任的,你怎么弄?有一个体系,第三方的评估体系,这个体系是国家培养的,有资质的,包括评估的人都有资质的,一系列建立起来这就是权威,和银行结合起来,我们现在不缺钱,缺的是评估体系,在理念、文化、体制。[13:56]

 

[王钦敏]:再一个我的建议,比如国企,现在大家都在谈论这个事情,是强大的,但利润很高。它有它的优势,这种优势,现在我们国企的评价体系可能是比较短期的,一年,或者叫任内,不是像老板,一辈子是这个。任内的话,只要我今年有一个比真就行了,他追这个,但这对结果调整不利。既然是国企,比如高科技人员的引入上,必须给他下指标,必须要有各种中心。甚至国外有对接中心,像这次回来的,两边跑的人,在国外生活也没有关系,你搞一个中心,在国内搞一个中心,让他们来这里。还有国外高科技的人,在国企里面先蹲下来,实际上国企还有一个责任,要走出去。走出去必须要有像这一类有国际经验的人,法律各方面,必须要走出去,走出去没有经验的人,你出去投,跟人家签约,就有一个问题。我重视这些,路熟一点,一是投融资体系,一是先让他过去,先把这些人沉淀下来,或者跟这些创业者搞一些合作,非常好。[13:56]

 

[主持人]:这些问题可能是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再去摸索、再去探索。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讨论到这里,谢谢您了。[13: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