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097号


案    由:关于优化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布局,降低环境风险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办理
提 案 人:农工党中央
主 题 词:能源,石油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    容:
    近年来,由于传统经济增长和结构拉动效应,石化依然成为各地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如果将未来十年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石化、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布局和规划情况进行空间叠加,环渤海沿海地区13个地市除秦皇岛外都将发展临港石化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各级各类产业集聚区环围渤海沿岸全线扩散蔓延的局面即将形成;黄海地区有青岛石化基地;长江口地区有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沪、宁、杭石化基地;海西地区沿海各地市均有发展炼油、乙烯等石化产业的意愿,分别规划了大小门岛、溪南半岛、江阴工业区、湄洲湾、古雷半岛和揭阳惠来六大石化基地;珠三角地区已经建设惠州、广州石化基地、广东的湛江和茂名均规划布局石化产业;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各地建设工业园区、上重化工项目的意愿也非常强烈,另外还有广西的钦州、北海、防城港,海南的洋浦和东方等地,整个将构成一条沿海全线扩散蔓延的大石化产业带。
    当前,我国石化产业布局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集约化程度较低、空间布局分散,沿海、沿江、沿河布局特征非常明显。我国炼油、乙烯生产遍布20多个省区市,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格局;二是石化产业布局区域多分布着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居民区等生态敏感目标;三是石化产业基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石化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矛盾日益突出,石化产业带来的布局性生态环境风险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石化产业分散布局加剧了环境事故风险的危害因素;二是石化产业分散布局增加了污染物排放,加剧了赤潮、灰霾等累积性生态环境风险;三是石化项目沿海布局带来大面积围填海,导致自然海岸线丧失、生态环境被破坏。此外,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原油和化工原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泄露等突发环境风险也常常发生。
    我国石化产业布局不合理加剧了生态环境风险,也决定了环境事故频发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杜绝。要从国家层面协调好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和地方发展意愿的关系,统筹规划、集中布局;统一监督、降低风险。为此建议:
    一、统筹规划,强化环评制度落实。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多是布局性和结构性问题,主要源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在宏观决策和整体规划上较少考虑环境与资源因素。因此,建议对全国石化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实施战略环评。对石化产业的整体布局进行反思,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与主体功能区划相结合,利用沿海、沿江布局石化产业运输便利等优点,在沿海集中布局两到三个石化产业基地,并做大做强,其他区域严禁规划和新建石化项目。
    根据石化行业发展规划及各大石化集团发展规划,全面实施规划环评。切实考虑到石化企业事故发生对大江大河、饮用水源、集中居民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根据先进地区石化产业环境管理经验以及经济带城市发展特征,要求石化产业基地外延5千米范围内不得新建集中居住区,不能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在石化企业的布局中,还要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要把企业的布局与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结合起来,避免出现本来建在偏远地段的企业,在未来几年后又面临着与城区相融的尴尬。
    二、强化监管,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加强对全国的石化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国家最新产业政策指导目录的石化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对于布局不合理的,如包围居民区、紧邻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目标的石化企业,实施逐步搬迁;对于包围居民区且企业规模庞大,搬迁成本过高的石化企业,从城市长远发展和市民安全、安定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解决因布局而形成的诸多问题,如对居民区进行搬迁或者由政府出资对企业实施搬迁。同时,在房地产政策上进行倾斜,鼓励开发商在石化区以外的土地中进行开发,而对石化区内的房地产开发进行一系列的限制;对原有企业布局和新建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整,坚持园区化、集聚式发展。
    同时,要建立区域的协调和联动监管机制,加强区域和流域间的统一监管。要打破行政界线,逐步建立统一有效地权威性区域、流域协调机构。要全面加强从海洋到河流,从入海口到流域上游地区的风险源监控,并把陆地风险源监控、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以及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地方政府应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加强上下部门和同级部门间的联动,加大对地方的监管力度。
    三、建立健全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响应机制,全面提高沿海地区防御灾害能力。设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队伍,建设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设施和工程,防范和处理环境污染事故;特别针对海上溢油事故、水源污染事故,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综合预警和应急机制,确保沿海地区环境质量安全。建设完善海洋领域应对环境污染观测和服务网络,开展对海洋水环境变化的分析评估和预测。
    
来源:中国政协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