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小城镇发展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1-11-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访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

 

秋日的清华园霜叶尽染,安静之中更显空旷和博大。11月4日,在清华大学新斋楼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
  作为一名“活跃”的政协委员,蔡继明一直关注中国的城市化和“三农”问题,在此之前不久,他还参加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农村金融与小城镇建设”专题组的实地调研。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融资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选择该不该的问题。”采访一开始,蔡继明就对记者说。
  在蔡继明看来,当前农村的金融发展中依然存在大批资金主要还是流向龙头企业,普通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而且,农村金融组织“脱农”的现象比较严重。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蔡继明说。在他看来,小城镇建设本身固然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但城市化本身不是一个金融问题,而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单靠金融支持是不够的。
  蔡继明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一时之间,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式发展道路成为理论界与决策层的主流思潮,结果一度造成全国小城镇遍地开花。
  这让蔡继明很是忧虑。“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都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小城镇如果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没有产业,农民到小城镇能做什么呢?”蔡继明说。
  而且,“城镇化”这个概念让蔡继明很费解:如果“城”特指县级以上城市,“镇”特指县政府和镇政府所在地即建制镇,那么,“小城镇”就应该既包括小城市,也包括建制镇中的小、大、中镇。但果真这样理解,一般我们所说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命题,就既包含了前后重复的小城市,又漏掉了建制镇中的大中镇。
  在蔡继明看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要纳入“正道”,即要考虑哪些是世界性的规律,哪些是我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弯路”不能走,“正路”不能违背。
  因此,蔡继明认为,不宜再继续提“城镇化”战略,而应改为“城市化”战略。因为“‘城市化’战略,不仅强调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化,更强调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化。绝不是笼统地发展所有建制镇,更不是盲目地发展数以万计的非建制镇。”
  对于小城镇的发展,蔡继明建议,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小城镇要围绕大城市发展,形成卫星城,提供各种服务功能,如居住、休闲等。
  在蔡继明看来,正是因为各种制度没有相应的改革和跟进,才造成小城镇发展的误区,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因此,蔡继明建议,当务之急是需要制度的变革,千方百计降低农民在城市的落户门槛,如户籍、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的改进。“而所有这些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完善,因此我们要实行一种‘倒逼’的机制。”
   比如,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就严重阻碍着进城农民工落户。如对于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蔡继明就建议,应允许农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这样土地市场的紧张状况就会得到缓解。
  “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总量大约1217万平方公里,这样的土地量哪怕只有其中的三分之一进入市场,就会无疑使得地价以及相应的房价大幅度下降。而只有当绝大多数原城市居民能够买得起房或租得起房时,保障性住房才能惠及进城的农民工。”蔡继明说。在财政方面,蔡继明建议,可以改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成体制,可以为地方提供一个稳定的税源,如房产税等,让地方政府有可能告别单纯的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而是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展人口、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来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地方政府必须想办法把外来人口转变成本地居民,这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负担,但是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缓解民工荒,同时也有助于推进全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蔡继明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