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届政协工作

经济委员会:创新方式方法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8-01-0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十届政协以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建言献策,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来,经济委员会共进行了38项专题调研,举办了7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7场大型论坛,8次专题性座谈会,共向中央报送专题调研报告39份,反映委员意见建议的政协信息78篇。这些成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为委员知情献策创造条件
  十届政协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逐步形成了主任会议领导作用、委员主体作用和办公室参谋助手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专题调研选题、形势分析建议、成果论证上报等重要事项,都是在广泛听取委员意见的基础上,由相关负责人把关后,提交主任会议审议决定。工作中既注意广开言路、发扬民主,使各位委员能够畅所欲言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又提倡求同存异、寻求共识,保证在充分讨论听取吸收各种意见的基础上实现必要的集中统一。这种兼容并蓄的工作机制,既充分调动了委员履行职能的积极性,又保证了经济委员会工作的有效性。与往届相比,本届委员参加经济委员会活动的比率大大提高,每年都保持在70%以上。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还创办了每半年一次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开辟了广泛组织委员围绕大局议政建言的新渠道,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已成为本届经济委员会工作的一大品牌。选准时机围绕焦点问题举办专题性座谈会,提高了委员议政建言活动的时效和质量;协同有关方面就一些重大问题举办论坛,在联合各方力量研究解决某些重大问题的同时,扩大了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创办了《经济界委员通讯》,增进了经济委员会内部以及与其他委员会和界别的委员之间、与有关党派团体和地方政协之间、人民政协与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精心选题、深入调研,着力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委员中既有领导干部又有专家学者,专题调研既可以深入进行理论论证也可以侧重对策研究。课题选择结合国家当下关注的重点问题和经济委员会自身的特点优势,真正体现宏观性、前瞻性、综合性。
  2003年以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围绕着应对非典冲击及防止通货紧缩、新一轮经济趋热与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纠正经济内外失衡、调控资产价格泡沫与防止通货膨胀等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委员与专家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每次会后形成的情况反映报告,都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基于对我国宏观经济大起大落根源的探寻,为“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意见建议,经济委员会“十一五”规划专题组对我国自“九五”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反思。委员们认为,经济发展道路和增长模式问题至关重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必须突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这些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以及中央全会文件起草组的高度重视,许多建议在之后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开展联合调研和协同调研,加强对调研成果转化跟踪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还积极开展了与民主党派、有关界别的联合调研,与地方政协的协同调研,邀请国家有关部门共同调研,加强了对调研成果的转化跟踪。
  政府职能转变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短板”。经济委员会的投融资改革、政府职能改革专题组先后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请十省区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协同调研。委员们建议,必须使政府从替代市场功能中逐步淡出;改革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生产要素和紧缺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增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同时,政府应创造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温家宝总理批示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这些建议,要求形成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指导性文件。
  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腾飞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其发展受到某些体制、法律、政策环境的束缚。经济委员会非公经济专题组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了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向中央提出对策建议。温家宝总理批示有关部门据此起草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专题组及时跟踪调研,对文件起草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对国务院出台“非公经济36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底,经济委员会与国家发改委、全国工商联共同主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论坛”,追踪研究解决贯彻“非公经济36条”中遇到的问题。论坛形成的共识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对促进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突出重点注重质量,取得一批履职重要成果
  十届政协期间,专题调研坚持深入调查与认真研究并重,反复调研、打造精品,对涉及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促进金融改革和健康发展等方面的课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形成了一批领导重视、影响广泛、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建议。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年经济委员会关注的重点课题。促进“三农”发展专题组先后围绕农村扶贫、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通过举办论坛、出国考察,向中央提出有关建议。有关建议在中央的农业方针、政策特别是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得到了体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与发展专题组先后围绕农信社改革、政策性银行改革、金融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委员们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加快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对政策性银行应正视风险、稳妥改革、规范发展。尤其是2006年底召开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专题座谈会,形成了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企改革、企业自主创新专题组先后围绕国企改革、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企业自主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委员会数次召开“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题座谈会进行研讨。国资委等部门在认真研究政协的报告后,形成了新形势下国企改革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几年来,经济委员会分别组织了沿黄(河)地区建设、东北振兴、珠三角、京津冀、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发展等专题组进行深入调研,有关调研报告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粮食安全是委员会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委员会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两次组成专题组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主产区小型农田基本建设等建议得到数位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调整结构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现代物流、产业转移、西部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专题组先后围绕现代物流业发展、东部产业转移、西部优势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等开展了调研,并通过召开论坛、出国考察等方式进行深入研讨论证。委员们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要尊重市场规律;加强政策引导、激励和扶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西部地区要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扩大对外开放。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体现在相关的国家政策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