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贾庆林在中德企业合作论坛上的演讲(全文)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1-11-04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携手共创中德经贸合作的美好未来
——在中德企业合作论坛上的演讲
(2011年11月3日,柏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主席 贾庆林

尊敬的赫劳约斯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在对德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之际,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柏林,与出席中德企业合作论坛的各位朋友见面。今天这个论坛的题目很好,“携手并进、共谋发展”。长期以来,大批富有远见的工商企业界人士正是秉持这样的精神,不懈努力,使两国经贸、技术合作结出累累硕果。借此机会,我谨向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并致以良好的祝愿!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严谨细致、崇尚思辨的伟大民族。德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诗人和哲学家国度”的美誉。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科学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我曾访问过德国,贵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人民勤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多年,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亲眼目睹了德国统一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德国一直保持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持续上升。我曾在国内从事机械设备制造和进出口工作20余年,直接经办了多项同德国机械设备企业的技术合作和进出口工作,对德国的制造业印象深刻。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高端,不仅在传统制造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在新兴制造业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德国之所以在制造业方面能保持长盛不衰,我看是得益于德国人认真、执着、勤奋的精神,也得益于德国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一整套对技术工作的严格培训制度。更重要的是,德国始终心无旁骛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将制造业放在核心位置。这也正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德国经济经受考验,并能率先在发达国家中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并真诚祝愿德国的增长更加强劲!

中德1972年建交至今,两国高层交往频繁,相互了解日益深入,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卓有成效。2010年双方决定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今年6月,中德成功举行首轮政府磋商,为两国全面务实合作创建了一个很好的新平台。明年,两国将迎来建交40周年。中国将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作为合作伙伴国参加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还将举办一系列建交40周年庆祝活动。我相信,只要中德双方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照顾彼此核心利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就一定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经贸合作是中德关系的发动机和稳定器。目前,中德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两国经贸合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走在中欧经贸合作的前列。两国贸易额建交之初只有2.75亿美元,2010年达到1424亿美元,增长了500多倍,在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中占近30%。截至今年8月,德国在华设立企业7000余家,累计投资项目7500余个,金额超过180亿美元;对华输出技术累计近1.6万项,合同金额超过500亿美元,约占中国自欧盟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38%。中国目前是德国企业对外投资首选地之一,也是德国机械、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事实证明,良好发展的中德经贸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额2.9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粮食总产量达5亿多吨,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前的挑战还很多,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全球排名在100位左右,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国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还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根据今年初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中国人口占世界20%,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对文化、体育、旅游等消费的需求强劲。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源源不断释放出巨大的需求潜力。我们将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逐步使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5-30个百分点。未来五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2.2%。我们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中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我们将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加森林碳汇,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中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外开放。近几年来,中国平均进口关税税率已下降到9.8%,外贸顺差逐年减少。未来五年,中国进口规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商机。中国将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使外资在推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进口与出口并举、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积极促进贸易平衡,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今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国际形势出现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但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很不太平。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脆弱,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各种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不断给国际社会提出新的挑战。

在新的形势面前,如何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国的选择是,与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人民根植自身传统文化,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之路。中国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和要求;中国要履行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谋合作、求和平,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今年9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再次向世界郑重宣告了中国坚定不移地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的决心和意志。

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将不断深化与各国的互利合作和利益联系,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不以邻为壑,不损人利己。中国将继续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即使将来强大了,中国也不称霸,不搞扩张。

女士们、先生们!

中德经贸合作基础牢固、互补性强,而且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中德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借此机会,我愿就深化中德经贸务实合作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挖掘市场潜力,扩大贸易规模。中国将继续采取贸易便利化措施,在继续进口高端装备的同时,扩大对德国的科技产品和消费品进口。两国政府应积极推动服务业企业合作,共同开拓第三国市场,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双方企业应充分利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海工业博览会、西部国际博览会(西博会)、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以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平台,拓宽贸易渠道,努力实现两国政府制定的未来5年贸易额翻番的目标。我们希望德方采取实际行动,推动欧盟尽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为双边贸易健康、平衡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第二,促进双向投资,加强产业互动。中德双向投资合作还有很大空间。两国企业可在高新技术、机械设备、汽车制造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扩大投资,加深合作。中国将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等领域,希望德国企业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也希望德国政府和经济界为中国企业在德投资创业提供签证、融资、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和协助。德国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德两国政府应在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和行政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扶持和便利,搭建更多中小企业合作公共示范平台,推动两国中小企业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第三,拓宽合作领域,打造新的亮点。双方应在继续巩固和深化机械、汽车、化工、电子电气、交通运输、通讯等传统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和加强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绿色经济等新领域的合作,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我们高兴地看到,双方正全面加强中德电动汽车合作,设立中德生命科学创新平台,加快实施中德生态园项目。加强技术合作是新领域合作的重点,也是推动中德经贸合作超越单纯买卖关系的必由之路。在技术转让问题上,中国始终遵循市场的规则和自愿的原则,促进企业互利共赢。

德国是欧盟的重要国家,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高度重视同欧盟的关系,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我们支持欧盟应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努力。解决国家债务过高的有效办法是改革和发展,既要通过改革削减赤字,同时更要努力促进经济的增长。欧洲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的法制和市场环境以及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相信欧洲人民有智慧、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难,保持经济稳定和增长。中方将继续把欧洲作为主要投资市场之一,也希望欧洲采取措施为中方对欧投资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中国扩大对欧洲投资,努力增加从欧洲进口,客观上就是对欧洲输入需求,有利于拉动欧洲经济发展。中国和欧盟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方愿与欧方增进了解,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

德国大文豪席勒曾说过:“高尚和纯洁的友谊不会因距离遥远而褪色,反会因双方相知互信而更加浓厚”。中德两国虽然距离遥远,但千山万水阻隔不了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我们携手前行,开拓奋进,共同创造中德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