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浏览

青岛啤酒严把百姓“入口关”

日期:2007-03-07  

浏览字号:[][][]


  化粮、地沟油、苏丹红、奶粉碘超标、福寿螺……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拨动着百姓的敏感神经。“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心食用?”广大群众的无奈和困惑,不仅是对食品行业诚信的质疑,更是对解决食品安全这道“民生考题”的期盼。
  有关专家对这一社会顽疾进行“诊断”后指出,导致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漏洞和标准缺失,特别是至今我国尚未出台一部食品安全法,这使得从农田到餐桌诸多生产环节中,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二是在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部门职责重叠、管理职权紊乱以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三是政府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戒机制,未能形成一个涵盖整个生产流程的监督管理网络;四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还未形成,制假、造假、售假的违法成本较低;五是由于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作为食品传播链的终端,消费者仍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维权成本相对偏高,无法起到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目前,上至国家有关部门,下至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在为消除这些隐患而积极献策出力。据国家科技部近日公布的相关信息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组织实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逐步实现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据了解,自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来,提出制定食品安全法、修订食品卫生法议案或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多达2510人次。其中,青啤掌门人金志国就多次为此呼吁。2007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度立法计划正式向社会公布,呼吁多年的食品卫生法修订,终于有望启动立法程序。欢欣之余,金志国主张,新的《食品安全法》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和法规,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认证系统,对于不合格的企业和产品给予更加严厉的打击,这样才能从源头杜绝不合格的产品上市流通。
  食品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作为国内啤酒行业的龙头,青岛啤酒把重建消费者对食品工业的信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国家尚未对啤酒行业实施强制性安全认证的时候,青岛啤酒就率先通过了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认证,实现了食品安全的零风险。
  啤酒制造属高消耗高排污行业,其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以2005年啤酒总产量计算,相比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企业多消耗了近1.7亿万吨水,相当于16个西湖的蓄水量。为改变这一状况,青岛啤酒进行了8年的探索和实践。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岛啤酒历时八年完成的“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引起业界关注。这不仅是中国啤酒企业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同时也使青岛啤酒率先成为中国啤酒行业内两度摘取国家科技奖的企业。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水耗、煤耗、蒸汽等资源,还可以缩短发酵周期。由此项技术引发的另一种效果更值得期待,那就是生产成本的大大降低,将使高质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强,进一步打压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受益的当然是广大消费者。
  青岛啤酒的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2006年1月18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商务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酒类质量认证获证企业颁证大会,青岛啤酒与茅台、五粮液等企业一起获得了中国酒类质量认证证书。这是我国由政府部门组织、由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的食品质量认证产品,标志着我国酒类质量等级认证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日,青岛啤酒又囊括了2006年度十大“人民尊敬企业家”、二十大“人民社会责任奖”与五十强“人民信赖品牌奖”等三项大奖。这三项大奖,是市场和消费者对于青啤品牌的认可,是对其食品安全的认可,也是对青啤“当家人”金志国始终坚持“自然、健康”发展思路的全面肯定。
  青岛啤酒相信,取得行业产销量领先地位并不难,难在持之以恒地履行其社会责任,这是行业领袖与领先最本质的区别。 (代青)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滚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