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浏览

民企“海外攻略”急需政策援手

日期:2007-03-11  

浏览字号:[][][]


  主持人:
  本报记者 乌云斯琴 王慧峰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科瑞集团董事长郑跃文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任文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李谠
  [背景]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内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走出去”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06年度)》称,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彻底打开,这将极大地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愿望。报告预计,2007年之后,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营销基地,扩大加工基地。同时,一些企业还将建立研发基地、资源基地、融资基地和人才基地,部分基地将建立在发达国家。未来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质量与水平将有所提高。
  “盲区”与“误区”并存
  记者: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政府决策层的共识,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开始踏上了国际化经营的轨道,您如何评价目前“走出去”的总体环境?
  郑跃文: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存在政策上、体制上的障碍。虽然国家鼓励民企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发展,但我国现行政策体系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的“盲区”与“误区”。概念上,民营企业已被涵盖其中,可实际上民营企业缺乏畅通的对外投资渠道,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保护。我国对外投资的政策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的,是对外投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因而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上存在多头审批、程序繁琐、审批与优惠脱节、缺乏信息服务、缺乏事后监管等问题,现行的政策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投资的要求了。
  任文燕:现在审批管理体制不顺。对外投资管理以审批为主,“部门多、手续繁、效率低、周期长”,地方和国家有关部门层层把关使不少企业耗时费力,坐失宝贵商机。其次是,外汇管理和银行贷款限制过严,造成企业购汇和贷款困难。作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黑马”,民营企业遭遇了更多外部阻力,在“自营进出口权”的取得,流通性外贸领域的市场准入和“因公普通护照”的申领等方面至今未能与同等条件的国有企业享受平等待遇,挫伤了广大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海外攻略遭遇资金瓶颈
  记者:目前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任文燕: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民营企业完全依靠自有资金“走出去”,可谓力不从心,即便“走出去”也会因资金实力弱而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我国的金融体制尚不能对企业“走出去”形成有力的金融支持,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担保体系不健全,我国银行在外设立分支机构较少,跟不上企业“走出去”的形势。
  李谠:所以要完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一方面,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采取带资承包模式开发和实施国外大项目,支持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项目融资,在投资审批、外汇管理等方面给予便利;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国家金融体系对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在国家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扩大政策性信贷的规模,适当下浮贷款利率,进一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积极提供适合对外承包工程的创新金融产品等等。
  “走出去”并“走长远”
  需有制度保障
  记者:如何保障民营企业“走出去”并能够走得长远?
  郑跃文:当前有必要基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五项原则,加快政府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政府对企业既要管理,更要服务。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境外投资制度体系,并推动我国《境外投资法》的尽早出台。对于民营企业用自有资金开展境外投资,简化审批程序,用备案制代替审批制,并放宽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的行业准入。根据企业性质和资金来源,完善并简化相应的审批程序,提供信息服务、配套优惠政策。
  任文燕:各级政府对海外投资管理要实现从“管制和管严”向“引导和放开”转变,在审批权限上尽快“松绑”。在护照管理上步向规范,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出国经商人员发放统一护照;或在简化“因公普通护照”申领手续的同时,对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民营企业也允许其持“因公普通护照”出境;尽可能给予出国经商人员“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待遇,在信贷融资上加大扶持,在外汇税收上放宽从优等等。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滚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