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专家:辛亥革命先辈的理想主义情怀值得敬佩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1-10-08    来源:人民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 王喆) 今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朝光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汪朝光认为,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现实其实是有许许多多的关联的。这也是大家现在这么关注辛亥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或者研究辛亥革命,到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我觉得其实在几个方面我们还是可以领悟到这样的现实意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前辈们,有非常理想主义的情怀。他们愿意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他们感同身受中国的不平等地位,愿意改变中国的境遇。包括和后来中共领导的革命的联系,很多参加这种革命的先辈,他们不一定是出生于平民之家,很多也出生于富贵之家,但是他们有一种理想:不是我个人的富贵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他们愿意改变中国从总体上贫穷落后、受欺负的命运,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精神情怀,非常值得敬佩。对今天当下中国功利现实主义比较泛滥的情况下,重温这样一种理想主义情怀还是有一些现实的意义。无论如何,理想主义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或者说照亮人类前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年先辈这样一种理想主义情怀确实是应该值得我们继承的。

 

但是,仅仅有一个理想主义情怀,没有现实的战略和战术的考虑,或者设计,也不一定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当年先辈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就是比较理想主义的。比如引进西方三权分立的体制,尤其向美国学习西方民主时的体制,比如国会制、内阁制、三权分离等等,应该说,这样的体制确实适应了美国的国情,确实在美国运作的相对比较成功,但是它能不能够适合中国的国情呢?这个就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疑问。所以在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之后,大概这样的体制实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失败了。这样的失败是有它的原由所在的。

 

汪朝光举了一个例子,很多人认为,当时的选举制度可能很多平民百姓不一定能够参加,比如它的规定是,选民需要有小学文化程度,看上去一个很简单的门槛,但当时中国的教育太不发达,尤其是现代教育刚刚实行了没几年,科举制度刚刚废除没有几年,这样的一条规定就把很多人挡在了选民之外,而且有钱的人是不是一定就有选举权呢?也未必。它规定选民或者被选举人需要每年缴纳直接税两块钱,其实还是一个门槛,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直接税的定义是什么?就是营业税、所得税和田赋。但是营业税和所得税当时还没有开始征收,这样的话你的营业额再高也交不了这个营业税。田赋看上去两块钱,那也不叫多,但是问题是很多有产阶级已经离开了农村,他不再交田赋了,所以这一条规定看上去是很简单的门槛,也使得很多有产阶级也没有选举权或者被选举权。所以,这样一个制度设计看上去可能很理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它就有规定能够完全达到这个制度设计者的理想的实际结果。

 

再加上中国有孙中山式的理想,革命成功以后,主张去造铁路,主张把这个政权给袁世凯,问题是袁世凯就是一个比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这么一个武人,又有浓重的政客气质的领袖人物,他当政之后,有了这样的机会,当然他首先想到的还是怎么样把这样的权力保持在个人手中,或者传给他的下一代,所以,孙中山的理想主义遇到袁世凯这样的现实关注,他的理想主义就碰壁了。所以,我们需要具有一个高尚的理想主义的情怀,但是我们又要脚踏实地的,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走我们自己的路,来设计一个适合中国实际的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发展道路。这可能是我们从辛亥革命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的一点认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