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通讯

为“桥头堡”献计出力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0-07-22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历时11天,足迹踏遍大半个云南省,行程5000多公里。51828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任顾问,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孙淦担任组长的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重点提案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云南省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昆明市、曲靖市等七个州市,进行专题调研。

心系边疆,情满云南。在滇期间,全国政协调研组成员不辞辛劳,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而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积极建言献策。

 

让“史迪威公路”再谱新章

 

5191530分,保山市腾冲县猴桥口岸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调研组一行顾不上舟车劳顿,纷纷下车,迈步走过刚刚修通不久的隧道,遥望着不断延伸出国外的道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史迪威”公路,沿着公路一直走可经过缅甸的密支那,最终到达印度雷多。

这是一条积淀着悠久历史的通道。早在2400多年前,在中国西南与南亚之间就有一条经云南连接中原内地和缅甸、印度的贸易古道——南方古丝绸之路。它为中国与南亚、中亚乃至欧洲的交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条闪耀着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通道。二战期间,为打破日军封锁,保障战略物资运输,中、美、英三国协力在这条南方古丝绸之路上修建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即中缅印公路),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研组在云南省昆明、腾冲两地调研时,如何建好中缅印国际大通道引起了调研组的高度关注。

 

 

 

“去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我们理解‘桥头堡’,‘桥’就是通道,‘头’就是前沿,‘堡’就是基地。建好‘桥头堡’首先就是要建好通道。”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童志云说。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亚洲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国际金融危机促使我国贸易结构更加多元化。贸易结构的多元化也使得通道多元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找到一条合适的面向西南开放的通道也显得十分紧迫。

调研组了解到,在我国与西南周边国家的交通线中,从昆明出发经腾冲、缅甸密支那、印度雷多的中缅印公路里程较短,基础条件较好且具有较高的国际认可度。

“缅甸对建设这条通道比较有兴趣。近年来,缅甸比较重视发展国际国内交通,交通状况日益改善。通向中国、泰国、印度和孟加拉国等邻国的主要道路以及缅甸国内主要干道网络框架已经初步形成。”调研组成员、外交部原驻缅甸大使梁栋介绍说。

长期以来,交通不畅是困扰中印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打通腾冲——缅甸密支那——印度雷多国际大通道,不仅可以保证常年通行,还可以大大缩短运输距离。该通道将世界上两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连接起来,并扩展辐射欧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双赢乃至多赢的。”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孙淦说。

而位于这条大通道“桥头堡”位置的云南省也将直接受益。“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可以使西南成为我国开展区域性国际合作的重要地区,使云南形成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商品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动自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从而走出一条大通道、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扶贫、大稳定一举多得的成功路子。” 童志云说。

委员们建议,国际大通道建设不能等同于国际道路建设,应该形成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航空为先导,水运为补充,信息通讯网络为枢纽,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促进各种交通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畅通高效的国际大通道。

 

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口岸建设是调研组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为期10天的调研中,调研组先后视察了猴桥口岸、章凤口岸、瑞丽口岸、畹町口岸、磨憨口岸、河口口岸等陆路交通枢纽,视察的口岸覆盖我国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的主要交通枢纽,几乎包括了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我省南部的边境线。

站在瑞丽口岸飘扬的五星红旗下,调研组成员看着对面缅甸熙熙攘攘的人流,惊讶于口岸贸易的繁华。每到一地,调研组都详细了解各个口岸的建设、人流、物流通关和边境贸易区建设情况。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原主席刘志忠表示,通过视察几个口岸得知,云南省口岸建设的进度不一,有的口岸建设得比较好,如姐告口岸等,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有的口岸建设明显滞后,如猴桥口岸,还没有形成贸易区,很多口岸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云南省政协主席王学仁表示,“桥头堡”建设具有深刻的内涵,就如何加快口岸的建设,他表示最重要的是要加快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先行在云南的河口、磨憨、瑞丽三个口岸进行跨境经济合作区试点,逐步在中越、中老、中缅之间建成一批“两(多)国一区、分别管理、统筹协调、境内关外、一区多园、封闭运行、政策优惠”的跨境经济合作区。

 

 

 

调研组也表示,将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按照因地制宜、分布实施的原则,从国家层面加快为中越(红河——老街)、中缅(瑞丽——木姐)、中老(磨憨——磨丁)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创造条件,先行先试。

商务部随行调研的成员表示,商务部对云南跨境经济合作区持积极态度,并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成立相应机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分步推进。同时由于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也涉及国务院其他部门,希望云南省与其他部门也积极协商,取得共识,共同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打造绚丽多彩的“桥头堡”

 

在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腾冲和顺小镇上,一座建于1928年的乡村图书馆至今仍在使用,胡适先生题写馆名的匾额至今仍高高悬挂,近10万册的图书中各种珍贵的古籍、文献不胜枚举。

调研组所到之处,各地常用充满浓郁民族情调的歌舞欢迎调研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各民族的文化让调研组收获颇丰。

瑞丽的一家玉石市场上,90%以上的商户来自缅甸。在腾冲,在德宏,在西双版纳,在云南的很多地方,来自缅甸的玉石商人们不仅带来了玉石,也与中国人民交流着玉石文化。

在云南调研期间,调研组了解到,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成为“桥头堡”建设中的宝贵资源。

“推进和深化同相关国家在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云南成为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促进国际友谊的交流窗口。这也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内容。”提案人、云南省政协主席王学仁说。

“云南在与东南亚、南亚的文化交流中,具有地缘、人缘、文缘的优势,应该积极扩大与东南亚、南亚的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案人、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陈勋儒说。

“文化所特有的亲和力、吸引力使得交流更容易深入人心。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离不开周边国家政府与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文化交流与合作最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心灵。”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说。

在赵维绥看来,“桥头堡”建设,文化建设要尽早着手。应该抓紧整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能够引起周边国家共鸣的文化品牌,做好推广规划。

“比如‘抗战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当年,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出境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人民一起抗击法西斯,维护了双方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面向西南开放,也是为了在交流中增进友谊,相互信任,促进共同繁荣与发展,也是双赢乃至多赢的。”赵维绥说。在他看来,边地文化、佛教文化也是交流的不错选择。

“搞好文化交流,迫切需要一批小语种人才,尤其是具有经贸、文化交流方面的小语种人才。”赵维绥建议,云南省应积极开展有优势的小语种培训,以云南省的名义积极开展合作办学,扩大跨境师资培训、交流等教育合作规模, 进一步扩大招收东南亚、南亚籍学生,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

 

“桥头堡”要有强基础

 

“云南全省重化工业比例高达55%,除烟草外其他轻工业比例仅占10%左右。”调研期间,云南省工业结构畸形问题引起了调研组的忧虑。

“近年来,云南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初步建立了特色产业体系,但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是云南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工业结构问题突出,资源型产业多、深加工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滞后。”云南省省长秦光荣介绍说。

“如果没有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产业支撑,‘桥头堡’就没有牢靠的基础。”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原主席刘志忠一再强调。

委员们的关切也引起了云南省有关方面的共鸣。“我们理解‘桥头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包括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根本性任务,以及把云南建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面向印度洋沿岸市场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旅游文化等开放型产业。”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童志云说。

 

 

“既然是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那产业结构也应该与之相符合。应该加快以开放为主导的结构转型,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刘志忠建议,加强和周边国家的交流,了解、理解其需求所在,并发挥云南自身特色,找准双方的最佳结合点,据此考虑产业布局。

“新的产业布局要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产业规划要与‘十二五’规划相结合。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云南综合实力的重中之重,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做强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孙淦说。

“产业发展与‘桥头堡’建设要牢牢树立两个‘大局’的观念。一是云南省要找准在全国的定位,服从全国‘大局’;二是云南各地市州要找准在云南省的定位,服从全省‘大局’。”面对调研中看到的各地高涨的建设热情,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委员保持着一份冷静。

针对调研中看到的一些地方对资源和项目互相争夺,赵维绥担心这样会造成重复建设和内耗,不利于“桥头堡”建设的整体推进。“云南省委、省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使资源得到有效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桥头堡’建设又好又快地推进。”

 

“桥头堡”要有大腹地

 

在位于瑞丽市的姐告口岸货场里,一排排满载的卡车等待通关前往缅甸。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原主席刘志忠走近一台车,他高兴地发现,车上整齐地码放着重庆产的摩托车。“这些摩托车在缅甸销路很旺。我们经常要在两国之间往来。”车主告诉调研组。

“‘桥’是通道,有通道就会有货场;‘头’是前沿,有前沿就会有后方;‘堡’是基地,有基地就会有腹地。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就要考虑这座‘桥头堡’和广大腹地之间的关系,就要考虑云南和周边省份之间的关系。毕竟在这条大通道上跑的不可能只是云南的货物。”调研组成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苏立清说。

不仅是云南周边省区,甚至更远的地区也正在成为“桥头堡”的腹地。

 

 

在姐告的边境贸易区里,来自泉州安溪的一位商人经营着上百平米的玉器店,直到深夜还常有五湖四海的顾客在里面谈价。福建产的寿山石也在店里占据着一个柜台。很多来自安溪的商人在这里做着各式生意,他们还专门成立了商会。

位于西双版纳州的磨憨口岸通往老挝。一位来自上海的老知青在口岸附近开了一家贸易公司,生意红火。公司的货场上,一对来自安徽的夫妻在商量生意,他们经常在江苏和老挝之间跑运输,“每个来回能赚两三万”他们告诉调研组。

在云南期间,调研组看到很多来自云南周边省份,甚至珠三角、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的客商正在从“桥头堡”建设中受益。

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云南背后广大的腹地正成为“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支撑。“要树立‘桥头堡’不是云南的桥头堡,是全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的意识。云南背后丰富的腹地资源,对‘桥头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刘志忠说。

“要对腹地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乃至更远的周边省区市对‘桥头堡’的需求。了解其生产能力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内联外拓,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积极引进云南省外资金、技术、人才,特别要引进一批央企,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周边省区乃至更远区域沿边开放做好服务。”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孙淦说。

 

 

(江迪系《人民政协报》时事政治部记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