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民政协全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1-09-26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恢复北京市政协的活动。同年11月,召开了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恢复工作后,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1977年11月召开的五届一次会议,是在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召开的。当时,“文革”及其以前的极“左”路线的影响还很深。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拨乱反正,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路线。1979年12月召开的五届二次会议认真传达和贯彻了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精神,学习邓小平的开幕词,明确了“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依照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在政协工作恢复初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在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一系列拨乱反正的部署,组织各界委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在伟大的转变中逐步统一思想,跟上形势的发展。着重在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讨论:
    1.和全党全国人民一道,积极参与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学习,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谬论,明确了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还学习了邓小平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认识到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关于科学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分清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的是非等重要论述,更加坚定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四化、富强国家、振兴中华的信心。
    3.认真学习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充分认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已经发生的根本变化,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各项统战政策。
    4.批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充分认识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拨乱反正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协工作要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于中心。
    5.学习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首都建设方针的四项指示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特别是明确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
    一系列广泛深入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思想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明辨是非、加强团结、增强信心,起到了重大作用,使市政协的工作实现了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全面而顺利地开展起来。
    二、积极协助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落实政策。落实政策问题,是关系到在实际工作中完成拨乱反正、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四化建设和统一祖国服务的大问题。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指引下,根据中共中央1979年3月为全国统战、民族、宗教部门摘掉“执行投降主义、修正主义路线”的帽子的有关指示精神,积极配合、协助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狠抓了落实政策的工作。一是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帮助委员落实政策。到1979年底,接待来访群众216人次,认真处理要求落实政策和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的人民来信824件。二是调查反映情况,促进问题解决。组成专题调查组,深入到大专院校调查了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从中发现了中年知识分子工作任务重,家庭负担重,生活水平低,工作条件差等问题,写出了报告,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促进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此外,对本市落实科技人员政策、民族政策、侨务政策的情况,进行了专题座谈和调查,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和意见,并配合全国政协调查组对本市落实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进行调查,提出了意见。还促进有关部门落实了原工商业者和去台人员亲属的政策。三是协助党政机关检查督促对政协委员政策落实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若干检查组,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督促检查。针对有的单位对落实政策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等情况,边检查、边宣传政策,使委员中288件需要落实政策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协助有关部门解决了在京“三胞”及其家属200件落实政策问题。还组织委员视察了对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华侨政策的执行情况,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维护首都的安定团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参政议政。五届委员会以来的市政协的全体会议认真协商讨论了历年来市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和执行情况的报告,以及市高法、市检察院的报告。在日常工作中,突出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各界委员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在平息1989年政治风波和1995年处理“陈王事件”中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共北京市委的各项部署,为维护社会安定和首都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以首都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动参政议政,积极献计献策。专题调研始于1980年,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买衣难”、“做衣难”、“吃饭难”的问题,组织委员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然后同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提出意见,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六届委员会以后,调查研究工作继续深入开展,21个工作组,每年都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组织调查,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七届委员会期间,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选题开展调研,如关于发挥北京的科技优势的调查等,由于调查深入,建议可行,受到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五年间,共形成了50份专题调研报告,其中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报告28份,占报告总数的56%。八届委员会将开展专题调研确定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五年中,共有两万多人次参加调查研究,年均近5000人次,日均近20人次,形成各类调查考察报告98份,其中16份调研报告被评为全市优秀调研成果,并形成了以调查研究工作为主线的参政议政活动。常委会根据当年本市工作的重点,确定若干调研专题,由各专委会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各专委会提出调研报告后,由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形成建议案或由专委会讨论通过形成建议,送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采纳。同时,委员们自觉地把调查研究的过程作为了解社会、充实自我的过程,作为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过程,作为增进团结、加强多党合作的过程,使调查研究工作成为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四、组织和推动各方面人士在自愿的基础上学习政治理论和有关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着重学习了《邓小平文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关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等。在学习方式上,除了邀请领导同志、专家学者、有关人士作专题报告和通报情况外,还组织了政协委员读书班、统战干部学习班、统战理论政策讲座和研讨会等,并设立委员学习组,定期开会,把学习和参政议政结合起来。中共十四大召开后,重点组织委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十四大报告,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日益发展,八届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学习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委员学习日制度,五年中共组织了40多次学习日活动,及时向委员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和有关情况;开辟委员“百家谈”活动,促进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举办了各类理论研讨会,对政协的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监督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党的十五大以后,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贯彻十五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并以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论述指导参政议政。除了学委会组织学习活动外,各专委会在活动中,注重组织委员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1995年6月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校舍正式落成,先后共举办了近百个各类学习班、研讨班。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政协委员提高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参政议政水平。
    五、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提案工作经常化,不断提高办理质量。五届三次会议之后,提案工作步入经常化轨道。五届委员会中,共提出1661件提案;六届委员会中,共提出3033件提案;1990年以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及全国政协的有关规定,开始审理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的提案。七届委员会中,委员和党派提案共计4295件,提案总数比六届委员会增加41.6%;八届委员会中,委员和党派提案共计5017件,提出提案的委员共683位,占委员总数的92%。提案数量逐届大幅度提高,已成为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最经常、最广泛、最直接有效的参政议政方式。提案的内容从过去比较单一、具体的问题,发展到涉及首都两个文明建设和群众生活的诸多方面。一些提案质量较高,既为政府决策和改进工作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反映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如近几年委员们提出的“日报早投”、“公交优先”、“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保护古旧书业”、“建立王府井古人类博物馆”、“加快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提案,均受到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提案的办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8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专门颁布了关于办理政协委员提案的第9号令,1998年又制定了办理民主党派提案的程序,使办理工作有章可循,办理周期由半年缩短为3个月,特别是一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提案得到圆满的解决,见到实效,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群众的称赞。
    六、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经常化、制度化。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加强政协自身的组织建设,逐步使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经常化。”北京市政协于1989年7月增加了专门工作委员会,由副主席担任各委员会的主任,并制定了专门工作委员会工作简则。90年代以后,专委会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加强,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界别的设置上增加了经济界。各专委会积极组织各类参政议政活动。据统计,五年中各专门委员会共组织各类活动2874次,约有5万余人次参加,按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2.3次,约有40人次参加。充分体现了专委会在发挥各界委员积极性,实现政协工作经常化方面的基础作用。中共十四大之后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1993年新修订的政协章程确定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为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1989年制定了《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暂行规定》,1995年修改为《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就协商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程序做出规定,中共北京市委转发了此项规定,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通知》。之后,修订了《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制定了《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政协北京市委员会专门委员会通则》、《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关于加强与区县政协联系的意见》,还制定了《市政协调查研究工作的暂行规定》、《市政协信息工作的暂行办法》等12项工作制度,使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
    七、认真反映社情民意,发挥民主渠道作用。市政协恢复工作以来,一直重视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1977年到1987年间共收到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来信3000余件,接待来访1000余人次。对于来信中反映的各类问题,都及时转请有关单位研究处理。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增强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后,始终把反映社情民意作为基础工作来抓,1988年5月正式创办《诤友》,作为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反映委员意见和社情民意的刊物。委员们在各种会议和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政协《简报》、《诤友》等向领导机关反映。七届委员会以来,共出《诤友》1300余期,60%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市委市政府和全国政协所采用。《诤友》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中央及领导作出批示的达百余次。如建议迅速解决密云水库移民问题,受到李鹏总理、邹家华副总理的关注;关于“疫粮”的处理问题,得到朱镕基副总理的批示,使这些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各专委会通过组织视察、调查、考察、座谈等形式听取各界委员和各民主党派以及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整理成“专报”,送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据统计,仅八届委员会的五年中,报送的报告共63件,如“搞好基础薄弱校建设”、“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少数民族教育”、“为困难职工解困”、“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科技进步”、“发展体育产业”等问题,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八、不断开拓,加强民主监督。五届、六届委员会时,主要是利用提案、视察工作、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民主监督。后逐步发展为以多种形式进行民主监督。一是组织委员进行专项考察评议。1993年,组织200多位委员深入本市政法、工商、房管、教育系统,根据中纪委二次会议精神,考察评议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情况,常务委员会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反腐败斗争,推进廉政建设的决议》。在1996年全市开展的“严打”斗争中,对朝阳公安分局进行了考察评议。二是发挥特约工作人员的作用。150余位委员被政府有关部门聘为特约工作人员,直接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检查活动,参与了财税物价大检查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在扫黄打非活动、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和出租汽车管理等专项监督中发挥了作用。三是对法律执行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对《劳动法》、《预算法》、《义务教育法》、《食品卫生法》等几十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组织委员进行视察,听取情况介绍,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了依法治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座谈对话。每年在全体委员会议期间和年终总结之际,组织专题座谈会,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到会听取意见,委员们对本市的工作坦诚提出批评建议,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五是开展政务咨询活动。为促进提案和建议案的办理和落实,每半年组织一次政府政务咨询活动,委员直接同政府委办局的负责同志当面交谈,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六是开展舆论导向评议工作。于1994年成立了舆论导向评议小组,并建立制度,每个季度对报刊、图书、电视、广播等媒体的舆论导向进行评议。评议中,中宣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领导到会听取意见。七是成立财政预算协商监督小组。1995年“陈王事件”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于1996年初成立了北京市政协财政预算协商监督小组,不定期听取财政局、市计委等单位情况汇报,然后进行专项讨论,提出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9年根据各界委员和广大市民对本市大气污染状况十分关注的情况,成立了环保监督小组,对本市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监督。
    九、广泛开展联谊活动,为祖国和平统一贡献力量。团结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祖国和平统一贡献力量,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完成这项工作,1978年7月,成立对台宣传组,向各界爱国人士介绍台湾情况和我国对台工作方针。1979年元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告台湾同胞书》,对台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0年1月成立了对台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对台《工作简则》和《工作计划》,组织报告会、座谈会、电话会,动员各界人士撰写稿件对外发稿,使对台宣传工作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1980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的九条方针,本会委员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热烈响应,大家为和平统一祖国出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专门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贯彻九条方针的措施。对内,开展与各方面人士经常性的联络活动。并开展调查研究,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台胞、台属的政策。帮助台胞、台属寻找亲友,解决一些困难。对外,加强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开始主动接待来京探亲、旅游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介绍祖国情况,鼓励他们为祖国统一和四化建设出力。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来访者显著增多,联系面不断扩大,祖国统一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的联系。文史资料开始向海外征稿。《北京政协》会刊也开始注意刊登介绍“三胞”和外籍华人的文章。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本市建设事业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做一些“穿针引线”工作。针对台湾当局放宽来大陆探亲政策,从台湾回大陆探亲访友的多了,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和委员认真做好接待工作。并同上海市、天津市政协共同发起沿海省市政协海外联谊工作研讨会,至今已召开十余次会议,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促进了工作的开展。1995年1月,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对台工作的八条指导方针。结合讲话精神,常务委员会连续两年举办对台工作政策理论研讨会,加深委员对中央对台政策的理解。与此同时,市政协还增加了特别邀请的港澳人士为政协委员。1988年1月,政协北京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安排了3名香港委员,到八届委员会已发展到26名。为迎接香港回归,举办了一系列报告会、座谈会及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迎回归、庆回归活动,有3位香港委员被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为香港顺利回归和特区政府的成立作出了贡献。香港回归后,利用政协委员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海外关系,团结、吸引广大侨胞、台胞和港澳同胞为支援祖国四化建设出力。为他们投资办事与有关单位挂钩,促成了若干转口、外销贸易、合资、办企业等项目。据统计,仅七届委员会期间就牵线搭桥700多项,促成对外贸易11项、文化科技交流10余次、合资企业17家,八届、九届委员会以来,把引进外资与支援本市山区建设、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在山区贫困乡建设了十所小学和医院。为首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协组织中的作用。一是组织上予以保证。在政协的副主席、常委、副秘书长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民主党派成员,各专门委员会都有民主党派成员担任主任或副主任,从组织上保证了民主党派在政协发挥作用。二是在各种例会上安排各民主党派代表发言;高度重视民主党派提案。每次全会前,先向各民主党派征集发言稿;提案委员会先行征集党派提案。提出提案后,及时进行研究,政协领导亲自批送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三是民主党派和市工商联根据各自的优势,与市政协有关专委会建立了比较固定的合作关系,进行联合调研,组织参政议政活动。四是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推荐政协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特约工作人员,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五是建立议政座谈会制度,定期召开议政座谈会,请市委、市政府领导通报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民族宗教界负责人参加,沟通情况,发表意见,为民主党派提供参政议政的场所。
    十一、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北京市政协的外交活动是从1980年开始的。1980年10月,首次接待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民主和团结阵线代表团的来访。七届委员会时接待了来京访问的土耳其、朝鲜、老挝等国友好代表团。八届委员会时在开展人民外交方面有新的突破,在市有关部门的统筹安排下,由政协组团访问了美国、俄罗斯、南斯拉夫、土耳其、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澳大利亚、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等十几个国家,增进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好联系。并先后接待了英国议会访华团、越南祖国阵线代表团、老挝爱国阵线代表团和俄罗斯老战士代表团等42个外国代表团,增进了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扩大了人民政协的影响。
    十二、加强与区县政协的联系和指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1月至1981年1月,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大兴、通县、顺义、密云九区县政协先后恢复活动,召开了会议。1980年底至1981年初,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房山五区县新建立了政协组织。1984年6月间,平谷、怀柔、昌平、延庆四个县也陆续建立了政协组织,至此,全市18个区县全部建立了政协。1987年1月,房山区政协由房山、燕山区合并组成。1997年9月通县撤县换区,改为通州区政协。1998年12月顺义县撤县换区,改为顺义区政协。
    1999年区县政协换届后,18个区县政协共有委员3813名,他们活跃在全市各区县的各条战线,每年如期召开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讨论本地区的一些重大问题,组织委员开展调查研究、视察、参观等。由于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充分发挥人才聚集的优势,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团结各界人士,为各区县的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6年,北京市政协为加强对区县政协工作的指导,成立了北京市政协区县政协指导委员会(后改名为北京市政协区县政协联络委员会)。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市政协与区县政协的联系和沟通,也为推动区县政协工作的开展,并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提供了条件。
    1998年初,北京市政协九届委员会组建时,18个区县政协的主席、区县党委的统战部部长均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