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委员会篇

睦邻合作造福后代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2-09-10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三十年前,两国老一辈政治家高瞻远瞩,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中日邦交正常化和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也为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三十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日关系经历了困境和考验,友好合作的主流始终得到保持。在新的世纪,如何使中日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为后人造福,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新贡献,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回顾和总结中日关系发展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为新的契机,推动新世纪友好合作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一、三十年的成就1972年7月,田中角荣当选日本首相后,在大平正芳外相、中曾根康弘通产大臣、国务大臣三木武夫等大多数阁僚的全力支持下,向新闻界宣布“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我要认真处理这一问题”,并毅然决定亲自率团访华。周恩来总理得知后,隔海回应表示欢迎。1972年9月25日,田中首相到达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欢迎。双方于9月29日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当天宣布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在联合声明中,日方表示痛感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并表示深刻反省,充分理解和尊重中方关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中国政府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长远友好,宣布放弃对日战争索赔的要求;两国确定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中日联合声明》得到了两国人民的衷心拥护。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与福田赳夫首相互换了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使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992年10月,日本天皇和皇后陛下访问了中国,向中国人民表达了永远友好的愿望,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的1998年,江泽民主席作为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日,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确定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为新世纪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上述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为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三十年来,两国之间还签订了航空、海运、渔业、文化、科技、环保等多项实务协定。
    不断增强的经济贸易合作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1972年中日建交时双方的贸易额仅为11亿美元,2001年达到近880亿美元,增长了80倍,近期可望突破1000亿美元。日本连续9年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到中国投资企业已达22400多家,协议金额为441亿美元。中国在日企业也有五百多家。日本在中国的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推进中日经贸合作,传播了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爱护。这些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效益是好的。
    恢复邦交后,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四批日元贷款,累计金额2.7万亿日元。此外,日本政府还向中国提供了1100多亿日元的无偿援助。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以及环境保护、教育、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日本平均每年有六万人次各行业专家在中国工作。特别令中国人敬佩的是许多日本退休老人,响应花甲协会的号召,以己之长帮助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培养人才。他们中有年逾九旬的沙漠专家远山正瑛教授,长期坚持在内蒙古恩格贝地区指导沙漠绿化,还有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专家原正市先生等等。他们的渊博知识和热心中日友好、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第二年,天津与神户缔结成第一对友城关系,也是中国对外结好的第一对。迄今中日友城总数已达217对,位居中国对外友城结好之首。友好城市交流是中日地方政府和民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为广大人民之间交朋友、开办合作事业开辟了广阔的通道,对中国地方省市,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双方人员往来逐年增加。1972年仅有9000人次,2001年达到近300万人次以上的水平,是1972年的300多倍。常住日本的中国人有33万。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中国学习的日本留学生有15000多人,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达26000多人。近几年,中国每年赴日进行商务、探亲、学习、旅游的人员近60万。2000年日本政府决定开放对中国公民团体赴日旅游,人员往来迅速增长。同年五月,5000人大型文化观光交流团来访,在北京举行盛大交流活动,江泽民主席亲自会见并发表重要讲话。今年五月份,中国自费旅游者5000余人访日又一次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下半年,日方有关单位将组织万名日本各界人士来华进行参观访问,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这些数字说明,我们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是两国友好关系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民间交流是两国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根基,社会各界有热切的愿望和传统。以民促官,官民并进,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中少有的。在纪念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的“掘井人”。他们不顾风险、不辞辛劳,往来奔波于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之间,有的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们。正是两国先贤们的执著追求、忘我奉献和孜孜不倦的行动,培育和开创了两国关系史新的一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战胜困难。现在,中日两国的民间团体之间已经建立了像中日民间人士会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日友好交流会议等交流机制,为保证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怀念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和发展中日关系作出贡献的两国先贤们。
    二、中国的国情两国人民正确了解彼此国情十分重要,这有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过去五十年,中国人民在老一代革命家的领导下,在风雨曲折中艰苦奋斗,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近二十年,在邓小平先生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人民生活有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大大减少。
    民以食为天。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怕饥荒。战乱、天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时有发生。
    所以“吃饭了没有”成为很多农村的见面问候语。近20年来,主要是政策正确,加上科技界的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过去20年人口增长了2.7亿,但人均产量粮食从70年代的200公斤提高到2000年的400公斤。同一时期人均肉食品供应从9.5公斤提高到50公斤,水产从3公斤提高到34公斤,水果从7公斤提高到48公斤。由于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人口期望寿命从1975年的67岁提高到目前的71岁。过去20年,中国经济平均年增长8%以上。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11592亿美元),人均7543元(911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4倍多。进出口贸易也迅猛增长,2001年达到5097亿美元,比1980年380亿美元增长了12倍。今年7月,政府公布,中国外汇储备为2465亿美元。所有这些数字和人们的亲身感受都使人感到高兴。
    还有一巨大成就是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20世纪初中国人口为4.5亿,到2000年为12.7亿。中国人口在20世纪增长了3倍,使所有政治家、科学家们感到担心。如果中国人口真的发生“大爆炸”,再增加两倍、四倍达到20亿、40亿,那么所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设想都将成为泡影。过去20年来,在科学界的推动下,政府决心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尽管中国人有理由为过去的成就感到高兴,但是,还没有资格骄傲。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比欧洲晚了200多年,比日本晚了100多年。占70%以上的农村人口仍在大量使用手工劳动,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还很低。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911美元,是日本的1/40,美国的1/35,中等发达国家的1/20。由于人口基数大,即使今后持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需要20年左右才能达到人均3000美元。要赶上日本、美国的一半,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现在,全国人民的共识是,中国人不能骄傲,要继续艰苦奋斗,向发达国家学习。对外睦邻善远,不搞对抗。争取用50年的时间,把人民生活提高到体面的水平。近20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坚持这个方针。互谅互让地与周边国家划清了国界,努力与所有邻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也重视发展与美国、欧洲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处理分歧,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争取持久和平,使中国人民能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向现代社会迈进。这就是中国将长期坚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
    近来又有人散布“中国威胁论”,全然是无稽之言。中国人的理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论语”)。历史证明凡是对外侵略都没有好结局,21世纪不会变化,这是“以史为鉴”。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中,中国人已达成共识,历代领导人都多次向全世界宣布,即使将来强大了,也永不称霸。21世纪中国中心的、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后代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三、兼相爱,交相利,共同发展近年来中国人到日本访问者日益增多,特别是2000年对中国开放旅游以来,大批平民百姓到日本观光。日本的经济实力,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城乡的现代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给他们以深刻印象。人们最敬佩的是日本的制造业,从大型机械到家用电器,从传统工业到高技术产业都做得很好,在世界市场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扬。尽管近几年日本经济增长低迷,但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第二,人均37800美元(2000年),位于发达国家前列。
    从1894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50多年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致使中国军民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以上。二战后人们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心情是很自然的。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定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重申了联合声明中各项原则,以国家条约形式铭文于青史,成为两国行为准则。
    1992年10月23日,日本天皇陛下和皇后陛下访华,天皇陛下向中国人民发表了讲话,他说:“在两国关系悠久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我国给中国国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幸时期。我对此深感痛心。战争结束后,我国国民基于不再重演这种战争的深刻反省,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和平国家的道路,并开始了国家的复兴。从此,我国专心致力于建立与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在同日本的关系上,通过两国前辈们等许多人士的热情努力,建立了要永誓和平友好的关系,两国在广泛领域交流正在不断加深。我对两国国民关系取得了这样的发展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衷心希望这种良好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成为不可动摇的关系。”1995年,村山富市总理大臣发表了战败50周年讲话,代表日本政府表示日本“由于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和痛苦”,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日本要汲取历史教训,永不重演过去的错误。这些郑重表态表明了日本绝大多数人民和平发展的决心和保持中日长久友好的愿望。至于有人迷梦和散布复活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言论,那是受到日本绝大多数人民反对的极少数极端右翼分子的恶行,是对日本人民和平理念的污辱。中国一贯主张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发展中日关系,也愿意看到日本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希望日本正确对待历史,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周边近邻。这不仅符合日本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工业化建设高潮正在到来。今后10年,中国希望把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需要进口3万亿美元的装备和物资。中国将成为亚洲的巨大市场,首先受益的是近邻。中国对日本的工业界、商业界、科技界都有巨大的需求和合作愿望,合作和贸易的规模将继续扩大。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和贸易也必然成为推动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经济学家称之为互补互惠的中日关系。
    “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公元前468—前376)是东方文明的传统美德。这应该在中日关系上实现。邓小平先生和中曾根前首相谈话时(1984年3月15日)说过:“要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角度来考虑、来发展。第一步放到21世纪,还要发展到22世纪、23世纪,要永远友好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将重新成为今后数百年中日关系的行为规范。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共同愿望一定会实现。
    四、欢迎全球化时代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全球化”这个双刃剑表示疑虑时,中国人却伸出双臂欢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理由有如下几点。
    首先,生产能力决定一切,科技又决定着生产能力。知识就是力量。今天的科技是人类智慧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荟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每个民族都为此做出过贡献,人人都有权享受她的恩惠。今天的“全球化”有助于科技知识的高速扩散传播,这对每一国家是难得的良机,是福音,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大潮流。
    第二,中国近20年来经济增长很快,科技进步较快,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其中开放政策起了关键作用。开放使国家进步,封闭导致全民族落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与外界交换能量。资金就是能量。过去2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近4000亿美元,近几年每年都在400亿美元以上,这是能量输入。2001年外贸5097亿美元,进出口各半。这是与外界能量、物质、产品的交换。到2001年底外商在华投资企业39万个,合同投入资金7459亿美元,到位资金3954亿美元,就业人员2000万。2001年对中国内地投资港、澳特别行政区占第一位,美国第二,日本第三,欧盟第四。
    第三,由于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大爆发,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时间变快,距离缩短。全世界已被编织成紧密相联的大系统,没有哪个国家可能置之度外。知识、信息、资金、产品和服务的大流通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日两国在经贸等领域的合作将进入一个前景更加广阔的新时代。前不久,日本发表的《2002年度通商白皮书》指出要加强同经济发展速度快的东亚地区的合作。主张充分利用地理接近的优势,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并作为经济区而共同发展。东亚经济发展了,地区安全加强了,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将会做出更大贡献。中日两国是本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对推进东亚经济发展负有责任,在加强地区合作方面大有可为。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先人们互相学习,友好相处绵续了两千多春秋。秦汉时期(前306—公元220)邦交已载青史。隋、唐时代的遣隋使、遣唐使、学问僧与中国先贤情甚手足,以兄弟师长相待。唐诗人韦庄挥泪,《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已成千古佳句: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李白《哭晁卿衡》(阿倍仲麻吕):
    日本晁卿辞故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鉴真东渡,玄宗赋诗,嵯峨渔歌,丹波《医心》,加藤陶烧,千年绵延,亲朋不辍。近代中日之间曾出现过一段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幸历史。但当黑暗过后,有更多志士仁人为两国修好呕心沥血,奔走呼号。鲁迅先生曾经预言:“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巩固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是两国人民及其后代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之所在,也有利于亚洲及世界和平。只要我们在《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文件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兼相爱,交相利,共同奋斗,新世纪的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一定能共创新世纪美好的未来。
    (选自《中国政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