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委员会篇

在经济社会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年会上的发言 (瑞士日内瓦)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4-05-27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尊敬的戴尔马涅主席,女士们,先生们:
    有机会率中国经济社会研究会代表团来到风景如画的日内瓦,出席经社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年会,和大家相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很有意义。首先向在座的各位致以良好的祝愿!
    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化社会影响问题世界委员会”报告向公民社会征求意见,这一做法值得赞赏。中国经济社会研究会和我本人原则上同意“报告”的基本观点和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是在综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各国的实践经验、研究各国遇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推动全球化沿着公平、正义、均衡、有序的方向发展,对于推进全球化进程而言,是富有建设性的。我和我的同事对国际劳工组织就此付出的努力深表敬意。
    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讨论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热门话题之一。全球化启动了一个正在影响着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过程,更加开放的政策和高新技术的支持,创造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联系的世界,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全球化也是一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双刃剑”,它既可以为生活在各国的人们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减少全球的贫困和实现一个繁荣、公正、和平、文明的新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加剧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甚至使富者恒富、贫者恒贫,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我们认为,全球化应该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旗帜,一切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都应当平等地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只有遵循平等协商、友好合作的民主精神,才能有效地扩大各国的共识。我们认为,全球化的过程应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过程。处于优势的发达国家应利用全球化的动力,通过切实的政策和措施,在自身获得更好发展的同时,努力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获益,而不应坐视其孤立无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要主动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在主动参与合作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我们认为,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各国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尊重各国人民的首创精神,关注各国人民的生存境遇,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认为,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该制订和遵循公平的市场规则,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充分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还认为,应该尊重并且支持和赞赏各国人民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具有各自发展特色的道路,尊重各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不同发展模式、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赞同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对情况千差万别的国家只能提出普遍性的原则和指导性的目标,以便每个国家按着自己的需要和特定条件去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如“报告”所言,“一个更好的世界是可能出现的”。
    女士们、先生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伟大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十六世纪以后逐渐衰落了,19世纪中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那以后,不甘屈辱的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发展创立了重要的制度条件,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先生倡导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家可以从下面的一组数据对比中感受到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979年为1473亿美元,2003年达到140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贸易总额1979年为206亿美元,2003年达到8512亿美元;外汇储备1979年为1.67亿美元,2003年达4033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1979年为2.5亿,现在则减少到2900万人左右;1979年前,中国没有高速公路,现在则有29000公里。像这样反映中国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的数据还可列举很多。
    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作为这个过程的实践者、亲历者,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各项工作中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发展中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二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关心大多数人的利益;四是,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五是,坚持对外开放、扩大交往、加强联系,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持续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困难,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加以解决。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加均衡协调的发展,中国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其基本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重视公民的劳动权,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公民的劳动权利是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条件。没有劳动权,生存权利就没有保障。就业是享有劳动权的直接体现。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人口众多、经济还欠发达的中国就业始终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为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各类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新增就业目标责任制,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还通过各种方法对求职人员进行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2003年新增就业岗位859万个。中国政府还十分重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全国已制定29类、1682项有关法规和规章。有关国家安全卫生标准452项,设立劳动监察机构2700多个。加强了劳动保障制度的建设,特别注重保护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劳工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考察学习一些国家好的做法,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也引起了国际劳动社会的广泛重视。双方的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女士们、先生们:1999年,中国全国政协加入国际协会,成为正式会员。2001年7月2日中国经济社会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同年7月6日,正式加入经社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并当选为管理委员会成员。中国经济社会研究会是隶属于中国全国政协的第一个综合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为便于与全国政协的工作相衔接,理事中大部分为全国政协委员,同时参照各国经社理事会成员组成,增加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各类企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等方面的负责人。第二届理事会共有理事143人,常务理事72人。新当选的理事中有十届全国政协委员52人,专家学者20人,企业负责人12人,有关部门负责人11人。本届设会长1人、副会长14人、顾问1人。研究会的执行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下设经济、社会、环境、教育科学、文化、外事等6个事务委员会。通过发挥研究、咨询、协调、服务作用,对内致力于团结联合经济社会各界对国家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意见建议,提供咨询和信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在国际活动中,致力于推动与经济社会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及其成员组织、各国经济社会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广泛对话与交流,促进世界各经济、社会伙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为世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经济社会研究会成立以来,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相关组织的活动,我们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我们正在申办2007年经济社会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的第10次国际会议,希望给大家一个共同相聚在东方文明古国的机会。届时,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生机蓬勃的中国、一个热情好客的中国将张开友谊的臂膀迎接各位的光临!
    谢谢大家!
                                                (选自《人民政协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