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香港应合作发展新装备制造业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9-08-20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无疑需要各方合力进行建设。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点。各种信息表明,未来20年是我国新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内地传统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技术还比较落后,发展新装备制造业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我国还是一个资金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经贸中心和信息中心的香港正处于第三次经济转型,探寻经济发展出路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人认为,香港若与内地联手发展新装备制造业,加强投融资、高新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将能提高合作各方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为香港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也为内地企业和庞大劳动大军创造无穷的机会。为此,特提出三点建议:
一、内地设备2/3依赖进口的现象亟须改变中共在十五大就提出了“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国民经济资讯化”的任务。近300年的世界历史告诫我们,西方工业发达大国都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并且因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而成为工业化强国,而新装备制造业是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或延伸,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家安全提供装备的重任。
据统计,我国的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8043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内地的制造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尚不高,市场竞争实力不强。近三年来,内地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许多设备约2/3仍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装备的100%、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都是进口产品,这种局面亟须改变。
二、内地与香港合作发展新装备制造业,可促进和改善两地就业情况由于我国现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下岗失业群体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显得十分严峻。因此,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也是事关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香港正处于第三次经济转型,亦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难题。从香港的经济发展史来看,制造业对香港的劳工就业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有着莫大的关系。
应该看到,外商投资内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内地已开业投产的18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从业人员超过了210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口约10%。显而易见,内地与香港两地若能尽快合作发展新装备制造业,必将带动起相关行业的发展,亦能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两地的失业问题。因此,无论从增强两地整体经济实力方面,还是从为百万劳动大军的福祉考虑,两地合作发展新装备制造业实在是势在必行。两地政府应将扶持和发展新装备制造业提升到较高的战略地位上来。
三、建议由中央设立领导机构,协调两地合作发展新装备制造业我国的人才储备丰富,人力资源庞大,又是一个资源大国,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特别是在造船、航空、钢铁、石化、煤炭等领域的发展历史悠久。因此,我国不仅可以成为制造大国,同时也是新装备制造业的大市场。目前,香港的高新技术产业凤毛麟角,但香港资金雄厚、信息灵通,有健全的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机制和经验。而且,香港是个高度开放的自由港,与世界各地紧密联系,可加强对包括新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国际科技前沿态势的识别与响应能力。香港的企业管理也早已同世界接轨,国际市场网络及其资讯颇为发达。因此,两地合作发展新装备制造业,将促进两地的投融资、高新技术等各方面的合作,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合作各方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资金纷纷进入内地抢滩,其中制造业最为突出,尤其是新装备制造业等资本规模行业备受青睐。目前,有100多家跨国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参与中国新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与合作,将海外技术和资本流向中国新装备制造业,他们看中的就是我国新装备制造业的“人才”与“市场”。因此,建议中央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内地与香港两地的工业体制调整,建立健全稳定有序的金融市场,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失时机地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促进两地的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加快新装备制造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