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粤赣湘边扩展 建立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9-08-20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港两地原为一家,合作从未间断。由于历史的隔阂,两地的了解和感情联系深受损害。香港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是以内地为基础的,过去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造成大量资金人才流入;进出口、房地产、工业的发展,无不与内地有关,没有祖国就没有香港,香港市民必须认识这种骨肉相连的关系,并且应该认识和肯定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为香港繁荣所做出的贡献。现在国家的经济结构重新整合,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起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是外国势力集团以香港为平台吸纳内地人才、资金、资源;现在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市场日渐繁荣,生产的商品从低级到高级,品种多样,服务业显著改善,资讯、科技研发与产业紧密结合,有突出成果,公路网络、海港、空港组成一个立体快速联动网络。特别是香港回归之后,香港必须站在平等、互利、互助的立场上,重新认识自己背靠珠江三角洲、背靠大陆的关系,重新认识香港几万企业北上之后面临的新形势。
广东近年无论在财税收入、出入口贸易、存款等方面一直处于全国各省市的前列。珠江三角洲与港澳相依相靠,有广州市、深圳、东莞、中山、珠海、佛山、江门、肇庆……一串繁荣发达的城市,地理条件是非常有利的,其声势力量不逊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的城市,可惜有些人忽视身边异常有利的条件,没有采取有力合作的措施,错失乘势发展的机会,对此不能不为之叹息。珠江三角洲与港澳想进一步求合作,不得不讲“大珠江三角洲”。总之,粤港澳必须结合才有出路,才能大发展。问题是,这种紧靠和合作已经多年,要真正做到相得益彰,取长补短,互相支持,还要花大力气。
珠江三角洲只有8000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十分有限,现在应该把眼光放到广东的腹地、湖南、江西、广西、贵州。
在这一设想下,我在粤赣湘山区投资水电站、搞文教扶贫等,已有十年。当地人称之为“红三角”的这个经济圈,有8万平方公里优质土地,等于珠江三角洲10倍的面积,而且传统经济资源丰富,新兴旅游资源更丰富。山区人的禀赋也是一等的。过去经济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闭塞。现在情况已经大变,从广州去红三角主要地区,三五个小时便可到达。想起改革开放初期,我从香港去广州的番禺南沙,还要走两天呢。
今天,我在“大珠江三角洲”一片议论声中走入五岭贫困山区,一如当年在深珠特区热气腾腾时我进入无路可走的番禺“窝底地”南沙一样,也许一时不易为人理解,但我想,红三角经济圈如果真能形成,应该有几个可称重大意义的方面:
一是为大珠江三角洲寻找实在而有发展潜力的大腹地。以GDP计,广东经济总量历年占全国比重高达10%~12%,其中70%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但现在,大珠江三角洲必须向纵深腹地发展。为此,我投资开发的珠江虎门海峡两岸的小南沙愿作为一个码头、平台、视窗和基地,使珠三角与红三角可以相互搭引,更可为将来发展华南经济圈的起步奠下基础。
二是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共同发展。这不仅是一个“革命理想”问题,也是邓小平、江泽民谆谆嘱咐的期望,而且也是大家求发展的实际问题。红三角是老区,是新中国创始地,不要说红三角地区为新中国诞生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生命,即便我们就事论事,如果广东真是“三面死火”,中间的“花”又能开多久?如果中国新一轮现代化努力在山区未能成功,大珠江三角洲又能走出几步远?三是尝试冲击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你封我锁的弊端。国内现行行政体制,大部分还是千百年来封建割据时期形成的,当时自然有当时的根据,但现在就往往变成发展障碍。五岭地区,文化历史同根同源,经济形态亦基本一样,却人为地分成三块,边界纠纷长年不断,合作之说更是免谈。粤港通关都要搞“两地一检”了,欧洲各国人民彼此过境已经不用办理手续,而在粤赣边境不过十几米长一个小小的梅关,所涉者只是蝇头小利,居然要在两地征收出入费,十几年协调不过来,还要谈什么合作项目?五岭细浪翻腾了几千年,为脱贫的革命也闹了半个多世纪,时至今天,当地许多农村还是田园依旧,却风光少见。许多农民还处在贫困或刚刚起步要走出贫困的环境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跟这种分隔有关。革命老区当年因贫穷而奋起闹革命,怎会建国后至今仍然贫穷?这种行政区划体制封闭的弊端,全国到处都有。越是旅游胜地、资源宝地,争得越厉害。
阻隔导致贫穷。贫穷其实主要是一种观念病。如果这种观念病潜入一种体制中,便是后患无穷了。南沙原就因为受阻隔而比粤北山区更穷。我所指不仅是交通闭塞阻隔,更重要的是观念阻隔。一旦改革开放,观念一变,南沙的发展何止一日千里!红三角如果能够带头消除行政区划体制中的观念阻隔病,就有可能成为一次新的长征出发地。
四是民间力量的发动。霍英东基金会是个非牟利民间组织。由我会出面邀请分处粤赣湘的韶关、赣州、郴州三市政府到江西大余县府聚首,商讨组织红三角经济圈并跟南沙合作,正式成立“联谊会”,以推进三地经济发展。这种以民间组织策动多地政府,试图构建一个经济实体的做法,是否合适,能否成功,是很难说的。但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成功的各国,主要是依靠民间企业力量,最先返回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就是民间企业。今天国内私企力量亦已超过全国一半的界线,取得重要成果。但国内私企之“长不大”和没有策划力,众所周知,政府必须在这方面再下功夫大力支持。正因此我才敢冒不韪之名,去策划红三角经济圈的尝试。
五是改革开放的深层探索。我想,这不是一篇短小发言可以讲解的。我只是想提醒一下,二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在广东的实践,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珠江三角洲的繁荣进步,完全是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走出来的,先富起来的地方有责任支持内陆山区建设成为文明、昌盛、发达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