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是建言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9-08-20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政治文明历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统一体,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协调地向前发展。我们党过去虽然未明确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但始终没有放松过政治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改进政府职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要求,都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中共十六大第一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写入党的工作报告,并且将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涵,而且也使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内容更加规范全面。
  人民政协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相伴相依。可以说,人民政协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在过去的50多年里,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它应该也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创造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多党合作制度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多党合作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各民主党派在与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中不断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才能同心协力地把共同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切实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为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开展政治协商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充分体现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统一各界人士的认识,引导、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围绕大目标,实现大联合,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最大限度地体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增进两面旗帜下的大团结、大联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团结是国运昌隆、民族振兴的保证。一个动荡的社会,决无政治文明可言。只有稳定的社会、团结的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才会有真正的政治文明。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政治文明建设中,一方面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促进祖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紧密团结,充分发挥联系面广、影响力大、上通下达、渠道畅通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反映民情,把当前社会中带普遍性、预警性的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等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协助党政部门做好疏通关系、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凝聚人心的工作,努力创造和维护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另一方面,要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实现民族振兴共同意志的基础上,实现祖国大陆同胞与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各级党委政府应为政协实现这两大团结提供条件,重视发挥政协作为党联系各界的渠道和纽带作用,对人民政协反映各界人士的提案、意见、建议和社情民意等应及时认真办理;积极支持政协开展海外联谊、对外交往和合作交流等活动,使人民政协的统战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
  三、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履行职能,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民政协以协商讨论和批评建议为主要方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充分反映了各阶层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参与国事决策、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特点。应该说,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人民政协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对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的规范和程序,人民政协的这种民主行为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多年来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协虽然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正视、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各级党委应按照中共十六大报告要求,“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从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民政协这一我国特有的民主政治形式的重要作用,把开展政治协商、接受民主监督作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人民政协要积极进取,充分发挥政治舞台的作用,主动开展工作。通过规范有序的政治协商、形式多样的民主监督,为各族各界人士提供更为直接、更为广泛的参政议政场所和机会,让各阶层群众都能够得到应该享有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参与权、重大情况的知情权、重要场合的发言权,使议政的对象更加广泛,议政的形式更加多样,议政的内容更加丰富,议政的环境更加宽松。通过广纳民意、广集民智,为党委、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使党委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使政府的施政行为更加贴近大众,贴近实际。
  四、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努力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组织的形象、地位、作用、影响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和水平。因此,人民政协必须更加重视自身建设,努力加强和改进工作,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按照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在保持和发扬人民政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研究政协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履行职能的各项制度。对已有的制度和规定,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尽快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和程序,某些地区政协工作中存在的形式化、表面化和走过场等问题要逐步改变,使人民政协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