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城市失业群体管理体系的建议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9-08-20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目前,在有些地方,城市失业群体的困难程度加大,部分失业人员思想负担加重,对克服困难信心不足。我们既要努力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也要抓好失业期间的管理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随着社会不断变化,现在部分失业人员面临多方面的生活困难,思想状态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一是失业时间长、失落情绪大。相当一部分职工在过去五年下岗期间里,没有上过岗,靠打短工维持生存,有的是几次上岗,又几次下岗。生活的波折使他们心灰意冷,认为领导在动员下岗时描绘的前景诱人,而现实恰恰相反,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失落感;二是全家失业,抱怨情绪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下岗职工的后代到了就业年龄,有些孩子学业已满或从部队转业,同样也安置不了工作。夫妻双方又均未到退休年龄,在一个家庭中两代人同时失业现象,也比较多见。有的人对转变观念论调反感,认为抓再就业工程搞花架子多,抱怨政府不办实际事;三是缺乏医疗保障条件,少数人生活信心不足。有少数人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病不能及时治疗。现阶段又没有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治不起病的现象日益增多,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出现的想法是可想而知的。四是部分失业人员居住条件下降,心理不平衡。近五年来是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条件最快的时期,有部分人在动迁后,因缴纳不了补差款,只好租房或另寻简易房,居住条件反而不如以前。有的人认为社会不公平,制定政策时考虑富人的多、想穷人的时候少。五是部分失业人员家庭生活不和谐,思想情绪低落。有些人因长期找不到稳定的工作,生活面临许多困难,妻子理怨丈夫无能,跟着受穷;儿子嫌老子社会活动能力差,后人沾不上光。特别是30~50岁年龄段的人,有的是男方自暴自弃,女方失去信心不得不离婚;有的是女方不甘贫穷,扔下孩子弃家而去。家庭生活不稳定,产生了悲观情绪,有的人是破罐子破摔,走上了犯罪道路。
这些新情况、新的不安定因素,需要我们研究新的工作方法。目前,城市失业群体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进一步完善。首先是缺乏熟悉情况、懂政策的思想工作队伍。许多的失业人员报纸不经常看,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了解得不多。宣传工作老调子多、空话套话多,语言生硬,有些文章老百姓根本就看不懂。由于缺乏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失业人员有了思想疑问,得不到及时的正面解答。第二,社会资助缺乏通盘考虑。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对弱势群体给予了极大关注,资助活动比较频繁。大多数活动是救了急的,救助了特殊困难的人员,一般困难家庭直接体会不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由于没有统一部署,有时资助活动面狭窄,来到年节往往是同一户人家你送我也送,造成了新的苦乐不均。社会性资助、救助活动处于无序状态。第三,管理基础薄弱。现阶段多数城市的社区,承担了对失业人员的管理职能。社区管理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素质来看,远远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对失业人员的调查、统计,掌握动态、分析现状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运行机制。
我国城市存在部分失业人口将有一定的长期性,对城市失业群体的各项工作要做长远打算,应建立适应形势变化的管理体制,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中央、各省、市、自治区的党委应建立综合指导机构,就城市失业群体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提出工作要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视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综合工作机构,就开展思想工作、再就业、困难资助、加强基层机构建设等做出统一安排。
2.对城市失业群体工作,应采取思想教育、再就业、困难救助三位一体的方针。思想工作要制度化、经常化。近期要加强思想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各式各样认识问题,解除思想困惑,稳定思想情绪。
3.加强社区对失业人员的管理机构建设,明确业务范围,强化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城市失业群体管理工作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信息搜集、分析综合、提出对策等运行机制;充实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训练有素的专业干部队伍。
4.针对城市失业群体分布面广、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形成整体的管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