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是建言

加快防沙治沙力度 构筑京津风沙源生态屏障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9-08-20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朱基同志在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就此方面的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加快防沙治沙的力度,构筑京津风沙源生态屏障,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一个社会话题。结合山西的情况,我想谈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山西省生态环境及防沙治沙的基本情况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全省辖11个市(地)、119个市、县(区),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47.80万人。由于北邻毛乌素沙漠,缺乏天然屏障,风沙侵扰不断,加之长期过度垦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山西成为全国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测算,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约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9%。
  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7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69.4%;海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04万平方公里,占海河流域面积的68.3%。全省多年平均输沙量4.56亿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4,年平均输沙3000吨/平方公里,其中土石山区为1000至3000吨/平方公里,黄土丘陵区为5000至16000吨/平方公里。全省以晋西北的广大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年平均侵蚀量大于10000吨/平方公里,最高可达20000吨/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泥沙大量下泄,使31.2亿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库已淤积10.3亿立方米。特别是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呈逐年扩大趋势,2000年全省盐渍化面积达53.7万公顷,荒漠化面积80万公顷。土地盐渍、荒漠化导致的沙尘暴天气日趋严重,每年4至6月频繁发生。每年中6级以上大风日数达60天以上,8级以上大风日数达40天以上。每年春季地表土被风蚀0.5至1.2cm。特别是以大同、朔州为代表的沙化严重地区,“一年一场风,从冬刮到春”。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山西生态建设十分关注,把山西列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圈、首都水资源保护圈、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圈、三北防护林带等国家重点治理和建设的“三圈一带”规划之内。特别是近年来山西加快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步伐,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取得了不小成效。但“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二、造成山西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除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外,造成山西沙化蔓延的主要原因:一是草场过度载育,盲目引种。晋西北是我省优质的天然牧场,畜牧业收入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据调查,偏关、岢岚、神池三县平均养羊都在40万只以上,占领北京80%的羊肉市场。但各地都存在严重的草地过载现象,有的地区甚至超过每公顷育载量的2至3倍。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盲目引种,内蒙古为解决羊啃草根问题,已限量牧养鄂尔多斯绒山羊,对当地牧民实行每减一只,政府补助50元的政策,而偏、岢、神三县不仅未加限制,反而盲目引种5000只,大量进行人工繁殖。二是滥挖、滥采。传统的能源发展战略,助长了我省煤炭等地下资源的过度开采。目前,全省矿区面积达1.43万平方公里,受灾面积600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区1300平方公里,塌陷区520平方公里,40万亩水地沙化、旱化。滥挖、滥采还引发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伐,全省森林覆盖率比全国低2.2个百分点。三是水资源的无序利用。山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66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7%,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瓶颈。水资源的无序利用更令人担心,全省八大煤矿每年涌水5000多万吨,不能进行有效利用。城镇、农村使用水方面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能源、重工业、化工基地的不合理工程建设,也引发出一系列土地沙化问题,比如桑干河是我省北部的一条重要水系,由于神头电厂的建设,使得中下游地区水量锐减,怀仁县近万亩水地旱化、好地沙化。四是政策、机制制约。如山西煤炭水资源补偿费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国家生态补偿政策,治沙成果的市场化运作程序等都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明确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治沙的成效和积极性。
  三、构建京津风沙源生态屏障的对策和建议构建京津风沙源生态屏障,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延续子孙后代,关系京津安危的大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没有各级政府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难以奏效的。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搞好防沙治沙的区域性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近年来,我国治理土地沙化、优化环境的工作从单项、分散治理转向规模、综合治理,这是一个实质性进步。实践证明,单一措施不能防治沙化,也不能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由于各地的立地条件不尽相同,即使是纳入京津风沙源治理源的各个县份条件也各不相同,不用工程措施改变立地条件,单靠生物措施,草不能活,树难成林。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山、水、田、林、路也必须结合,以单一工程措施或单一生物措施来搞水土保持、优化生态,达不到预期目的。综合治理,要体现在规划上、规模上、措施上、效益上。
  第二,要积极探索防沙治沙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现在,要通过大规模的建设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关键的是要寻找有效的组织形式。山西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一是专业队治理。专业队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先进的技术装备,通过招标与政府建立责权利明确的合同关系,见树付钱,能够保证项目建设的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栽树不见树的问题。目前,全省有500多支近3万人的专业队伍,60%的防沙育林工程由他们完成。二是报账制。先干活后付酬,保证治理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工程,杜绝截流、挪用、浪费资金。我省世行贷款水保一期项目和汾河上游水保项目就是实行报账制和部分报账制,取得了很好效果。三是拍卖“四荒”。我省20世纪80年代初首创户包治理小流域,90年代试行拍卖“四荒”使用权,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全省农民、城镇职工和转产乡镇企业投资开发的积极性很高,承包购买500亩以上的大户有1676家,其中5000至10000亩的30家,万亩以上的16家。四是建设生态园区。近年来,山西结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积极建设生态园区,由北京林业大学为山西朔城区设计的金沙生态园,在原有荒滩、沙地上栽种树木近7万株,播种紫花苜蓿3000亩,“花草树木相配套,人文景观相结合”,昔日沙滩成为今日的旅游景观。现在,正在建设的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辖有28个县,其中有16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工程已经全面启动。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防沙治沙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深奥,不可捉摸,而是大量地散佚于人民群众之中。比如“防风是治沙的根本,防风要有墙,墙要成了片,片要连成带”,“石山区种灌木,风沙区压柠条,乔灌草相结合”,“方田把林网撑开,绿林共禾苗一色”,都是在我省北方农民群众中防沙治沙科学经验的总结,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建议全国政协组织委员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调研,加强总结分析,把群众的生动、新鲜经验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
  第四,尽快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山西个人承包小流域试点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种经济林的可得到直接收益,而种生态林的却都“守着银行”无钱花,不少承包户想转卖成果,但政府无钱收购,也没有活林木的转让市场。现在国家正着手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如果国家不全盘考虑的话,5至8年工作期满以后,将面临着一场暗藏的“砍树”、“返田”之风。国家虽出台了“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继承沙荒土地使用权”的优惠政策,在造林方面也沿用了“谁造谁有”的政策,但扎实配套的法律还不臻完善,给政策的落实带来很大难度。随着西部开发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跨地区、行业、所有制等不同方式、组织形式将投入新一轮开发之中,现有的土地使用政策、农业政策、林业政策的不完善,将不利于防沙治沙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国家对这些政策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以建立全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第五,改善投资体制,加大投资力度。山西是全国能源大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山西的财政收入不高,依靠地方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还有困难。山西水资源十分紧缺,防风治沙的难度很大。建议国家:一是在防沙治沙投资资金的使用上实行“重点省份,重点项目,重点扶持,特殊优惠”的政策;二是发行一定数量的国债资金,对能源枯竭型城市,特别是矿区、采空区的生态恢复进行资金扶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