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是建言

高度重视国家安全的基点———资源安全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9-08-20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资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支撑,必须高度重视。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最近提出的《矿产资源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版)报告,对我国资源状况作出了“未来20至30年内中国现有资源的供应将不可持续”的判断。报告指出,除煤炭以外,我国主要矿产资源都已告急。中国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可维持30年消费。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进口量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将达70%和50%。2012至2014年,中国将迎来2.4亿至2.6亿吨铁的消费高峰期,未来20年缺口将达30亿吨;2019至2023年,将迎来530万至680万吨铜的消费高峰期,未来20年缺口将达5000万至6000万吨;2022至2028年将迎来1300万吨铝的消费高峰期,未来20年的缺口将达1亿吨。
  国土资源部近期完成的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可供性论证,在未来10年需求预测上,虽与地质科学院的报告有较大差距,但其论证结果同样显示了我国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针对我国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点,应高度重视资源安全和资源战略问题。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政策,应充分考虑资源安全这个基点。
  二、加强资源战略研究。应建立国家级的资源战略研究的专门机构,把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中相关的研究所统一起来,支撑我国今后几十年的资源战略研究。
  三、加强地质勘探工作。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已发现的20多万个矿化点中,仅有两万多处进行过评估。目前国家投入地质勘探的费用严重不足,钻探工作量仅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3。矿产勘探的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产量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日益坐吃山空。依靠国家投入的前期勘探工作缺失,导致后期商业勘探无人愿冒高风险投入。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国家应大力增加对地质勘探的投入。
  四、改革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的分散化造成了市场管理的分散化,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考虑统一矿产资源的管理权。
  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发展洁净煤的利用,大力发展生物质汽油、柴油的生产和应用。
  六、大力推进国外资源的利用。今后十多年,是我国利用国际矿业市场的最佳时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依靠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增速,推动经济增速,完成工业化进程后,国际矿业市场低迷至今。而随着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占世界人口80%的国家开始新一轮工业化浪潮,10至15年后,国际矿产品价格将再度走高。我们应抓住最佳时机,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要特别重视对重要资源开发的参股控股。
  七、能源安全是我国资源安全中的首要问题,应引起特别的重视。我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对外石油依赖度不断上升。目前,我国进口石油的62%来自中东。中东局势的恶化,特别是考虑到美国将通过军事打击,推翻萨达姆政权,其实际目的在于控制和支配中东的石油资源。这将使我国经济受石油制约的可能性愈加明显。同时还应考虑,美国不断加大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构成对我国海上石油运输安全的隐患。基于上述情况,中国应将能源战略眼光扩及中亚和俄罗斯,作为预防中东石油危机的重要途径。我国应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加强与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及早加强对中亚和俄罗斯油气田的战略控股与经济影响。还应从更高的层次上考虑,就建立“中国—中亚—俄罗斯资源经济带”和“中国—南亚—东南亚资源经济带”的构想,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把握时机,加以推进。
  面对中亚,国家应把新疆问题放在一个更高的视野来运筹,置于一个更大范围来考虑,恰当调整对新疆的政策。考虑未来“中国因素”能有效地影响中亚地区,中国将与中亚各国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并销蚀掉滋生于中亚的新疆分裂势力,使新疆不仅成为地理上的边疆,还是“利益区域”意义上的“内地”。成为一个和谐“熔炉”。这不仅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更对于西部大开发乃至中国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