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是建言

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9-08-20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有22个,总人口63万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边疆地区,其中有13个是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这些民族政治上得到了翻身解放,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这些民族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人口少,环境相对封闭等原因,至今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面临诸多困难。国家民委对全国人口较少民族农村社区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相对聚居的行政村有587个,其中有22%的村没有通公路,11%的村没有通电,56%的村没有安全饮用水,54%的村没有卫生室,39%的村没有小学,30%的村不能接收电视节目,42%的村没有通电话,43%的村没有通邮。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特别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如何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入新世纪,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这项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的关心下,从2000年夏天开始,国家民委组织了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调研队伍,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被有关方面采纳。例如在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就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国家“十五”计划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任务提出来;国办专门下发文件(国办函[2001]44号),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对人口较少民族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照顾,促进其加快发展等等。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已经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有了良好开端,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从目前情况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较突出,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薄弱,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二是贫困面大,还有1/4左右的人口尚未解决温饱,一些民族呈整体贫困;已经解决温饱的大多处于低收入水平,生产生活条件还很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在一些深山区,地方病、传染病仍然危害着群众的健康和生命。三是各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作力度不够,收效不明显。四是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些特殊困难和问题,严重困扰一些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紧制定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近年来,一些省区政府,制定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用规划来推动工作,效果很好。目前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扶贫开发办正在制定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力争在“十五”期间解决人口较少民族的温饱问题。国家计划、财政、教育、交通、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也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或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帮扶措施及重点项目,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要紧密结合人口较少民族实际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项扶持政策。当前,要重点研究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项政策。各人口较少民族的自然、经济、社会状况千差万别,政策上不能搞“一刀切”,应当因族举措,对症下药。
  三、设立中央财政解决人口较少民族特殊困难专项资金。国办44号函下发后,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加大了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民族存在的一些特殊困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建议设立中央财政解决人口较少民族特殊困难专项资金,“十五”期间每年安排2亿元,重点解决西南边境地区茅草房问题,西北、西南及大兴安岭地区地方病、传染病问题,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问题等。
  四、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帮扶与合作,将大都市与深山老林、草原牧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共同发展。
  五、切实加强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的领导。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精心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把帮扶措施落实到基层。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