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工作的建议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9-08-20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实行政企分开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措施。实行政企分开以后,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则是此项战略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1998年4月,国务院决定建立稽察特派员制度;2000年6月,开始对中央企业试行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
我作为国务院任命的首批稽察特派员和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近五年一直工作在稽察和监督检查工作第一线,深感责任重大。五年来,国有企业监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根据国务院条例,我们在工作中重点关注企业的资产状况,从而促进企业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使国有资产的质量逐年得到提高,也使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和风险有了进一步了解;二是通过监督检查,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加强财务管理和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方面,效果比较突出;三是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对企业的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进行评价、提出任免奖惩建议,使组织部门对班子有进一步了解,促进了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四是为探索、完善国有企业监管体制和机制提供了实践经验。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解决政企不分,由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管理企业,有党企不分之嫌;二是管理与监督脱节,监督检查的成果不能很好利用,处理不落实;三是国有企业监督机构不健全,名义上“挂”在中央企业工委,编制不落实,一些具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四是队伍的业务、知识结构和人员素质不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指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一决定符合中国实际,我们坚决拥护。
根据五年工作实践,为落实好中共十六大这一决议,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对占有大量经营性资产的国有企业,其管理和监督要结合起来,机构应纳入政府序列。
2.为维护机构的权威性,主要领导人由国务院领导同志兼任。监事会主席仍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向国务院报告。具体工作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承担。
3.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监督与管理职能定位要准确,既要相对独立,又能真正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又要有利于监督检查成果的充分利用与落实。
4.基于目前队伍状况,监督方式仍应坚持“事后监督、不参与、不干预”的原则;监督检查内容,在继续坚持“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评价与分析,特别是对经营风险的分析。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5.减少中央直接管理企业的数量。按照中共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重组,中央重点管好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
发言人主要职务: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原林业部副部长大会发言265号改革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方兆本十六大报告提出“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促进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一月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主要原则是“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落实。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入世、国企改革等大背景下凸现出来的。这一问题与扩大就业、社会保障、资源环境、信用等诸多社会问题密切关联,不能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路去处理,只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深化改革去面对。据统计,仅就工业企业而言,99%的中小企业提供了经营收入的65%,工业就业人口的80%,但资产只占65%。中小企业在当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扶持力度不够、发展环境欠佳、融资相对困难。部分困难企业(绝对数量不少)面临破产,处境艰难,影响着地方的稳定。不少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技术落后、人才缺乏、信息不灵、管理水平低下、法制意识淡薄等诸多无法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国家经贸委、科技部、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都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工作是:一、加快与《促进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二、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三、落实有关税收减免及信用担保政策;四、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我仅就做好这些工作提些建议:
1.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关键在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这件事经贸委、农业部、科技部、工商局、技术监督和金融机构都在抓,但仍出现多头管理、无人管理和上下不顺的问题。亟须在本届政府的机构改革中尽快理顺。改革至少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是要使自身责权明晰、廉洁高效,并要加强服务,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二是认清当前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扶持和培育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通过与他们的通力合作去实现政府的管理目标和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治理,促进经济发展。比如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和农村服务体系一样,是喊得多,做得少,落实到位的更少。其要害正是由于没有用政府引导、市场机制运作的思路去改革,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我们的资金用在“硬”建设上的多,用在“软”服务体系上的少。比如,“培训中小企业论坛”一天注册费是1500元,“怎样赴港上市”两天的培训费是2800元,这类费用能不能由专项基金来补助,使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和受惠呢?其他如商品展示、技术改造、信息服务都可用扶助中介的办法去推进。
2.解决融资问题要靠金融改革。我们的金融改革在稳步推进,但与其他改革相比稳健有余,创新不足。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要公平地纳入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必须有科学的信用体系为基础,信用担保体系才可能发挥作用,也才能从试点走向成熟。银行业股权结构并不能必然解决呆坏账问题。台湾有的私人银行贷款向关联家族企业倾斜,仍然出现不良资产。基于科学的信用体系,用利率杠杆来奖优罚劣,才是解决融资问题的关键。
专项发展基金量不能太小,应纳入财政预算的总盘子。《促进法》要求各地根据情况安排,这会加剧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会提高得更快。应从国债或其他渠道予以安排。中小企业专项发展基金管理,从一开始就要防止新的寻租现象。
创新是金融改革的另一方面,尽早出台创业板与捐赠抵税是扩大资金来源的可行方法。除了“金卡”工程的信用消费之外,通过信用卡融资将为新生小企业提供第一笔创业资金。据美国全国小企业协会五年前的调查报告,47%的小企业通过信用卡透支来解决融资问题,远高于私人借贷(13%)和货物抵押(12%)(有人曾用6张卡,10万元的额度做了一年几百万的营业额)。
3.解决中小企业的人才和技术问题要从教育改革入手。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大量文凭学历高而实际能力低的大学生和专科毕业生,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的能人和高级的技工。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从小培养“创业”精神,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成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4.作为中小企业自身,不能等、靠、要,只有加强自身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才能立足,才能成长。要随时做好准备引入新的投资者,加入兼并重组的浪潮。在社会产业分工中找好位置,在动态发展和竞争中求生存。在劳动保障、环境保护、诚信纳税等诸多方面要依法合规经营,通过政府的指导、扶持走上正道。企业自身不改革就难以走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