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是建言

转变观念落实措施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9-08-20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增加就业岗位的主渠道、推动市场化进程和促进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在壮大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1.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2年6月,全国私营企业达221.52万户,比1996年的81.93万户增长170.37%。2002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净增18.67万户,表明平均每天超过1000户私营企业诞生;全国私营企业共创 倍;实现销售总额737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12.58亿元,均是私营企业1996年的2倍多;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457.65亿元,是1996年的3倍。
  2.私营企业资本实力明显增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可观。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和资本积累之后,企业发展规模日趋扩大,资本投入、集团化经营快速增长。以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为例,截止2002年7月底,全国17万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的户数为41547户,接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42961户);2002年1~7月份,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477.8亿元,同比增长31.2%,增幅高于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01.7亿元,同比增长39.8%,利润的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31.7个百分点;上交税金增幅为28.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9.5%的平均增幅。
  3.私营企业贡献日益增大,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九五”期间,我国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净增约3000万人,占城镇就业增量的75%。2002年6月,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2930.61万人,比1996年的1171.13万人增长了150.24%,2002年前六个月净增从业人员216.75万人,表明平均每天解决1.2万人就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就业领域并成为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重要渠道,缓解了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压力,为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税收方面,私营个体经济上缴税收增势强劲,比重逐年提高,贡献日益增强,极具增长的活力和潜力。以上海为例,2002年上海私营个体上缴税收达167.4亿元,比1997年增长4.9倍,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1.56%,比1997年的3.3%上升8.26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仍存在多种障碍尽管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有所增强,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尚未完成,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程度还有差异,传统体制的束缚仍然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信息沟通、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和财产保障等方面还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阻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诚信状况抱否定态度,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依然低估,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影响了非公有制企业真正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2.对非公制企业市场准入和经营拓展依然存在某些规制和标准上的限制和歧视。如信息渠道不畅,资质要求过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尚未给予公平、公正的政策与市场环境。
  3.在不同政策和优惠措施之间,由于具体条款的内容、优惠对象存在某些冲突,在税收政策、政府基金申请等经济利益方面,给予非公有制企业的优惠很难真正兑现。
  4.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贷款、融资资格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中小企业的资金难问题继续存在,上规模、有品牌、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在融资和进入某些产业领域的障碍依然很高。不同类型、境况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资金问题有一定差异,但来自金融方面的支持均显不足。
  5.在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和市场障碍时,政府部门缺少主动服务意识,引导、帮助和支持尚显不足,这与公有制经济陷入困境时多方群策群力的做法形成一定的反差。
  当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同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市场意识以及本地的商务成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特点有密切关系。但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政府部门的观念和政策措施也很重要,因而仍需要予以特别的重视。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党的基本经济制度,辩证地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十六大报告还对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实现公平竞争,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环境进行了论述,提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 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形成“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观念,落实具体措施,进一步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和限制,打破各种阻碍创造社会财富的障碍,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迸发出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新发展。在此方面,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观念,落实措施,予以非公有制企业同等待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真正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重要途径,作为调整优化生产力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大胆突破传统所有制和发展模式的束缚,切实排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认识和限制,彻底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尽快在全社会形成推动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合力。要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登记申报、市场准入、税费负担、融资信贷和部门服务等方面,让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2.梳理政策规制,消除不公正和相互冲突的条款。有关部门应按照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对现有政策规制进行梳理,废除一切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使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应加强政策协调,抓好政策条款的“聚焦”,使原本分散于条块中的优惠政策相对集中,形成合力,推动上规模、有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做强做大。
  3.形成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商务信息。有关部门应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商务信息发布制度,避免商务和投资信息仅在部门内部运行的现象,切实扩大信息沟通渠道和覆盖面,保证非公有制企业的知情权,使其及时、充分了解信息,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
  4.规范市场准入,调整某些技术经济要求,形成适合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标准。要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对承诺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民营企业。对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的行业和商品,都应鼓励和支持其生产经营。对特殊行业和商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可采取入股、参股等形式参与生产经营。对目前存在的民营经济的投资“禁区”,可以在保障市场准入要求和符合各项产业标准的前提下,适当稳妥地调整、降低准入的经济技术标准,使更多的民营企业有资质进入。
  5.放宽中小企业贷款条件,给予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享有更多的融资渠道。要破除贷款和融资的所有制歧视,为中小企业创造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项目融资、股权融资。鼓励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互助合作社、产业投资(基金)等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民间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允许民营资本以购并农村信用社等方式组建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坚持信贷条件的前提下,建立向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鼓励金融租赁公司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对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好、符合上市条件的私营企业,有关部门应帮助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上市。要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非公有制企业投入为主,多渠道利用资本市场的高科技产业投融资体系。建立多级化的项目融资体系,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向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融资渠道。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