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实现全面小康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09-08-20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经过全国人民20年的努力,我国已于上世纪末胜利实现总体小康。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还有很大差距。
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任务艰巨,在经济上需要作出更大努力。
第一,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我国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4517亿元,按当时人民币与美元汇价,人均大约200美元。2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0.23万亿元,虽有很大增长,但人均不足1000美元,只相当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3%,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有较大差距。本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人均GDP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两番,达到3000美元以上。为此,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必须达到7.2%。在基数不断增大的基础上,20年内保持这个增长速度,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第二,提高西部地区增长速度,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地区差距有所扩大。2001年,东部地区如上海市,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而西部一些省区,人均GDP不足400美元,相差将近10倍。如果说,东部一些省市已经大大超过小康标准,西部一些省区则与小康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实现全面小康,不仅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推进西部大开发,更快地发展西部经济,大大缩小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不仅东部地区要达到更加富裕的小康,而且西部地区小康水平也要大大提高。
第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2002年已提高到2476元;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43元,2002年已提高到7703元。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相当大。除了名义收入差距外,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以及各种隐性收入,城乡居民的实际差距比名义差距要大得多。因此,实现全面小康,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更要大大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更快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是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也是扩大国内市场、推动宏观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
第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鼓励技术、知识、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加分配,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不可否认,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了。根据有关统计,2001年,在全国居民金融资产拥有量中,20%最低收入者只占1.3%,而20%最高收入者占了66%!金融资产占有的差距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还必须看到,在我国城乡中仍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农村中的贫困人口达3000多万,占农村人口的4%;城镇中需要由政府和社会给予扶助的贫困人口达到2000万人,占城镇人口的4%。这些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很低,住房、饮食、衣着、日用品数量低、质量差,文化生活方面的支出微乎其微,有些人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当前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必须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千方百计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第五,加快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城镇人口已从1978年的18%增加到2002年的39.1%,城市化率提高近一倍。这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但现在城镇人口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必须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提高劳动效率、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了实现小康目标,本世纪头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应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即达到50%。为此,城市化水平每年平均必须提高0.7%,也就是说,每年必须有近10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城市化计划,使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优化城市布局和缓解就业压力相适应;既要加大城市化力度,又要有条不紊,逐步推进,避免一哄而起,盲目发展。
第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是,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2001年,第一产业为15.2%,第二产业为51.1%,第三产业为33.6%。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上在30%~33%之间波动。这与世界平均50%的比重相差很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一是可以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第三产业的劳动与一产、二产一样,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还可以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二是 可以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包括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等。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内容。三是可以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四是可以吸纳更多就业人口。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较少,吸纳就业人口较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五是可以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因此,本世纪头20年,要力争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提高,达到40%以上。
第七,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等消费水平。人们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目前我国总体小康基本是满足生存需要。2001年,城镇居民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较多,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47.7%,用于文化教育、休闲消费的支出不多。全面小康就是要使人们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由此必须进一步降低恩格尔系数。本世纪头20年,应争取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目前城镇居民的标准,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至30%以下。
第八,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取决于个人收入和消费水平,也取决于整体的环境素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工业化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减少污染,消除公害,实现生态平衡,建设优美的环境。为此,必须集中一定财力,进行大量公共投资。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的系统工程,覆盖面广,任重道远。我们要坚决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