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籍的车包工徐银平最近几天有些心神不宁,因为他新婚的妻子怀孕了。“她现在回老家待产了,生完孩子再出来打工,但又舍不得孩子,可孩子带在身边上学怎么办?”本身学历不高的徐银平为孩子考虑得很长远。
能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是新生代农民工能在城市继续发展和稳定生活的保障。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水平的就业、就住、就医、就学等因素中,8月31日抵达四川省就“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力军作用”进行视察的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
在调研中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几乎都认为随迁子女有就地读书的必要。其中在学前需求上,91.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孩子有必要上幼儿园,87%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孩子能达到“大学及以上学历”。两代打工经历使得他们更期盼知识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新生代农民工在自己既是农民群体,又是工人群体,还是青年群体的阶层本身问题尚未解决时,下一代的问题已开始凸显。
“与以前农民工子女只需要有个地方管着的低要求不同,新生代农民工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强烈希望进入城市和公办学校接受教育。”田淑兰委员是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她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继生存和发展之后,外出务工的重要动力。但现有的城市规划是以辖区户籍人口为基数制定的,已远不能承载不断增长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因此,田淑兰委员建议,非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应在今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宋育英认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主要面临经济门槛和非经济门槛两大问题。“经济门槛不言而喻就是借读费和学费等。而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需提供的暂住证、户口证明、房产证、纳税证明及计划生育证明等各种证件,以及在城市参加中、高考所需的手续和证明则都是非经济门槛。”她表示,公办教育资源短期内依然有限,要实现完全平等的受教育需循序渐进,政府部门可以从政策和财政上鼓励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做有益补充,并从公办学校派遣老师到民办子弟学校授课,帮助其提高教学质量,尽可能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实现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