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察工作动态

全国政协考察地震灾后保护:永远留住羌文化的记忆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0-12-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理县桃坪羌寨,当时113幢羌寨民居全部受损,部分房屋倒塌,碉楼顶部出现约10余米的崩裂坍塌,损失十分惨重……”近日,全国政协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情况”专题考察组来到桃坪羌寨考察,理县县长蔡清礼向考察组描述两年前地震发生后的情景时,依然唏嘘不已。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因其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错纵横的巷道结构被称为“东方神秘的古堡”。远远望去,整个村寨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高耸的碉楼古朴厚重。走进村寨,片石与黄泥砌成的石屋家家相连、户户相通,黄褐色的墙体彰显出年代的久远,却难以看出震后的痕迹,唯有高耸的碉楼还依稀保留着道道修缮过的裂痕。

  此情此景,带给考察组的不仅是感动,还有震撼。由于桃坪羌寨距汶川震中较近,加之曾先后经历过1933年、1976年两次大地震,在此次大地震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损毁。庆幸的是,羌寨的主体在震后基本完好。“经历过三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桃坪羌寨真不简单,寨里的羌民更不简单。”全国政协委员赵维绥的一席话道出了考察组委员们的心声。

  考察组了解到,桃坪羌寨修缮工作的整体工程分为两部分,一是桃坪后山山体加固整治,已于2009年12月完成建设;二是羌寨一期、二期保护性抢救修缮工程,于2009年11月开工,现已基本完成。“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我们就准备赶来,可惜当时道路被毁,直到20多天后我们终于进寨,确定了抢救工作的原则,商定了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作,敲定了各工作阶段的时间节点。”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许言既是考察组的成员,也是桃坪羌寨修缮工作的参与者。“那时候整个寨子都是危房,根本不能住人,现在村民们都已经平安地搬回老寨里了。”走在熟悉的古巷里,许言满是欣慰。

  桃坪羌寨保存最完整的碉房合一建筑是羌民陈阿妈的家,整个建筑有9层,约30米高。当考察组一行来到陈阿妈家中时,她一眼就认出了考察组的好几个成员。“我认得你们,是你们帮着我把家修好的,谢谢你们。”

  陈阿妈口中的“你们”正是考察组中的文物专家们,地震发生以后,他们第一时间赶赴桃坪羌寨,承担起羌寨修缮的重任。要恢复桃坪羌寨的原状原貌,需要当地了解村寨结构的老工匠共同参与才行。桃坪羌寨灾后修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了保证文物修缮的居民维修重建质量,从2008年8月开始,全国文物局联合省文物局、州文管所在当地连续举办了3期羌族地区传统建筑维修保护技术培训班。

  考察组的委员们表示,修缮桃坪羌寨是灾后保护和传承羌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挽留古羌民族文化的记忆、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今,老寨的对面是一排排建筑风格与老寨相同的桃坪新寨,作为老寨旅游服务功能的补充,新寨开发建设了105栋具有羌式建筑特色经营性用房。“以后老寨子将仅用于参观,所有经营活动都在新区进行,羌文化在地震后重生,羌族儿女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美好。”蔡清礼自信满满地说。(汪俞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