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提案

2016-03-02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 3259号提案

 

案   由:关于加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提案

主   办:体育总局

提案形式:个人联名

联名人数: 16

第一提案人:陈立人

联名提案人:王勇峰 卞志良 刘敬民 杨  桦 吴侔天 胡  扬 

            钱利民 韩爱萍 王恋英 刘  翔 李国平 杨静之

            邹  凯 段世杰 黄玉斌

内   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是效仿苏联的做法,即由政府选拔和培养有天赋的运动员,继而建立大量的基层体校和各级体工大队,逐步形成了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络,实施层层输送选拔,基本构成了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然而,由于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恢复, 20世纪 80年代初期原国家体委明确提出了我国体育工作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奥运战略,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对各级运动队的结构和比例进行了调整,完善了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的结构,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振兴民族精神做出了阶段性的贡献。

但是,改革开放 35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由此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国民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使我国的竞技体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进一步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

展的动力是未来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战略性问题。这一课题

的破解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诸多难点。从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矛盾与问题来看,突出表现为原有单一性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高风险、高淘汰所导致社会、家庭成本过高,负担过重。同时,学训矛盾、社会用工制度改革等因素造成了运动员就业出口不畅等状况。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加快转型发展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当今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过去单纯靠体制制胜和运动员规模效应取胜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和创新的要求。同时,现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价值观也逐渐不被社会和家庭所认同和接受,这造成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长远发展举步维艰。

(二)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发展不相匹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内涵支撑可以说远远滞后,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只追求结果,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观念,仍然充斥着各类体育学校和后备人才基地。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方式,不仅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而且还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三)一个完整科学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应包含有科学训练、全面教育、全程培养、职业规划、社会保障和配套法律法规等必备要素。然而,我国目前缺乏以竞技体育为手段、以全面培养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法规监管体系,这直接影响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价值、作用也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为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树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理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该以全人教育、全程教育为指导思想。应做到既要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又要重视素质教育、文化学习和职业规划,牢固树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此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本体系,制定基本标准,从而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再通过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以国家意志予以充分体现。

第二,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完善系统。建议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把握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按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阶段特点和长远需求,共同研究探索以竞技体育为手段、以全面培养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其系统的核心要素应包括:科学训练、文化学习、素质教育、职业规划。

第三,打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专业团队。在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和服务补偿机制的基础上,采取评聘结合的人才动态管理办法,对教职员工实行目标管理和标准化要求,优化团队结构,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和专业化水平。同时,必须把管理人员和执教人员的培训工作制度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执教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