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4010号提案复文

2016-02-28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010号(教育类351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进界: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立农村教育信息化新机制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近年来,教育部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两个基本方针,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并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给予重点支持和关注。
    一、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农村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圆满收官,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部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中心校与教学点实施异地“同堂”上课,共享优质师资资源,有效地破解了长期以来教学点缺少师资、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难题,有效地满足了近400万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二是鼓励企业系统开发并推广应用与教材配套的基础性资源,国家组织开发教学点、民族地区等特殊数字教育资源,已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动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系统和教师的主体作用,推动所有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参与教师已达530多万名。三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与18个省级、8个市县级平台互联互通并共享资源,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近50%教师通过平台便捷地获取适用的教学资源。四是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信息化教学常态化;通过“国培计划”和各类企业培训项目的全面实施,全国已有6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全覆盖。
    二、探索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
    一是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大型电信运营企业的积极性,为学校接通宽带网络。二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人教数字、科大讯飞、威科姆等一大批企业开发的数字教育资源已基本覆盖所有主流版本教材,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格局。三是通过“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机制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目前全国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已突破4000万个,有效带动了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
    三、开展针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项目
    一是教育部在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已有国家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的基础上,依托华中师范大学设立了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积极支持华中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组建了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国家开放大学设立了“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二是“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已经支持了16个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教育部科技司在高校科技战略研究课题中开辟了教育信息化版块,2014年支持了14个研究课题,针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及对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变革作用、途径、方向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三是教育部基础二司组织启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案例”课题研究,下一步将重点关注农村学校相关教学案例,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中央电教馆多年来设立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帮助学校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发展难题的水平。
    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完善,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受到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通过开展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中安排;普通高中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在日常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其他学科结合各自特点,明确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求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合理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高中语文课程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写作所需的素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同时,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下一步,教育部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目标,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感谢你们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5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