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建立农村教育信息化新机制的提案

2016-02-28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4010号提案
    案   由:关于建立农村教育信息化新机制的提案
    主   办:教育部
    提案形式:界别提案
    第一提案人:民进界
    内   容: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工程项目,但是这些工程在应用方面总体上效果不彰,预期的提高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相对均衡等现代化变革并没有真正实现。在大部分农村学校中,信息技术没有与教育教学有效地结合,教育设备成为摆设,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这些现象的出现,并非教育信息化无用,而是教育信息化核心要素的错配,其根本原因在于:(1)基础设施投入大,应用推进投入少。很多工程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上面,在应用方面、资源本土化建设方面以及人员的培养方面投资的很少,造成投入了成百上千万的设备,对教学却没有真正产生实质性的作用。(2)项目式驱动,不可持续发展。项目制最大的问题是不可持续性,项目结束后,后续推进便结束了,不能形成持续向农村地区输送智力资源的机制,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3)农村教育智力资源缺乏,缺乏对通用的技术、资源与培训的转化能力。(4)系统性不强,信息化应用的“木桶短板”效应明显。
    为此,改变单纯投入硬件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以应用为导向,部署和实施面向农村实际问题解决的信息化综合方案,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来破解教育难题,寻求破解难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可持续输送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信息化体系,迫在眉睫。要优先倾斜向农村、薄弱学校配备先进的装备与技术,发挥信息化的后发优势,通过弯道超车的形式,实现追赶式的发展,缩短差距,形成可直接提升农村教学质量的项目推广中心、支持中心与服务中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要以可直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教改项目为载体,向农村学校输入智力资源
    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教改项目为抓手,通过信息化平台,形成向农村地区持续输送智力资源、教学资源、教学服务的机制。要充分挖掘、鼓励和扶持一批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经过长时间实践检验的、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项目,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运用,实现有效教学,显著提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
    二、探索教育公益开放合作的机制,多渠道汇聚向农村输送的教育智力资源
    要探索企业、公益基金会、政府、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协同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拓宽汇聚教育智力资源的渠道。在政府做好规划和评估标准的基础上,项目实施应该向社会上非政府的公益性组织,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学术研究组织、各种公益性社会团体、青年志愿者组织开放。鼓励高校与社会组织参照公益组织运行规律合作推进面向农村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探索面向社会筹资的方式,形成教育公益开放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三、完善面向实际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育科研支持政策,引导教育智力资源深入农村一线
    要调整教育科研的支持政策,改革传统教育研究项目支持体系,设立于支持能够深入农村实际、解决教育发展难题的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要通过专项基金引导国内外的研究资源、智力资源持续深入农村开展相关教学服务。教师参与专业机构组织实施的教学改革项目,只要产生了积极的实践效果,都应纳入其职业发展提升体系。
    四、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促进教育智力资源的有效转化
    要改革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为突破点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