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大力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提案

2015-03-01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3817号
    案   由:关于大力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提案
    主   办:教育部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第一提案人:马 敏
    内   容:
    去年5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指示,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对高校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给各高校以及广大科研人员以极大鼓舞。会后,教育部迅速行动,出台了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智库建设。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外脑”,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智库发展迅速,数量众多,但发展极不平衡,95%的智库为官方智库,民间智库数量极其有限。因此,大力加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实现官方智库与民间智库均衡发展、优势互补,势在必行。
    一、高校智库是资政服务的重要力量
    1.高校科研实力雄厚。高校智库建设最重要的优势就是科研势力雄厚,高校的研究人员占了全国研究人员的80%以上。依托高校雄厚的研究力量,强势的学科和科研一旦“接地气”,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资政成效。
    2.高校资政资源丰富。高校智库建设的第二大优势就是资政资源丰富,特别有一大批具有初步研究基础的硕士生、博士生,能够源源不断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三百观察”计划(即对100个中国村庄、对100个外国村庄及对100个农户的跟踪观察)已经持续了6年,每年都有数百名学生参与,这些调查项目为中央各个部门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和原始资料,深受中央涉农部门欢迎。
    3.高校地位相对超脱。高校智库更多的是一学术性机构,地位相对超脱和独立,能够比较客观地进行研究,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客观、准确的数据和富有见地的咨询报告。
    4.高校“顶天立地”传统。当前高校的社科研究更多地开始走出书斋,深入基层,服务地方,正在形成“顶天立地”的新传统,集调查、研究、咨询、服务于一体,积极为党和国家提供各种急需的资政咨询服务。如华中师范大学农村研究院最近五年来共完成了200多份“三农”问题咨询报告,其中有150多份报告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批示,多项建议已变成了国家的政策。
    5.高校日趋密切的国际化联系。相比于政府部门和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往往有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更为便利的国际交往条件,能够将咨询服务研究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思考,更为方便地利用国外研究成果,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应不失时机,大力培养和发展高校新型智库
    高校智库建设“有潜力、有实力、有能力”,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培育,重点支持。建议国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培育、支持高校新型智库建设:
    1.建设制度化。现在高校的智库发展多处于自生自灭、自我认定,没有统一的规范。为了推进高校智库发展,建议国家将智库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轨道,结合“2011”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和哲学社会科学大型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三位一体,尽快授牌认定一批符合条件、具有集成优势的国家级智库,使之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2.评价标准化。智库建设制度化最重要的是评价要标准化。智库的最终标准是政府需求的满足度、政策建议的采纳度以及资政贡献度。为此,国家要尽快出台智库建设的各项标准,包括成立条件、分类依据、奖励办法等。让高校知道达到什么条件才算智库,什么条件才算优秀的智库。用标准提升建设水平,促进高校智库建设的品牌化、特色化。
    3.反馈机制化。高校智库的成果呈现方式与一般科研成果不同,必须最终取决于党和国家的采纳、认定。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智库资政服务的反馈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反馈机制交流平台,高校可以获取研究信息、聚焦研究重点、知晓研究成效,政府也可以了解智库需求、研判智库状况,以共同提高智库建设的成效。
    4.经费专项化。现在高校的智库发展都是靠自己筹资或者学校给予一些项目性的支持,难以维持智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鼓励高校智库做大、做强,为了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认定的国家级智库提供较高的专项经费支持,同时鼓励中央各个部委根据自身的需求对高校智库进行项目支持。
    5.成果平等化。高校智库发展比较困难,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是因为现在高校的成果评价体系重点不在于此,资政服务成果难以被平等的认定。因此,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推进智库资政服务成果认定的平等化,要促使高校将资政服务与学术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让智库研究人员及其资政服务成果在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中受到高度重视和平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