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

2015-03-01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3224号
    案   由: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
    主   办:教育部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第一提案人:秦 和
    内   容: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根本依托。在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的关系,是一项重要且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伟大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大革命”和极“左”思潮的冲击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深入和经济实力增强,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加快向工业化、信息化迈进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许多特殊的困难,有必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教育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知识传播创新的主要阵地。在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下一步,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和部署,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切实点,创新内容和形式,持续深入开展,力争尽快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一、全面系统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贯穿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需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得到多方大力支持,形成全社会真正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诉求。为此,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一个文件,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一次系统部署。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小学生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程教材。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且碎片化,不成体系,学生难以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今后,要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中,采取适当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系统融入。要支持和鼓励地方和广大中小学校,立足本地区实际,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地方教材、校本教材。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和学习特点,合理确定目标,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增强生动性、活泼型,避免成为简单的灌输与说教。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文言文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学习、掌握、鉴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比如,没有较好的文言文功底,难以系统深入地学习中华传统医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创新之所以面临诸多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文教育没有跟上。值得重视的是,我国台湾地区非常重视文言文教育,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下一步,应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将文言文作为一项学生的基本素养,在今后中小学语文教育增加有关内容和课时,力争通过一代人的努力,使青少年文言文水平有质的提高。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是关键。过去,在我国教师培养培训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较少,没有将相关内容纳入,导致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缺乏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这是制约我国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瓶颈。为此,必须加大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建议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各类教师培训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块。
    五、形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责,还涉及宣传、文化等部门的工作。建议国家层面建立统筹工作机制,有效整合教育、文化、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实施。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家庭的作用,充分利用和调动各方面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