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快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提案

2015-03-01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4743号
    案   由:关于加快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提案
    主   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会   办:教育部 文物局
    提案形式:个人联名
    联名人数:40
    第一提案人:单霁翔
    联名提案人:王文章 王立军 王安忆 石汉基 龙 瑞 田 青 
    田黎明 史佳华 白水清 冯 远 冯骥才 巩汉林 
    刘宇一 李胜素 杨晓阳 励小捷 余 辉 张廷皓 
    张建国 陈 平 陈建功 陈晓光 范迪安 胡宏伟 
    袁熙坤 莫 言 顾 欣 高洪波 高培芬 唐 栋 
    黄 宏 黄志明 阎维文 董保华 登巴大吉 詹祥生 
    潘鲁生 万 捷 张永祥 邵明立
    内   容:
    近年来,我国经过全国文物普查纳入保护的文物总数成倍增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断增加,各类博物馆数量以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文物博物馆专业人员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加。现有文物博物馆队伍无论是人才总量,还是总体素质、能力,都难以适应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新的发展、新的形势,对各类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更加迫切。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人才总量明显不足,素质相对偏低。文物博物馆行业是一个从事保护、科研、展示、宣传和公共服务的知识密集型领域,不仅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而且需要多学科交叉和科技支撑,不仅需要顶尖的专业人才、学术人才,而且需要复合型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而现实情况是,目前全国文物系统现有从业人员共11.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3%。由此可见,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与保护任务很不相称,已成为严重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文物博物馆单位中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比例明显偏低。目前全国文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610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5%;具有中级职称的有1500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5%。高等院校现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控制目标为5∶4∶1,文物博物馆单位却为1∶3∶6。政策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物博物馆单位高级专业人员的引入和使用,也遏制了高端人才的储备与提高。
    三、文物博物馆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复合型人才匮乏,领军人才凤毛麟角,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文物保护规划设计、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鉴定、展览策划、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更为急缺。以可移动文物为例,全国现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3000万件(套),其中半数以上需要进行及时修复,而全国具备修复技能的专业人才仅2000人左右,以每人年均修复50件计,至少需要150年,况且文物保护修复是科学细致的工作,不能因追求数量,而放松质量。
    目前,文物博物馆专业教育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职业技术人才成长渠道不畅。一是随着文物事业的快速发展,文物博物馆单位对多学科复合型、文物保护修复技能型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综合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与实际需求出现脱节。突出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上,相对单一,门类趋同,文物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反应滞后。因此,全国各类院校文物博物馆专业毕业生中,进入文物系统从业的比例较小。二是我国文物博物馆职业技术教育尚处起步阶段,考古发掘人员、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古建修缮人员等相关职业技术种类尚未纳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从业人员职称、待遇得不到应有保障,严重制约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同时,文物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亟待改革创新。一是现行政策和体制下,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严重影响了文物博物馆人才的引进、使用和成长。行政管控过死过细,文物博物馆单位内部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及监督机制行政化,缺乏自主权和发展活力,已严重影响了文物博物馆单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引进困难已成为文物博物馆单位的普遍现象。二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优秀人才、拔尖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许多文物博物馆单位反映,职称和待遇不到位,绩效不挂钩或者挂钩不到位,使得文物博物馆单位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优秀人才流失加快。三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社会上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建筑、监理、咨询、展览、信息技术、文化产业等企事业单位进入文物博物馆系统十分有限,大量社会优秀人才难以为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发挥作用。
    总之,认识上的偏差,政策上的缺失,体制上的僵化,所造成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不仅是文物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中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而且成为制约文物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瓶颈性问题。
    为此建议:
    一、结合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实际,加快推进专业岗位设置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优化文物博物馆单位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在有关文化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应将文物博物馆单位作为科研教育机构,比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政策,分类推进文物博物馆单位改革,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文物博物馆单位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据文物博物馆单位属性,重新核定公布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提高专业人员岗位中的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尽快制定考古发掘人员、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古建筑修缮人员等纳入国家职业技术资格体系的办法,建立文物博物馆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探索以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为平台、以紧迫需求为导向、遵循符合文物博物馆人才成长规律的用人机制,开辟人才成长渠道。
    三、教育部门完善各类院校文物博物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符合文物博物馆工作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完善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计划和方案,拓宽实习、实践渠道,推动高等教育与文物博物馆工作紧密结合。同时,加强对高职院校文物博物馆相关专业的支持和引导,完善布局,为文物博物馆单位培养大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四、国家文物行政部门要立足文物系统实际和人才需求,研究制定文物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健全适合文物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扩大专业人才培训规模,提高各类专业培训质量,解决紧缺人才和特殊人才需求,全面提升文物博物馆系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