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是赢得人心的外交。一个国家公共外交的强弱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现有的国际价值观念结构和话语权结构中,中国与西方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西方强势国家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很容易被包装成“普世价值”,而且由于他们深谙传播技巧,所以更易于被民众接受。
美英等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公共外交,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公共外交弱势的国家往往会很被动。中国现在也面临这一问题。比如中国PM25事件,由美国发起,国民纷纷响应,最终在部分大城市开始试点推行,国内民众甚至感谢美国对中国环境污染监测的这一推手。而最近刚发生的驻美汉语教师被驱逐事件,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和媒体一致谴责美国对中国的不公正,谴责为什么不能像法语联盟、德国歌德学院那样,为什么需要教育认证。另外一个事件是山东盲人律师陈光诚事件,美国积极为其办理出国手续,而在民众聚焦质疑此事的时候,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不仅没有直接回应,而且依然重申中方立场,事件反映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要求美方惩处有关人员,并向中方道歉,防止同类事件再发生。
崛起的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在利益和权力、观念和价值、权利和责任等各个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而互信的建立以及中国国际形象的构建,也将伴随着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全过程。公共外交具有节约成本的优势和灵活性、人性化的优势,能够作为对传统政府间外交的制度弥补。而在今后,公共外交或许不只是政府间外交的补充,可能扮演着更大的外交角色。在互联网普及、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世界,没有公共外交就谈不上有全方位外交或总体外交。公共外交直接影响我国的企业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效果好,为走出去打开通道;效果差或者产生负面效果,则会成为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如何审时度势,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外交的能力,为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打开通途,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渠道展开公共外交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微博的兴起,网络因其信息即时传播和互动的特点以及连接着无数个人终端,成为展开公共外交的便利场所。美国驻华大使馆非常注重公共外交,大使馆和各地领事馆全有自己的微博,通过各种热点事件来阐释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拉近与中国民众的距离。看看他们的标题就能体会一二:“政府大门八字敞开欢迎民众入内参观”,“如果美国公民在华丢失了所有证件、现金和银行卡,打电话给我们求助,我们会怎么办?”,等等。
二、公共外交应多采用人性化语言描述人性化事件,少用官方腔调宣传公文
我们的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一个腔调,用俯视语言多、用平视语言少,很难被民众接受。再以美国为例,选用的事件都是选择减贫、防灾、卫生、福利、便民等话题,主动宣扬美国的济世形象,而中国在公共外交方面依然还是政府扮演主角,语言还是公文体,亲近性、融入性不够,传播效果自然就会差些。
三、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应划分清晰,不可错位
美国驱逐孔子学院教师以及各国对此事的舆论表明,我国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当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正被舆论质疑。美英舆论更是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宣传工具。相比之下,德国歌德学院和法语联盟是公益性的组织而非政府主力,在经济效益上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深入人心。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应该在策略和操作层面上做些调整,能由企业做的事情不必由政府出面,动用大量财政资金,如果被不轨分子利用,投入的资金泡汤了不说,公众舆论也不好。
四、不必回避我们乃至基层政府在民主、人权等方面的现存问题
崛起的中国不可避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很多方面亟待改善提升,我们的外交不应回避这一现实,应主动坦承我们的问题,而不是避而不谈,使舆论出现一边倒,这都是对公共外交不利的因素。
影响公共外交绩效的因素不仅可能来自公共外交的实践过程本身,也可能来自国家政府与公共外交话语宣传相违背的行为。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从总体外交战略出发,统筹兼顾,让公共外交的努力不被其他行为所冲淡,是公共外交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正视现实,充分利用多元的传播方式,理解并认同多元的文化,提升并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能力,为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切实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