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企业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主体。当今时代,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和投资,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不只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是越来越多地与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走出去”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是仅与经济合作对象谈判就可以解决。实践表明,在“走出去”全过程中,加强与当地政府、议会、工会和媒体的沟通,也即开展公共外交,不仅十分重要,而且不可或缺。
今年3月下旬,外事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就中国企业“走出去”中的公共外交问题,赴上海、浙江、山东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显示,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近年来公共外交知识和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公共外交责任,认识到公共外交在“走出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更加自觉、主动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一些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已经把公共外交纳入其“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并将其作为在海外做大做强的必备条件。许多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所到国家的国情与历史文化,开展切合实际、丰富多样的公共外交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如中远集团登陆美国波士顿港、上海达之路集团业务遍及非洲大陆等,就是企业通过公共外交而成功地“走出去”的范例。
调研发现,中国企业“走出去”中的公共外交虽然成绩显著,但也存在许多失败的案例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企业自身看,主要是公共外交意识不强,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缺乏。从政府和公共服务层面看,支持企业有效开展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制度设计、组织保障、服务支持和分层培训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外部环境看,由“中国因素”引发的独特政治问题也对企业公共外交提出了挑战。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崛起存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和偏见,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新殖民主义”等,使经贸问题政治化。不少发达国家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并购活动存有戒心,借口危害其“国家安全”,通过政治手段横加阻挠。同时,一些国家的反对党、工会组织和地方势力,以保护当地就业和民族产业为名,煽动政府、媒体和民众对我投资进行非难和歧视,干扰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部分西方媒体恶意放大中国企业境外经营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借机炒作,丑化我企业形象。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企业“走出去”中的公共外交,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加强对“走出去”公共外交的规划和指导。政府要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公共外交的重大意义,把企业公共外交作为整体公共外交的重要支柱,纳入国家公共外交战略。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公共外交体系,健全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对企业公共外交的指导,重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加快对外投资合作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为“走出去”企业开展公共外交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加强对“走出去”企业职工特别是企业高管的公共外交教育,全面提升“走出去”企业的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国际舆论环境。加强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真正意图的宣传,传播我国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消除可能的敌意或担忧;明确表达“走出去”企业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以增强对我企业的信任感。充分发挥我媒体、社会组织、研究机构、法律咨询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提供“软实力”支撑。
(五)加强企业公共外交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培养差异化的、针对性和实战性更强的、真正适应“走出去”战略的人才。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人才,重视培养和使用当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