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机构  |  政协文献  |  领导讲话  |  政协会议  |  提案工作  |  视察调研  |  党派团体  |  祖国统一  |  友好往来  |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大会发言

刘晓庄常委代表民盟中央的发言
深化金融改革助推实体经济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2-06-21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服务和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业的本职。然而,我国金融业近年来的服务并不“称职”。一边是“富得流油”,银行业资本得利连续8年高于石油等高利润行业,去年仍保持着近40%的税后利润增长率,大量资金涌向各种金融投机特别是房地产炒作,形成了令人堪忧的资产泡沫;另一边是“捉襟见肘”,实体经济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巨大压力,民营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尤其严重,于是出现花样繁多的民间借贷和乱象丛生的民间融资,埋下种种风险隐患。

“银行暴利”与“企业倒闭”的鲜明反差,表明了现有金融体制、资金供给机制与当前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正逐渐转化为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大矛盾。主要体现在:

一是货币超发和流动性过剩,诱发了通胀预期高涨下的投机冲动,弱化了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联度,致使产业结构脱离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而形成失衡态势,房地产价格和资产投机出现泡沫化倾向,金融产品的高度衍生化使之日益远离实体经济。

二是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向大企业放贷的能力相对过剩,对民营企业、小微型企业的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由于民营企业、小微型企业融资需求长期处于边缘化,正规融资渠道不畅,导致资金价格走高,地下金融市场活跃,民间借贷纠纷频发。一旦遇到货币紧缩等“风吹草动”,一些企业要么“断炊”,要么“跑路”。

三是金融体系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迟迟不能“破冰”,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一方面,依靠行政壁垒和利率管制,银行业利用政策性高利差和垄断性收费,坐享“暴利”;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无法监管的灰色地带,高利贷泛滥,金融秩序和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面向“深渊”。

加快推进金融改革,破除金融体制藩篱和市场垄断,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鼓励和规范民间融资,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必由之路。为此建议:

一、以控制通货膨胀和保就业为目标,确定货币政策方向,尽量减少资产投机和泡沫,尤其要防止货币超发。

在短期内,货币政策的调整,应着力缓解当前资金紧张的局面,逐渐放松信贷,严控幅度,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等实体经济;从长期来看,应防止资金继续过剩,着手改革外汇管理和使用机制,大力解决国际收支顺差过度、货币流动性过剩加剧的问题。

二、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放松利率和金融体系管制,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必然方向,应坚持渐进、可控的原则,由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到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不能操之过急。相对而言,放开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更为重要和可行,只有民间金融和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才会真正实现利率和金融服务的合理定价,消除民间高利贷隐患。放开准入,要有制度保障:一是建立与宏观经济增长和信贷增长挂钩的动态拨备制度,控制信贷规模过快增长;二是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公司和贷款担保公司,支持中小银行发展,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

三、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打破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国有资本主导银行体系的格局,建立多层次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体系。

建立与不同规模经济体相适应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拓宽实体经济投融资渠道。特别是要通过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的发展,解决好民营企业、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难题。加强对小微型金融机构的引导和监管,建立由地方政府负责的金融监管机构,积极探索监管方式,国家银监会在业务上予以指导。

四、转变政府职能,在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金融活动直接干预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

常委会组成人员

主席

副主席

秘书长

常务委员

全体会议

常委会议

主席会议

专题协商会议

常委会学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