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兴技术的发展,服务业正逐步取代工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在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举足轻重,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从制造业内部分离、独立而发展起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其本身就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制造业是我国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利润率,从而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这同时也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了解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有助于把握产业发展的规律,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二者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种动态的互动融合关系。
(一)制造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化和专业化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由市场购买中间产品的成本会低于企业自身进行研发和生产所投入的成本,制造业企业会逐步将一些内部的服务功能分离出去并由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完成,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同时制造业企业的自由选择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从而激励其增加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并进一步深化分工,最终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他可以提供中间产品或服务,特别是研发、设计和会计等,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并通过产品差别化获取竞争优势,避免价格竞争。此外,制造业通过将非核心环节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其用于中间产品或投入研发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将大幅度下降,因此能释放更多的人力资源、资金进行核心环节的开发,促进制造业向高层次发展。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较快,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预期“十二五”末,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15.8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将占到全部服务业的55%。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呈集聚态势,各地初步形成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快于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平均水平。但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传统体制和观念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两者的融合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没有跳出供给与需求“低效平衡”的怪圈
一方面,受大的宏观体制环境影响,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目前依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模式,企业仍保持着较传统的运作模式,较少有通过生产性服务外包降低成本的意识;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知识技术含量低,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难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这使得整个经济发展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不能更好地融合发展,而是割裂地各自发展,从而形成两个行业的一种低效平衡发展。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不够
受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区域布局和发展不平衡。比如以“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都市功能区的活力吸引着众多的企业落户,而其他城市的与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极其欠缺。此外由于门槛过高,管制过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其无法开展跨行政区的经营活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部门间的有效配置无法实现。
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的建议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规律,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
(一)营造良好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制造业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核心业务,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并通过将生产服务业环节外包化来整合外部专业分工优势,确保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动态契合,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竞争力。
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同时,建立、健全中介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充分利用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降低进入门槛,加大其对内和对外开放程度,实行非基本服务行业的“政府有规制、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
积极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增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重点扶持和培养一个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生态群落,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的生态环境。在集群区内,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构成了其服务支撑体系,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和引进适合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高素质服务业人才较为短缺,尤其是通晓国际惯例、具有国际市场经验的开放型、创新型高端人才十分缺乏。生产性服务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间投入,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一定要重视人的作用。
需要拓宽相关人才来源途径,重视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对引进的各类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应采取有吸引力的奖励机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创业启动扶持机制,同时还要落实其子女入学、住房安家补助、社会保险和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待遇。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利用体系。具备了完备的人才培训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优秀人才资源的源头活水;具备了人才开发利用体系,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才不至于被闲置和浪费。同时,也要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外高级人才,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以满足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信息平台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互动关系,必须解决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政府应该构建涵盖政府信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升互动发展水平。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商务虚拟平台。树立“制造业用服务的理念组织生产,服务业用产品的观点设计服务”的理念。以制造业厂商为核心,制造业厂商用服务营销的理念经营管理,而服务业把各项服务细分,把服务过程产品化。基于资源协同的思想设计,通过“以点带面”和“协同运作”的工作原理,使任何一个变化因素在平台中的相关点反映出来,时刻更新相关数据库,通过协同商务平台提供给各企业,从而使企业业务过程达到高效、协作。
着力促进制造业与电子商务的互动发展。平台中的制造企业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利用商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及相关的商业化开发和增值服务,对内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对外凭借虚拟平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融入国内和国际分工市场。
着力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由于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有着数量多、分布相对集中、配送路线固定等特点,协同商务模式可以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物流服务与制造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紧密融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与生产发展相匹配的更有效且专业的流通体系,提高利润转化速度及质量,以制造业带动物流业,以物流业提升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