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意见》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意见》强调,把农业科技进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科技进步的高度重视,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整体仍显不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但从总体来看,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仍然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仅为53%,和发达国家的80%相比差距较大。另据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指出,目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仅为美国的1%。200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最大障碍性因素。尽管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在近几年实现了罕见的“八连增”,但主要原因应该归功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农业科技的贡献还有待提高。
一是农业创新性成果缺乏。以种业为例,作为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滞后,良种国产化率偏低,外国公司占据了近七成的种子市场。中国目前有种子企业10万余家,但绝大多数都只销售种子,不做研发,从事育繁种的企业不足10%,而其中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做到培育、繁种、推广一体化的仅有不到100家。2009年,全球种业十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达35%,而我国前十强种子企业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仅为0.8%,竞争力明显不足。目前,中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都要依赖进口,具有突破性的农作物种业新品种极其罕见,自主创新程度远远不够。
二是农技推广服务薄弱。由于管理体制不顺,近年来,农技推广“空壳”现象较为严重。2003年机构改革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以乡镇为主,人权、财权统归于乡镇,乡镇侧重于行政管理,业务部门多以指导为主,农技推广工作形成了“乡镇想管管不好,业务部门想管管不了”的局面,导致农技推广的职能日渐淡化。此外,由于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建设薄弱等因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的“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大量存在,“钱少、兼业、知识老化”也成为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特征。
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据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统计,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业科技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每万名农业人口中的农业科技人才仅有6名,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则高达40多名。农业人口中本科以上学历不到1%,达到初中教育以上水平的不足20%。这种状况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
未来,中国农业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我国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工业用途不断拓宽,全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此外,农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际上农业丰歉、石油价格涨跌、投机资本炒作、货币汇率波动等对中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将产生明显影响。因而,积极打造以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支撑,以种业发展为突破,以园区化的管理为模式、以培养专业农业生产者为抓手、以农业预警为保障的五位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方式迫在眉睫。
为此,建议:
(一)要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依靠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技服务人才队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和高素质的农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议重新整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同时,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同样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主体,同时要求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元主体、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模式。
(二)要加大种业科技投入,构建新型种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作物、畜牧品种国产率。加大对种业的科技投入,鼓励通过资金重组和优势互补逐步扩大企业规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上,新建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积极引导和扶持骨干企业参与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实现种子产业的专业化、集团化和育繁销一体化,提高农作物、畜牧品种国产率。尽快建立优势种业实体,实现成果快速转化,提高国内种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要以园区化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园区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捆绑各类项目资金集中使用,以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为核心,以企业或组织起来的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式建设的现代农业基地。目前我国在陕西杨凌等地已经进行了农业园区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土地、资金、人才等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广杨凌等地的经验,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农业园区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平台和发展空间。
(四)要培养专业农业生产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在“优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农意愿不强的现实背景下,中央的要求对未来农业的发展意义非凡。比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看,今天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者绝不是一般称谓的“农民”,而是懂科技、善经营的职业农业生产经营者。同时,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社会“能人”(不一定是农民)组织农民搞好生产经营,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五)要构建农业生产预警机制,实现农业安全发展。在我国现有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下,从事农业生产有较大的风险,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的现象几乎每年都在发生,2011年年底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土豆滞销、价格猛跌的现象,种植土豆的农户损失惨重。面对我国农副产品涨涨跌跌的恶性循环,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做到对农业生产的滑坡进行事先预警和防范,建立农业生产的预警机制,通过主动干预减小农业生产频发的大幅波动,帮助农副产品走出暴涨暴跌怪圈,从而有效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农副产品供应的稳定有序,进而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