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机构  |  政协文献  |  领导讲话  |  政协会议  |  提案工作  |  视察调研  |  党派团体  |  祖国统一  |  友好往来  |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大会发言

张桃林常委委员的发言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2-06-21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这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这为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机构和科研资源部门分割、各自为战、重复交叉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央与地方、行业部门与其他部门、行业部门内部在农业科技工作中的分工协作及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农业科研及教育机构学科专业设置及研究内容雷同、不同层级间“上下一般粗”、“有体无系(统)”的问题仍相当突出。此外,一些政府部门在对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定位上也存在一定误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发挥出应有效用。

农业科技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效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当前,要在遵循一般科技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科技的产业特征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科技管理和制度创新之路,通过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体系并着力激发其内在活力,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和载体,实行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在不打破现有体制框架下,按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科研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确保农业科研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强化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以及各类科研项目和计划之间的有效联动,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是加快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构建“一主多元”、“一性三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即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推广体系,体现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

三是完善科技立项和考评机制。强化农业科技立项的产业需求导向,发挥技术用户在立项论证、项目实施、成果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以需求及应用定项目的农业科技立项机制,从立项源头上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改革“产学研用”各方各自为战的绩效评价体系,营造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教学人员服务社会、转化成果、融入企业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分类评价体系。加快在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建立“推广研究员”、“推广教授”等职称体系的试点工作。

四是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创新主体及产学研结合问题。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农业产业的经济弱质性和生产经营的风险性,以及现阶段涉农企业在规模、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及成长性,加大政府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性和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并通过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科研成果发明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通过金融、税收等综合措施,支持和引导企业逐渐成为商业化技术创新、开发及应用的主体。政府对企业的支持,要与企业采用最新技术、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技术进步相挂钩,防止引起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要切实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分工与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常委会组成人员

主席

副主席

秘书长

常务委员

全体会议

常委会议

主席会议

专题协商会议

常委会学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