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机构  |  政协文献  |  领导讲话  |  政协会议  |  提案工作  |  视察调研  |  党派团体  |  祖国统一  |  友好往来  |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大会发言

郑兰荪常委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发言
以创新服务业驱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2-06-21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4—6月,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创新服务业发展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经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创新服务业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而创新能力不足是导致经济结构难以有效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发展创新服务业,积聚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和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

一、发展创新服务业迫在眉睫

国际金融危机曾给我国经济带来严峻挑战,使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在经济增速回落时更加凸显。然而,在工业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以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流通服务、商务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贡献,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创新服务业,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驱动作用呈愈发明显趋势,因而被置于与实体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通过市场机制,为企业各类创新活动提供全过程服务,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创新活动前端的设计和研发服务、中间的成果转化和转移服务、后端的基础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服务等,较好地实现了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占据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价值高端。

我国创新服务业从无到有,建立了机构和队伍,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但因缺少顶层规划和设计,创新服务业还处于无序状态,创新服务机构小而散,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机构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总体水平偏低。在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发展遭遇困难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创新服务业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政府的管理思路、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来,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现象。“越位”体现在通过过多的项目手段干预微观经济和创新活动,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及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难以沐浴到政策的“阳光”。“缺位”则集中体现在市场经济环境建设滞后和公共创新政策不够完善,很多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缺失,需要政府实施的管理和监督也存在着缺失现象。

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一是改变以项目为主导的创新资源分配管理体制,能够通过社会或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由社会或市场解决;二是在抓项目的同时,把更多精力转到创新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上来,为创新提供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普惠的经济政策和创新政策,推动创新服务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创新服务业

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创新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确立创新服务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建议出台创新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其战略定位和战略方向,包括创新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经济地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规划设计创新服务业发展愿景、思路、目标和优先发展重点,指导创新服务业发展。

第二,加强对创新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财政性资金采购创新服务的制度,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企业对创新服务的需求,激励高质量的创新服务供给;设立政府层面的创新风险投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创新服务业建设。

第三,加大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指导性文件,引导政府各职能部门将挂靠的各类中介机构剥离出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加大对各类社会创新中介机构扶持力度,推进其资信认证和绩效评估工作,完善创新服务业服务标准体系和职称评价体系;加快制定创新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完善统计方法和统计目录。

第四,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服务人才。成批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服务人才回国服务,聘请国外高层次创新服务人才来华讲学或在创新服务机构中任职;国家创新人才计划应把创新服务人才纳入资助范围;建立创新服务人员专业培训制度,组织业务骨干出国培训或到国外创新服务企业中任职;在大学、职业学校设立创新服务专业,培养各级各类创新服务人才。

常委会组成人员

主席

副主席

秘书长

常务委员

全体会议

常委会议

主席会议

专题协商会议

常委会学习讲座